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适老化改造试验”
作者: 赵丽梅 张均斌
一场“数字试验”正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双峰村上演,这里架设了近30个AI摄像头,6个大喇叭,建起了一张覆盖整个村子的“可视网”。一群曾经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正在努力追赶数字化的浪潮,他们和前沿数字技术碰撞出的新火花,正在改变着这个小山村。
小山村越来越多新鲜事儿。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双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祥说,如今,游客刷脸即可自动办理入住,在房间里通过声控就能控制各类设备,管理人员通过一部手机即可运营管理整栋民宿。刘祥说:“我们这是科技范儿的(小村)。”
村民的一些“急难愁盼”也被传到了一张“网”上,一个个解决,像这样的“网事”在这个小山村越来越多。双峰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凯每天会通过村里的AI监控平台查看村里的交通、森林防火等情况。
人越老,就越想留在村里
在故土难离的老人眼里,小山村就是他们的“根”。
如今,73岁的村民陈家鹏已经在双峰村“守”了20余年。年轻时,他先后在全国多地的煤矿打工。随着年龄渐长,父母一天天老去,他想回村谋求发展了。于是他回村做起了种植带头人,先是在村里种了140亩茶树,而后又种了30多亩瓯柑,年产量能达到4万斤,销量也不错,“我也不用走出去,都是人家来买的,全卖光了。”
“最重要的还是照看父母。”妻子离世后,陈家鹏一个人在山上守着父母。他偶尔也会担心未来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有的养老院条件很好,但他不想去,他总觉得在养老院不自由,而且那里终归不是自己的家。“最好能在家里养老。”这是陈家鹏的心愿,也是村里很多老人的心愿。但在村里居家养老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村子有较为殷实的经济基础、适当的劳动人口、较充足的医疗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而这些正是小山村欠缺的。
双峰村所处的水头镇是“中国皮都”,是工业强镇,但其下辖的村子间贫富差距较大,位于山区的村落发展滞后于平地上的村落。双峰村地处海拔约600米的山区,这里虽然风景秀丽,文旅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几乎所有山乡的共性问题——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程度高。
村里留下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陈家凯介绍,双峰村户籍人口959人,常住人口仅有120余人。
“老龄化是这个小山村必须直面的问题。”2024年初,刘祥到双峰村后,发现山上的老人多患有慢性病,大都处于独居、寡居的状态。刘祥担心,无人照顾的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可能会错失救护黄金期。
“问题都怼到脸上了,你不解决不行。”来驻村之前,刘祥在浙江传媒学院教网络传播相关课程,面对劳动力少带来的困境,他的下意识反应就是用数字技术“破局”。
智能养老“搭子”进村,或许可以解决山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年人的日常看护和紧急救助难题。刘祥和陈家凯设想,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作为支点,建设数字乡村系统,以数字化方式解决老人居家康养问题,叠加数字电商、数字民宿、数字文旅等,带动整个村子的发展。
刘祥与其他村干部一商量:说干就干!在各级政府及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双峰村与温州一家电信公司合作,启动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AI像“电子亲人”一样陪在老人身边
在前期数字化基础上,双峰村又架设了近30个AI摄像头和6个大喇叭,建起了一张覆盖整个村子的“可视网”,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村内道路、来往车辆、林业生态等,为“数字乡村AI云平台”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指令下达提供支撑。
同时,村里还给60岁以上的老人配备智能手环、一键通呼叫装置、智能血压计等智能应用,以精准识别老人跌倒、血压升高、长时间未移动等异常行为。
起初,“数字乡村”对村里的老人来说很陌生,有的老人连手机都用不明白,他们充满疑虑,排斥佩戴手环。

想让村民信服,村干部就得站在小山村数字化浪潮的“浪尖”上。过去一年,数字化知识疯狂进入陈家凯的脑袋,这对一个60后来说并非易事。他学着把村情弄上数字乡村大屏,学着通过一块屏幕管理这个小山村里老人的康养问题,学着通过AI监控平台进行森林防火等安全治理。
“即使知道这对老百姓有好处,也不能急,尤其是不能跟群众急。”刘祥和陈家凯想了很多办法。最终,他们发现还是要从年轻人入手,因为年轻人更了解数字化将给村子带来的好处,而老人听子女的,这样事情推动起来就容易多了。
2024年的一天晚上,陈家凯突然收到了“数字乡村AI云平台”传来的警讯,一名八旬老人在卫生间摔倒了,爬不起来。陈家凯他们立刻赶到老人家里,当时老人坐在地上,他们把他扶到床上,发现老人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这才松了口气。
许多老人不能熟练使用手机,村里就为老人配备了智能语音助手。老人喊一声,就能呼叫“114”寻求帮助或者给子女打视频电话。
“数字乡村AI云平台”还可以用于治安防控、森林防火、抢险救灾等。汛期,山体滑坡风险较高,AI系统监测到村里发生山体滑坡,一边通过大喇叭通知村民,防止村民涉险;一边把信息传到镇里,镇里就会派抢险队及时进行排险或救援。
带着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一起向前
“老人村”养老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发展问题。刘祥和陈家凯达成了共识:要打好村民居家养老的基础,村里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当前,双峰村正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
为了引来游客,刘祥和陈家凯在谋划更多乡村旅游项目,包括露营基地、滑翔伞基地、四季花卉观赏基地等。他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落地,能让游客“玩在双峰”,让村子的知名度、客流量以及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回来是最好的。”陈家凯心里还装了一个大愿望,那就是让“飞鸟还巢”。在他看来,村里环境优美,空气都是“甜”的,在此基础上,如果村子各项事业有比较好的发展,就能吸引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
文旅项目落地后,将全部“上网”,连接至村里的数字文旅大屏上。刘祥说,未来,相关数据也将为双峰村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这座小山村的“数字试验”远不止于此,为村民增收也是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带着那些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一起向前。在刘祥看来,他们的小山村就要以山区的老人为本,“社会不能只盯年轻人,老人是一个社会的底线,我们要为老人兜底。”
直播带货架起了农民和消费者的桥梁,田间地头的老人是最好的带货者之一。双峰村的很多老人不会讲普通话,害怕面对镜头,也不善言辞,更不懂如何直播。刘祥就想到为老人们制作数字人分身进行直播。
头戴草帽,身着青色衣服,视频里一名双峰村的老人正在果园里摘果子,他的同款数字人分身则站在镜头前进行直播。截至2024年9月,已有10个数字人账号投入使用。
当前,双峰村数字电商的初步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由于村里种植的蔬果品种有限,可以用于直播带货的品种也有限,刘祥也在考虑引入更多农产品新品进村,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更好地为数字电商服务。
如今,这座小山村的数字“适老化改造试验”仍在持续进行。刘祥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一个山区数字乡村样板,既为村民做更多实事,也让这个村子被更多人看见,“被看见就意味着有更多发展机会”。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