

世界之巅的冰川融化危机
作者: 浅川雅嗣联合国已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这正是直面“全球冰盖正在消融”这一严峻现实的恰当时刻。气候变化正在加速这一趋势,尤其是在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这里拥有除北极和南极之外最大的冰体储量。
这条山脉绵延3500公里,横跨阿富汗至缅甸共八个国家,其升温速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如果到本世纪末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3摄氏度,该地区多达75%的冰川将融化,导致水资源减少,破坏粮食和能源安全,并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
冰川融化不仅威胁着附近社区和当地经济,还会因增加移民、扰乱贸易以及推高食品价格而加剧全球的不稳定。2021年尼泊尔梅拉姆奇河的洪灾,让我们得以一窥未来的情况。当时,异常猛烈的季风降雨加上过多的积雪融化,引发了泥石流,冲毁了数千公顷的农田,破坏了关键的基础设施,致使数十万人无法获得饮用水。
随着冰川消退,水资源将会变得极为匮乏—预计到2050年,这一问题将困扰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地区。河流流量的减少,会使该地区农作物灌溉变得更困难,而这里生产的稻米约占全球的1/3,小麦约占1/4。供水和卫生系统将难以维持,这会使该地区本已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的10亿人口雪上加霜。粮食不安全状况几乎肯定会恶化,同时,社区甚至整个行业可能都需要迁移以寻找新的水源。亚洲最贫困和最脆弱的人群将受到最严重冲击。
世界必须采取紧急行动,以避免该地区冰川加速融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意味着要通过投资多灾种风险评估来深化我们的认识,因为损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气温上升1.5摄氏度、1.8摄氏度、2摄氏度还是3摄氏度。我们还必须加强流域综合管理,通过加强数据收集、促进知识共享、优化水资源管理以及协调上下游居民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
确保新老基础设施具备气候适应能力,对于保障安全饮用水供应、能源安全以及卫生设施、灌溉和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并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例如植树造林、森林再造、湿地保护和洪泛区恢复。
这一战略的每个组成部分,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发展机构必须继续加大对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地区的投资,并携手合作,将这一冰川区域及其河流流域重塑为全球公共产品,尤其是考虑到它们对农业和工业活动的重要性。
最后,国际社会必须通过合作与外交手段,推进共有冰川资源的公平利用。这有助于缓解潜在的紧张局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该地区的冰川成为和平的力量而非冲突的根源。
亚洲开发银行已采取措施来实现其中的一些目标。亚行与绿色气候基金以及各国合作伙伴一道,近期启动了“冰川到农田”计划,将调动35亿美元用于增强中亚和西亚农业的气候适应能力。同时,其“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地区不丹和尼泊尔适应与减灾”倡议,正在帮助规划和设计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和服务。此外,亚行还在试点新的融资工具,如生态补偿机制、碳市场和水交易,以及可持续发展关联债券。
2025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启动了“国际冰川保护年”。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谢里夫·萨洛说,这应当成为“对全世界的警钟”。国际社会必须竭尽全力—从增强气候适应能力到加快绿色转型以及促进区域合作—来确保依赖冰川及其相关生态系统的数十亿人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所有人终将蒙受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