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环保善举还是消费圈套?

作者: 边新楠

曾标榜将通过引导用户购买餐厅剩余食物来减少浪费的《美味救星》应用程序,到底拯救了谁?

周三深夜10点,摩根·米克站在伦敦南部一家名为“祝福”的小店里等候取餐,门前的音箱正放着雷鬼音乐。她心不在焉地听着旁边的顾客高谈阔论,时不时点头以保持专注。但实际上,她的心思早已飘到柜台前的蓝色美食袋上:里面究竟装了什么呢?

从长篇大论中脱身后,米克赶紧回家拆开袋子——里面有一杯浓稠的棕色粥、加勒比风味的咸鱼、米饭和一些蔬菜。这些食物的最终归宿原本是垃圾桶,如今米克却用《美味救星》拯救了它们。

《美味救星》是一款由丹麦企业家于2015年开发的环保应用,灵感源自创始人对自助餐浪费现象的不满。“剩菜盲盒”的创意旨在通过低价出售即将丢弃的食物,缓解饥饿与浪费并存的问题。该应用一经发布就风靡全美,业务范围从餐厅逐渐扩展到超市。据统计,《美味救星》2023年的年销量突破了1.2亿份。

现任首席执行官梅特·吕珂自六年前接管该公司以来,一直致力于项目的优化升级。在她看来,这款应用可以一举三得:餐馆能从本该丢弃的食物中获利,顾客能以优惠的价格享用美食并解锁新店,而最为重要的是,减少食物浪费有助于保护环境。具体而言,当大量食物被丢弃在垃圾场任其腐烂时,会释放大量甲烷,其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而家庭和餐厅正是造成食物浪费的两大“罪魁祸首”。

为了验证《美味救星》的实用性,米克决定将五天的饮食预算全部投入其中,以每餐3到6英镑(1英镑约等于人民币9.2元,3到6英镑约合人民币27到55元)的价格,从买一块蛋糕到薅一大箱杂货,亲身体验这款应用如何帮助用户减少当地的食物浪费。

打开《美味救星》,出现在米克眼前的是一个列表,展示着当前有剩余食物或预计有剩余食物的餐厅,以及相关简介、餐品价格和售卖时间。但与普通美食应用不同的是,列表中并没有提供具体的餐品信息,而且只支持到店自取。这意味着,米克在下单时对即将到手的美食几乎一无所知,相当于拆盲盒的程度。

周一早上9点半,米克的剩菜盲盒之旅正式启程,第一站是位于泰晤士河附近的诺富特酒店。在前一天晚上的餐厅列表中,这家脱颖而出——不仅方便她上班途中顺路取餐,还能赶上10点的会议。当米克对身穿西装的前台说自己来取食物盲盒时,对方微笑点头并示意她前往自助区。随后,自助区的服务员礼貌地递给她一个白色袋子,仿佛她也是这里的尊贵客人。在这家一晚住宿费高达200英镑(约合人民币1830元)的酒店,工作人员丝毫不介意有人拿着4.5英镑(约合人民币41元)的“入场券”来分享早餐。正如流浪者慈善机构的负责人所言,《美味救星》之所以能俘获人心,正是因为它能让用户名正言顺地享用到物美价廉的食物。

回到办公室后,米克迫不及待地打开两个餐盒,一个摆满了小点心,另一个则是丰盛的英式早餐,包括炒蛋、煎蛋、煎蘑菇,以及堆在中间的四根烤肠。接着,她开始大快朵颐,但除了四根烤肠全部下肚以外,冷掉的煎蛋和蘑菇她都只是浅尝一口就倒掉了。剩下的牛角包也被她丢进了办公室的厨房。此时的米克不仅撑得反胃,还为这个不尽如人意的开局感到沮丧:她本想拯救那些被浪费的食物,没想到自己却成为了浪费食物的人。

