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如故“粑”承守护

山水如故“粑”承守护0

阳朔“船上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上粑”,顾名思义,就是船上人家做的糕点,是一种名不见经传但历史悠久、深受人们欢迎的特色民间传统小吃,同时还是广西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船上粑”的意义早已悄然变化,风味与物产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蜕变,但风土与人情却依然如故,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桂林阳朔人民。

“船上粑”的出现和阳朔县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漓江在阳朔县境内蜿蜒而过,因此孕育出一批依水而居、靠水为生的船上人家。他们通常从事货运或者渔业工作,需要长时间漂泊在江面。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路途遥远,且船上设施简陋,因此制作食物非常不便。于是,为了保证漂泊在外途中的食物供应,船上的先辈们便想方设法将粮食制作成便于携带且容易烹饪的形式,在探索和实践中,由糯米、蔬菜等食物混合制作的饱腹感极强的“船上粑”也由此诞生。粗粝的口感,在现在看来或许算不上美味佳肴,但对老一辈“船上人”来说,它是童年味道的追忆,让人挂念,难以忘怀。

山水如故“粑”承守护1

在物产匮乏的年代,“船上粑”承载了一段阳朔“船上人”的生活历史,这款因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条件不便应运而生的民间小吃,饱含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船上人”都渐渐上岸定居了,“船上粑”也被带到了岸上,它的制作技艺也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不再只是船上人家的专属。

时代在变,“船上粑”的味道却一直没有变,从始至今都保持着传统技艺的本色。制作“船上粑”,是一个烦琐复杂、耗时耗力的过程。

山水如故“粑”承守护2
山水如故“粑”承守护3

制作过程

首先,要用热水浸泡板栗和木耳,再把提前经过8~10个小时充分浸泡的糯米沥出,用清水冲洗表面的淀粉。此时的糯米已经变得松散,用手轻轻一捏就会碎。然后将糯米放入擂钵,加入蒜叶,用木杖擂成粉状,经过捶打的蒜叶会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待铁锅烧热后,放入适量花生油,先将腊肉适度煸炒,再放入泡发的木耳、板栗,以及切好的芋头丁和调配好的香料,把它们充分翻炒。等到食物熟透且味道充分融合后,即可盛到容器里和糯米粉混合,反复揉搓均匀并整合成形。然后准备一个铁盘,在底部抹上适量花生油防止粘黏,将整理好的面团放入盘中。水开上锅,以中火持续蒸制4个小时后,用筷子插入糕点,如果拔出来时,筷子上没有粘上面糊便说明已经熟透,即可熄火,打开锅盖,放置10个小时左右,等到完全冷却,再将盘子倒扣,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船上粑”。

食用时,将其切成小方块,可煎可炸,味道咸香、馅料丰富、具有嚼劲,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惊喜,可作果腹之物,亦可作休闲小吃,再配上一碗油茶,更是别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