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后的基层之变
作者: 张珺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作出制度性安排。
在重庆市,网格员作为最基层的管理末梢,在2024年8月前,几乎要兜底完成10多类重点人群走访工作,任务繁重。减负后,网格员走访的重点对象缩减到3类——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和易走失人员。
“负担减轻,可以沉下心来走访群众,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或上报。”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桥北社区网格员夏雪说。
《若干规定》出台半年多来,基层服务工作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理顺权责,基层不再“一把抓”疲于应付
在基层工作时,要理顺权责边界,明晰哪些事情是自己负责的,才能轻装上阵,发挥服务群众的效能。
屏都小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土桥正街社区的一处坡地上。每逢赶集,来小区摆摊的商贩便会占据公路、人行道,有的甚至延伸到主干道上。
“噪音扰民、道路堵塞、缺斤少两、财物受损……居民和商贩遇到各种矛盾都找社区解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升俊说。早在2011年和2018年,巴南区便先后两次对屏都小区的赶集秩序进行整治,但整治不久后又出现“回潮”,矛盾依然不断。
“市场秩序维护、噪音治理、城市管理,这些都不是社区的职能,社区只能协助。”巴南区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科科长陈婧说。
为改变“一把抓”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从2024年6月起,在巴南区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屏都小区开始“酝酿”第三次整治,疏堵结合,专业单位做专业事,社区集中力量做重点商户的思想工作。
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员发动小区里的党员、退休干部,对80多户重点商户“一对一”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配合整治,将非法占道的商铺搬进室内市场。
起初,商户很抵触。社区工作者就每天18点后上门拉家常,积极宣传规范合法经营的好处。到9月底,社区工作者将所有重点商户的思想工作做通。
2024年10月11日,第三次整治拉开帷幕,所有占道经营行为全部取缔,矛盾纠纷大幅度减少。为巩固整治效果,3个月来,社区坚持一视同仁,要求任何商户都不能占用公路摆摊设点。
“整治前,赶场天街道要派40名执法队员维护秩序,现在只需要5人左右。”花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曾勇涛说,下一步将对屏都小区的人居环境实施改造提升,让小区居民有更多获得感。
考核松绑,大量低效重复的事务性工作被削减
“原来考核社区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指标体系有159项,现在已经缩减到76项。”陈家桥街道党的建设办公室主任赵良妍说,大量反映工作流程的佐证材料取消,直接考核效果。以党建工作为例,每月开展组织生活,现在只考核党员参会率,不再考核开展过程记录情况等内容。
为了让新的考核指标体系更科学有效,街道开座谈会广泛征求了社区的意见,社区书记又征求两委班子成员的意见,围绕党建统领“885”工作体系,以及市、区、街道的重点工作来确定考核指标,垃圾分类、献血、群团等一大批工作指标被取消,这些领域的基层工作照常开展,但不再作为一个指标来考核。
目前,区一级对街道的考核指标体系还在制定中,待区级考核指标确定后,街道会对接优化调整。
除了考核指标,考核频次也大幅降低。原来街道对社区的考核是每月一考、每季度兑现,现在变成了一年只考核一次。赵良妍参加了改革前、2024年三季度街道对社区的考核,“党政办要向各个科室收取他们对社区的打分。”当时,每个口线对社区的打分不能相同,还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现在各科室每年只做一次打分和统计工作,“科室的负担也减轻了,有更多时间去抓业务工作。”
据沙坪坝区委办公室、区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介绍,执行《若干规定》以来,沙坪坝区22个镇街共压减对村(社区)考核指标1635个。
清理挂牌,打造清爽空间更好服务居民
以前,不管室内室外,几乎各个口线在社区都有“一席之地”。各种服务站、监测站、工作站,社区党委下设各个支部也在挂牌子,牌子挂得五花八门,让办事居民搞不清楚到底该进哪扇门、找哪个人。
2024年7月,滥挂牌整治开始,沙坪坝区清理村(社区)挂牌共计2000余块。
陈家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黄夷说,清理一块块牌子,也卸下了基层工作者肩上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街道社区因此少了很多接待工作,基层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老百姓。
目前桥北社区采用的是电子名称牌,能够醒目地向群众展示功能室名称,同时还专门设计制作了楼层指引。现在社区的环境更整洁、清爽、美观,居民到社区来办事一目了然。
“牌子取消并不意味着之前行之有效的服务暂停。”黄夷说,之前街道的一些特色服务,比如妇联、团委等寒暑假在街道社区组织开展的兴趣班,很受辖区家长和孩子的欢迎,今后还要继续办好。
增“数”添“智”,数智赋能让基层工作者负担更轻
基层减负不光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
“师傅,这里是消防通道,不能摆摊哦。”近日,在陈家桥街道老农贸市场,街道“141”智治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设置在这里的智能监控设备向摆摊的商贩喊话。顿时,占道的游摊走了一半。
2024年6月,陈家桥街道新启用一批带有AI预警功能的智能监控设备,它们不但能远程视频巡查,还有语音提醒和自动生成事件等功能,与“141”智治平台相融。如果喊话无效,系统将生成事件,将任务分拨给街道综合执法力量前往处置。
依靠网格员、综合执法队员日常站岗巡查,只能保证重点时段的公共秩序。光靠基层工作者的“两条腿、一双眼、一张嘴”,难以发挥社会治理的“探头”作用。
这批带有算法的AI智能监控装置,设置在占道违停的突出点位,能够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并及时处置。启用以来,利用AI智能监控处理违停车辆、游摊占用消防通道这类事件已4000余起。
有数字化手段的“加持”,基层工作者负担更轻,开展治理更从容。
巴南区花溪街道积极利用“141”智治平台召开线上会议及时布置工作传递信息。另外还规定,原则上街道每月只召开一次线下会议。
李升俊对数智赋能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利用‘141’智治平台,社区可以将不同部门要求填报的同样内容一表流转,台账数据实现自动更新,依靠数智赋能基层治理,减轻基层工作者负担的同时,也增强了办事效率。”
“数智赋能如何更好地为基层工作者减负,更好地助力基层治理发挥最大效益,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思考。”基层工作者普遍肯定一系列减负举措带来的实效,希望基层减负能持续深入、取得更多成效,让基层腾出时间更好服务群众。
(摘自《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