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成年人收养:家族企业传承的秘密武器
作者: 刘小可日本是全世界收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合法办理的收养登记多达8万余起。不过,仅有2%的被收养人是儿童,余下的98%都是20至30岁的成年男性。
日本人热衷于收养成年男性,可谓是利益驱动的结果。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往往无法长期持续发展,毕竟经商之道不能遗传。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家族企业在创始人去世后便走了下坡路。日本企业中有1/3为家族企业,在各方面表现都优于由专业人士管理的非家族企业。有数据显示,相较于竞争对手,日本家族企业的销售额更高,盈利能力更强,市场估值也更高。铃木、丰田、松井证券等知名日企都以家族模式运营了上百年。汉诺基协会汇集了全球37家拥有200年以上历史、至今仍由家族成员经营的家族企业。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创立于578年的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以及创办于781年的法师旅馆。而这两家企业都来自日本。
那么,日本家族企业的成功与日本人偏好收养成年男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民法典》规定,家族财产应由男性子嗣继承,通常为长子。于是,仅有女儿的家族便需通过收养儿子来传承姓氏与家业。同样地,拥有多个儿子的家族也会将“多余的儿子”送给其他需要继承人的家族。不过,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日本家族收养的并非年幼男童,而是具有商业头脑的成年男性。除了通过合法领养渠道寻觅继承人外,许多家族也会通过包办婚姻将优秀的男性纳为女婿,再将其收养为儿子,即所谓的“婿养子”。同时,他们还会要求女婿改随女儿姓。
虽然日本战后法律规定,女性后代也能继承财产,但日本社会的传统思想仍根深蒂固,再加上急剧下跌的生育率导致男性后代愈加稀缺,因此,许多日本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会从能力突出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挑选婿养子。丰田、铃木、佳能、鹿岛建设公司等企业的董事长都曾通过收养成年男性来确保企业的传承与运营。这一机制不仅能够吸引家族以外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还能促使他们勤奋工作,以竞争婿养子这一“职位”。实际上,有研究指出,由婿养子管理的家族企业的经营表现往往优于由亲生儿子继承的企业。
许多人或许认为,日本人热衷于收养成年男性,不符合伦理道德。然而研究发现,这一举措能够确保家族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据英国媒体《新经济》报道:“收养高素质成年男性来接管家族企业有三重好处。首先,企业能够选择有商业才能的婿养子来取代没有经商天赋的亲生儿子。其次,‘成为婿养子’的愿景能够激发高层管理人员的潜力,促使他们做出更好的业绩。而且,‘不努力就会被取代’的压力还能够鞭策亲生儿子发愤图强。”

如今,日本仍有大量婚介公司在为各大家族企业寻觅自愿被收养的成年男性。“近年来,日本出生率不断下跌,而许多家族又只有女儿。因此,日本人收养儿子的需求量非常大!”创办了婿养子征婚网站的伊达智惠子说,“而且,有很多男性也在寻找此类机会。如今大环境不好,想仅凭个人能力闯出一番事业越来越难了。”
被收养者也能从中获益。对他们而言,成为婿养子意味着直接被提拔至企业最高管理层。而且,他们的亲生父母或许还能获得数百万日元的补偿。对于拥有多个儿子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交易。“我不认为改姓有什么问题,不过是政府为我登记了一个新的名字而已。”婿养子征婚网站的注册用户田中常丸说,“我相信,如果我有机会继承家族企业,凭借我的商业才能,一定能带领企业走向成功!这是双赢的事情!”
讽刺的是,尽管日本的名门望族普遍会收养成年男子继承家业,但在日本社会中,收养儿童却是禁忌。“这太悲哀了!”慈善机构“日本财团”的社会福利项目主管高桥惠理子说,“目前,日本登记在册的待领养儿童约为数万名,而每年被成功领养的仅有1/10。即使有人有意领养,他们也鲜少会从公共渠道领养陌生人的孩子。绝大多数想要领养儿童的日本人更倾向于从孩子众多的亲戚家里挑选领养对象。”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