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摆渡人”:将漂泊的乡愁送回生命原点

作者: 谈昦玄 陈君

成尘之后,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重?

台湾同胞刘德文有自己的答案——12公斤。

20多年时间里,刘德文背着300多位老兵的骨灰坛,从台湾飞向大陆,护送老兵魂归故里,走遍大陆20多个省份,摆渡“重约3000公斤的乡愁”。

“等我走了,能不能带我回家?”

把骨灰坛放在包里,贴着胸口,背在身前,让长者先行,也让老兵们看清楚回家的路。只要条件允许,他还会为老人们的骨灰坛买下一个座位或床位,就像对待生者一样……送老兵回家,刘德文有自己的规矩。

“我护送的是老兵们的灵魂,不能把他们当行李一样对待。”刘德文说。

刘德文在台湾屏东县高树乡长大,1997年他搬到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半屏山下的祥和里,树木葱郁,掩映着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民宅。这是一处大陆老兵聚居的“眷村”,最多时有4000多人。1997年,刘德文搬来时,这里还有1800多位大陆老兵,现在只剩十几位,最年轻的也已是97岁高龄。

刘德文的儿女降生时,老兵们的帮忙、问候令他十分感动。此后,刘德文常陪老兵们聊天,听他们细数儿时的记忆和家乡的样貌,深切感受到几十年骨肉分离带给他们的痛楚。

“我们这里的伯伯们多是海军退伍的,大多数在台湾没有结婚,一辈子独身。”刘德文说。

那个时候,每到春节,老兵们便会在院子里朝家乡的方向远眺,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每到清明节,老兵们便会买来供品,朝家乡的方向祭拜,想对已不在人间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幕幕场景,震撼着刘德文的心灵。

这些老兵年少时离开故乡,跟着部队到了台湾,几十年和大陆家乡阻隔。后来,虽然两岸隔绝藩篱终被打破,老兵们能够回家看看,但遗憾的是,很多人的父母都不在了,更有老兵因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无法踏上返乡路。

2003年,一位湖南籍的文姓老兵把刘德文请到家里吃饭,打开了一直不舍得喝的高粱酒。

“我87岁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后,帮我把骨灰送回老家,葬在我父母坟边,让我跟他们团圆……”说着说着,老人哭得像个孩子。

几个月后,老人离世,刘德文自费买机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出发前,他抱着骨灰坛说:“伯伯,终于要回家了,你跟紧我,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后来,刘德文接到的请托越来越多。从最初护送朝夕相处的老兵,到后来寻找、护送素未谋面的老兵,他开启了长达21年为老兵“摆渡灵魂”的旅途,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坛,自费前往大陆各地,将漂泊的乡愁送回生命原点。

浙江的一位老人,直到古稀之年都在寻找父亲,2024年清明节,已89岁的老人在刘德文陪伴下,终于看着父亲入土为安,不禁落泪,说自己再无遗憾;山东的一位90岁老人,终于等回了自己的哥哥,他站在村口,看到刘德文的一刻跪下了,行三叩拜之礼;河南的一位老人,自幼便每天和奶奶在村口等父亲回家,奶奶83岁离世,嘱咐她一定要找到骨肉至亲。刘德文走到老人奶奶等候的地方,跪下说:“奶奶你不要等了,我把你儿子带回来了,走吧,我们回家团圆。”

……

“老兵们一辈子都在想家,将心比心,他们的一生太痛苦了!”刘德文说,“能送他们回家,我是开心、满足的。”

历史跌宕起伏,两岸离合聚散,大环境影响着小人物的岁岁年年、今生今世。作为儿子、兄弟、父亲、祖父,老兵们和大陆的亲人终其一生互相追寻。

“我不放弃,老兵的家人就不会放弃!”

