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林《动物资本论》

作者: 爱泼斯坦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0
绿鬣蜥与钻戒,上海,2020 Green Iguana and Diamond Ring, Shanghai, 2020, ©王翰林

“动物资本论”作为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继 2024 年 12 月开幕的世界巡展“宠物总动员”的延伸展览,以“宠物”作为话题切入点,旨在通过观察宠物来审视人类,探索人类社会的构成。宠物像一面人类的镜子,映射出人类的态度与思想。当我们以旁观的视角去更深入地观察人与宠物的互动时,这一切将更为明显。我们可以从宠物身上看到人的“问题”,也可在人的身上看到宠物的“痕迹”。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1
阶级、引诱和从众心理,上海,2020 Class, Temptation, and Herd Mentality, Shanghai, 2020, ©王翰林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2
狼和狗的牙齿,上海,2020 The Teeth of Wolves and Dogs, Shanghai, 2020, ©王翰林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3
宠物的智能“宠物”,上海,2020 A Pet's Intelligent 'Pet,' Shanghai, 2020, ©王翰林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4
五颜六色的牵狗绳,上海,2020 Colorful Dog Leashes, Shanghai, 2020, ©王翰林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5
“小公主”的闺房,上海,2020 The 'Little Princess's' Boudoir, Shanghai, 2020, ©王翰林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6
专注游戏设计的中德小夫妻,武汉,2020 A Young Sino-German Couple Dedicated to Game Design, Wuhan, 2020, ©王翰林

作为一个持续关注人类情感与精神记录的当代艺术家,王翰林期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来探寻人的意识形态。在本次展览中,王翰林将“宠物”的概念泛化,“宠物”既指生命体,也涵盖非生命体,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时代语境的变化。艺术家对过去五年家庭内部、周遭朋友和社会新闻里,人和宠物的戏谑互动事件进行了观察和总结,探讨了那些看似理性文明的制度背后,宠物如何成为人类社会中各种非常规事件或行为的出口。

本期影人

王翰林《动物资本论》7

王翰林

图像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硕士。他的创作持续关注人类精神的记录,从私人情感到集体感受,体会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个人历史的流逝,以图像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Q 是什么促使你以“宠物”作为创作的主题?

A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回答。当有人问你喜欢什么的时候,你可能难以作出抉择;但当他们问你不喜欢什么,你可能会更果断地列出那些不喜欢的事物。以反问的方式来展开这组作品的描述,可能更接近我的创作动机。

最开始我其实并不喜欢宠物,甚至对宠物抱有某种偏见,我认为宠物应该处于它们应有的位置。这种偏见促使我开始拍摄这组作品,因为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宠物“篡位”的现象,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进而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例如,身边的朋友对待宠物的态度:他们自己喝自来水,但为宠物却选择百岁山或更加昂贵的纯净水;又如,为宠物进行打扮和装饰。

更进一步的创作灵感源自疫情期间,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宠物的新闻。例如,国内许多人的宠物被无害化处理,甚至在那个时期,欧洲将遛狗作为出门的通行证。这些迹象表明,宠物与主人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宠物似乎取代了主人的身份,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行为。这些现象引发了我的深刻关注,促使我选择“宠物”作为创作的主题。

Q 你是否认为宠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孤独感?

A 宠物确实为许多人提供了情感寄托,其中肯定包含了孤独感的因素。但这不仅仅局限于此。谈到孤独感,我们可能会想到人类的脆弱和敏感,这种状态本身也有其温柔和柔软的一面,试图通过宠物让人类获得安抚和心灵上的慰藉。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的情感是复杂且多变的,最难以捉摸的就是人性和情感的本质。

例如,我们人类渴望专一的陪伴,但这种需求有时也会限制宠物的自由。我们喜欢宠物的某些特定的品种、花色甚至形态,这些我们希望放大的特点,可能对宠物自身来说是一种畸形的改变。我们在给予宠物爱抚的同时,也会对它们进行阉割等干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在审美宠物的同时,也是在审视一种畸形的美。

所以回应你提到的孤独感问题,饲养宠物带给人类的仅仅就是为了排忧解难或缓解自身孤独吗?可能还有更多复杂且难以划分的情感成分存在。

Q 你提到“宠物”在你的作品中不仅是指生命体,还涵盖非生命体。这是怎样的一种扩展?