尽管如此,接下来的两天,米克还是变身这座城市的美食猎人,穿梭于各式各样的咖啡馆、餐馆、集市和超市之间。有些盲盒只够饱餐一顿,有些却是几天的分量。比如,周二早上,她仅花3.59英镑(约合人民币30元)就买到一块小蛋糕和一个临期的酸面包,这两样食物足以充当她未来三天的早餐。值得一提的是,当她隔周再回到这家咖啡馆时,却发现如果不通过《美味救星》下单,仅一个面包就要6.95英镑(约合人民币64元)。

周三的取餐点是“大猩猩杂货配送”的某个配货仓。还没等米克开口,一个留着长刘海的年轻店员就默默地从货架间走出来,递给她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的都是一些临期食材,包括鲜意面、香蒜酱、奶油、培根、大葱和一袋切好的蔬菜。这些食材刚好够做两人份的意大利面,而且仅需5.5英镑(约合人民币50元)。但这样的搭配似乎过于完美,根本不像要丢弃的食材。米克甚至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拓展客户?当她询问该公司如何通过销售临期食品来减少食物浪费时,却迟迟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剩菜盲盒”:环保善举还是消费圈套?0

周四的午餐时间,米克一边回味着前一天的盲盒体验,一边站在“沃西沙拉三明治”的摊位前排队,这里已经有14个人在等着了。几番随意的交谈后,她才意识到队伍里至少有四个《美味救星》的用户。看到这么多用户,她不禁猜想:小店是不是只把这个应用当成一种营销工具?然而,该店的老板艾哈迈德·希米却表示,营销效果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之喜”。对他来说,这款应用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有效地减少食物浪费。现在,他的小店大约每天能卖出20份剩菜盲盒,食物浪费量直线减少约60%。而且,当顾客花5英镑(约合人民币46元)买两份沙拉三明治时,他能赚3.75英镑(约合人民币34元)。“有了这款应用,我们不仅能把原本要扔掉的食物卖出去,还能为环境作点贡献,简直是两全其美。”希米的言语间透露出满足。

那对于用户而言,使用感受是否称得上一个“美”字呢?目前来看,米克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当她熬到实验的最后一天时,心理已经近乎崩溃了。前一天晚上糟糕的睡眠质量导致她精神不佳,这些天买的面包也硬得堪比石头,她只能一边先吃着周四从超市买来的迷你苹果派垫垫肚子,一边打开应用觅食。然而,已经没有什么食物能勾起她的食欲,即使有,她也累到不想迈出家门半步。经过连续四天的“拯救食物大作战”,米克终于“投降”,转而从橱柜里找出熟悉的食材,下厨给自己煎了两个鸡蛋并配上最爱的坚果黑面包,品尝起久违的滋味。

值得肯定的是,《美味救星》是少数几款真正能改善生活质量的应用之一。不过,公司在帮助环保用户量化他们的贡献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比如,米克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查看每个商家的日销量,也无法得知这款应用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的具体成效。摆在她眼前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数字——比如显示她“避免了4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却没有说明这个数字具体意味着什么,或者它的运算逻辑是什么。因此,对米克来说,与其把它当作一款环保应用,不如把它看作一个神秘的创意食堂,至少能让她摆脱无聊循环的午餐菜谱,还能在伦敦市中心以5英镑以内的预算美餐一顿。

而米克的一位朋友则对该应用给出了更高的评价。之前,她每天都从同一家超市买同样的三明治当午餐。对像她这样不便下厨的打工人而言,《美味救星》的出现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热餐世界的隐藏大门。

时隔几天,米克决定再体验一次。这回,她选择了一家离办公室约15分钟步行路程的熟食店,用5英镑买到一个没有包装袋的泡沫餐盒,里面装的都是沙拉餐吧午餐高峰后剩下来的食物。翻开蔬菜堆,她发现下面居然有意面、米饭、半个烤土豆和一只鸡腿。这种随意的混搭让她觉得,要不是自己出手,这些食物可能真的就要浪费了。想到这里,米克的心头涌上一股欣慰与满足,于是加快脚步,准备回到办公室仔细品味这餐“来之不易”的美食。

编辑: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