要找到一位已离世多年的老兵,并非易事。多年分离,老兵亲属大多只能提供姓名等简单信息,岛内军人公墓里没有的话,就要一次次前往无人照管的墓地荒冢、收纳骨灰的大小寺庙寻找,如同大海捞针。

老兵陈必寿,江苏人,曾在1982年至1984年间短暂与家人取得联系,但随后又杳无音讯,在他寄回大陆的家书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想回家。

2018年6月,他在大陆的亲人发布了一则寻亲消息,请求刘德文协助查找。刘德文按照名字在岛内民政系统查询,逐个排查,找遍公墓,到荒坟踏寻,终于找到这位已离世25年的老兵。

在刘德文的帮助下,陈必寿终于回到了故土,被安葬在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永坛公墓。

刘德文在墓地寻找过程中,困难重重。在一次搜寻中,刘德文不慎跌入两米深的坑洞,爬出后顾不上疼痛,又继续寻找。找到老兵墓碑后,他准备下山离开,才感到身上令人窒息的剧痛。他强忍着疼痛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你真命大,摔断了两根肋骨,断骨擦过脾脏,如果刺穿就没命了。”

“摔下坑洞时,我怕有蛇,慌忙中跌了第二跤……”如果不是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几乎没有人会知道,这位常年行走于荒山野岭中的汉子居然怕蛇。

“老兵们会保佑我,他们也想回家。”刘德文将自己“福大命大”归结为做善事的回报。

为帮助更多老兵找到亲人,刘德文开始为老兵墓地建档。他用手机记录下找到的老兵墓地,回家整理出墓主、位置等信息,下次收到委托人请求时,就先从已建档的信息中筛选,依靠他的资料库找到的老兵就有20多位。

“没有网络寻人前,即使我将老兵资料整理好,也不知道怎么把这些信息传播出去。现在,互联网科技让两岸寻亲更加高效。”刘德文说。

寻找一个人需要的时间很难确定,有时是一周,有时是一年,有时会更久。“我不放弃,老兵的家人就不会放弃!”刘德文说。

“两岸有共同的血脉,永远不能分开!”

来到祥和里社区,走过“屏山新村”的牌楼,就到了刘德文的里长办公室,那是由集装箱改建的一个铁皮屋,简陋破旧。远远走来,就能看到屋子下面垫着的砖瓦,屋顶没有密封住,还留有缝隙。一块木板搭在门口,弥补了房屋和地面接触不平的问题。

铁皮屋外墙上贴着六个大字:“存好心做好事”。这是刘德文特意花钱找人制作的。他说,这是自己在送老兵回家过程中学到的做人之本。

刘德文的祖辈、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族从福建迁居台湾已六代,从小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中国人看重血浓于水,讲究孝道善行”。送大陆老兵回家这件事,刘德文全家都参与了:刘德文父亲去世前一天还在问他“有没有钱买机票”;刘德文儿子曾陪他到重庆护送骨灰;刘德文女儿给他换了内存更大的新手机,方便记录更多寻找、护送老兵的影像资料……

刘德文说,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同宗同源,同一个文化。春节,两岸同胞都要家庭团圆;清明节,两岸都要祭祖,扫墓上坟。这是文化上的传承,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

刘德文希望,两岸亲人离散的悲剧不要重演,后代子孙不要再受动荡飘零的人生苦楚。

如今,刘德文在大陆有了许多“亲人”。他和老兵的大陆家属原本素昧平生,后来却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他去大陆送骨灰,如果顺路就会去看望“亲人”。

“我现在在大陆的‘亲人’可多了!一次去湖北,几家人抢着接待我。还有一次去山东,一位家属为了再见到我,在机场等了5个多小时。”说这话时,这位憨厚汉子的脸上写满幸福与感动。

“两岸有共同的血脉,永远不能分开!这是我为什么要坚持下去的原因。”刘德文说,他已经为2025年排好了行程,有20多位老兵的骨灰正等着送回大陆。

送老兵回家,是一条艰辛漫长的旅途。刘德文说,只要老兵的亲属在寻亲,自己就会坚持走下去。

(摘自新华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