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霞 珠宝沉默不语 却比任何语言更能打动人心
作者: 陆杨一件珠宝经描摹、雕刻、锤打、锯割、焊接、抛光、镶嵌……一道道工序虽繁、虽贵,但周洋霞不敢“省人工”“减物力”。昔日的跳远世界冠军周洋霞,凭着自己那股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以及自己对美的理解,潜心钻研,在珠宝创业之路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半路出家 发扬国粹
谁曾想到,周洋霞,这位身上洋溢着江南古典气质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竟是运动员出身。1999年,她入选中国少年田径队,并在当年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上取得了跳远世界冠军。怀揣着奥运梦的小女孩却在一次训练中受伤,被迫结束了运动员生涯。然而生活处处有转机,对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兴趣盎然的周洋霞,因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遇到了晋中工匠、非遗传承人刘兴东,开启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领域。
《时尚北京》:选择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品牌名,有哪些特别的用意或寓意?
周洋霞: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标签,而是我人生旅程的一部分。作为曾经的田径世界冠军,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坚持和热爱,而转型为珠宝设计师,是我对美和艺术的另一种追求。这个名字,是我对过去成就的认可,也是我在珠宝领域努力探索的证明,带有我个人的故事和成长。
同时,我希望通过这个名字,能够令消费者产生信任感。每一件珠宝,我都倾注了心血和情感,想让大家感受到它们不仅是产品,更是我对品质和信誉的承诺。我相信,好的设计应该是诚实的,能够让人安心。
不仅如此,我的品牌也承载着对传统珠宝工艺的敬意和对创新的追求。命名品牌是我将个人理念和对文化的热爱融入其中的一种方式,我希望通过这些珠宝,把那份传承与创新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最后,这个名字还承载了我的情感和个性。它代表了我对珠宝独特的理解和对美的热情,希望能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产生共鸣。有时候,珠宝不仅是装饰,更是情感的纽带,能够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共鸣与认同。
《时尚北京》:从事珠宝事业,您认为它的意义是什么,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周洋霞:我从事珠宝设计的这段旅程,真的让我感受到了身份的新生。曾经在田径场上拼搏,现在我转身走入了珠宝的世界,这种转变让我找到了新的使命。每次当我在珠宝工作室里看到精雕细琢的作品时,我都会感到无比自豪,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人生的又一段精彩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在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中成长。每一次设计的挑战,就像当年的比赛,让我再一次体会到运动员精神的重要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坚持、勇敢面对,让我变得更加坚定。
此外,我所获得的“中国珠宝设计艺术大师”和“国礼艺术家”等荣誉,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认可,更让我感受到个人价值的提升。我很开心我的作品能够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让我与行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珠宝不仅仅是物件,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我们将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希望通过每一件作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让这些智慧结晶得以传承。我希望这些珠宝能在国际舞台上闪耀,让世界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为非遗黄金品牌的创建者,我们也在努力创新,比如设计推广非遗收藏证书,以原创设计推动市场的发展。珠宝沉默不语,却比任何语言更能打动人心。我的品牌希望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无论是表达爱意,还是铭记美好时光,珠宝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连接彼此的情感。

古今结合 传统生花
流光溢彩的黄金锁、浑然一体的金镶玉……中国传统的首饰制作工艺发展至今,是几千年来手工艺匠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尤其是古法黄金工艺制作而成的传统首饰,不仅是中国传统珠宝工艺的传承,更是华夏千年匠艺的完美呈现。
《时尚北京》:请详细介绍一下您所传承的这项非遗技艺,以及它的独特之处。
周洋霞:我传承的黄金传统非遗技艺,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情感与时光的痕迹。这些技艺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情感的传递。
首先是花丝镶嵌,它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想象一下,黄金被拉成细如发丝的线条,匠人们用指尖轻轻掐、填、攒、焊,仿佛在编织一首古老的诗歌。再点缀上珍珠、宝石,令整件作品带着华贵与复古的气息,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錾刻则更像是在金属上作画。匠人们手持錾子,轻轻敲打,金属表面便浮现出细腻的图案和花纹。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带着岁月的痕迹,质朴中透着古韵,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
炸珠工艺则像是一场黄金的魔法。黄金熔化成液体,滴入冷水中,瞬间凝结成小小的金珠,像是夜空中的星星。这些金珠被密集地焊接在器物表面,形成精美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匠人对细节的执着与热爱。
这些非遗技艺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们的工艺复杂精细,更在于它们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使者,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无论是龙凤呈祥,还是敦煌飞天,这些图案与造型都传递着美好的寓意与情感。
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都是匠人纯手工打造的,每一件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与心血。与现代机器生产不同,手工制作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温度与灵魂,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仿佛在诉说着匠人与黄金之间的故事。
《时尚北京》:很多非遗因为后继无人,导致文化断层、“濒危”甚至消失,您所传承的非遗技艺是否面临同样问题,如何才能把非遗发扬光大?
周洋霞:说实话,非遗技艺的传承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像花丝镶嵌、錾刻这些技艺,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的越来越少。培养一个合格的传承人,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再加上市场认知度有限,很多人对这些技艺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甚至觉得它们“过时”了。传统的展示方式和营销渠道也比较单一,难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匠人在默默坚守。他们或许没有太多的声量,但在那些小小的作坊里,在那些世代相传的家庭中,传统工艺的火种依然在燃烧。这种坚守让我感动,也让我意识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的责任。
为了让这些技艺重新焕发生机,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尝试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比如我们推出的《平安兽面》系列,就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既保留了非遗的精髓,又让它更贴近当代生活。幸运的是,这些作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让我们有机会带着非遗技艺走向更大的舞台,比如巴黎高定周。每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我都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们的非遗技艺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关于如何将非遗发扬光大,我觉得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努力。对内,我们需要“修炼内功”。比如与职业院校、高校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建立师徒制,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并爱上这些技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设计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下审美的作品。
对外,我们需要“借力打力”。数字化传播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我们可以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跨界合作也是一个方向,比如与时尚、艺术等领域结合,让非遗技艺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当然,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至关重要,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保障。
非遗技艺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技艺的美,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温度与故事。让非遗不再是“濒危”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未来之路 无限想象
因为热爱,周洋霞实现了从世界冠军到珠宝设计师的跨界转型;因为执着,周洋霞将传统与时尚整合成创作的两翼,在属于自己的路上不断向前。周洋霞的作品也得到了国内外珠宝行业的高度认同。
《时尚北京》:对于自己和品牌的未来,有怎样的展望和规划呢?
周洋霞:对于未来,我心中有一幅温暖的画卷。我希望我们的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符号,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会继续在品牌建设上用心耕耘。比如,通过社交媒体、时尚杂志和行业展会,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技艺的美。我们计划以杭州西湖银泰的“非遗国金宝藏馆”为起点,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开设线下门店。这些门店不仅是展示和销售的空间,更是一个个小小的文化驿站,让消费者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温度与魅力。同时,我们也会通过直播、短视频等线上方式,让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传统工艺。
在产品方面,我们会继续深耕非遗技艺的潜力。花丝镶嵌、錾刻、炸珠……这些技艺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藏着无尽的灵感。我们会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手法,让作品在纹理、造型和质感上更加丰富,既保留传统的韵味,又融入现代的美学。未来,我们还计划与不同城市合作,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让每一件珠宝都能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与消费者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当然,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人。我们会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技艺的学习中。我希望通过师徒制、校企合作等方式,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继续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会定期举办文化推广活动,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非遗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寄托。
总的来说,我希望我们的品牌能够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载体,让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