A 是的,在拍摄这组作品的过程中,我对“宠物”的认知和界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初拍摄时,主要受到身边朋友和亲戚的影响,以及一些新闻中对人与宠物关系的描述。因此,我的创作主要围绕着我们身边那些真实存在的、有生命的宠物展开,这些宠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也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宠物”。

随着拍摄数量的增加,我在选择不同宠物的过程中也做出了一些取舍。例如,当某一类宠物的出现频率过高时,我会有意识地减少其拍摄。同时,在拍摄不同类型的动物时,我也像集齐卡牌一样,试图更加全面地收集不同宠物、不同家庭、不同人群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宠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忙于工作的年轻人,通过视频监控或远程遥控的方式与宠物互动。此外,在宠物博览会上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电子宠物,这些电子宠物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陪伴机器人,可能会用于陪伴空巢老人之类,它们也被外出工作的人们用来照看留守的宠物。这种现象仿佛为“宠物”这一概念增添了新的层次,形成了“宠物的宠物”。当然,我还注意到一些较为小众的“宠物”,例如一些人收集的洋娃娃,这些玩偶在某些人眼中被当作他们的宠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宠物的生命属性去除,人们对宠物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甚至可能导致某种恋物癖的倾向。

在后续的拍摄过程中,我逐渐扩大了对“宠物”概念的泛化,将其理解为某种人为的改造,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景观。例如,我设想将地球视为人类的宠物,因为人类对地球的地貌和各个层面的改造,实际上是将个人意愿强加于这个非生命体上,地球似乎也符合“宠物”这一定义。此外,我在作品中展开了一些个人的想象,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语境,设想如果存在更智慧的文明,他们是否也会将我们人类视为宠物,只不过我们人类自己可能未曾察觉。因此,这种对“宠物”概念的拓展,都源自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因为宠物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对等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与权力的认知划分。“宠物”这一概念还有许多可以展开的语境和探讨空间。

Q 在创作《动物资本论》的过程中,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A 我觉得最深的感触是自身的转变,我从对宠物存在偏见到接纳。随着家人和身边朋友纷纷养宠,以及接触到更多相关人群,我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许多温馨和感动的瞬间。例如,我的妻子收养流浪动物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渐理解。这些经历让我内心的柔软逐渐打开。

最大的改变体现在我对待宠物的态度上。之前我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这些相对“低等”的生命。当然,这种说法本身存在一定的歧义,甚至带有权力意味。正式开始拍摄这组作品后,我越来越多地反思这些问题。这不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宠物之间的关系,也使我的性格变得更加柔和平静。

Q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中宠物经济的兴起?这是否也是你作品中“资本论”部分的探讨?

A 在我的作品中提到的“资本论”部分,并不仅仅指代宠物经济。听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宠物消费主义的盛行。然而,在这一部分,我更多的是想回应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我们通常的教育过程中,马克思的《资本论》被理解为一本经济学著作,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的构成与运作机制。在我看来,《资本论》是马克思通过文字来解释和构建人类社会的一种尝试,它更像是揭示社会结构与底层逻辑的一本“说明书”,也是对人类社会许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进行解释的尝试。而我通过宠物形象和视觉语言,将这一思想延伸到这组作品中,并非将宠物仅仅视为一种资产或等价物,而是将宠物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视角介入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这也回到了我为作品命名的初衷:希望将宠物视为一把“钥匙”,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我们的社会。

Q 在未来的创作中,你是否会继续以宠物为主题?或者说,宠物在你作品中的意义是否会发生变化?

A 确切来说,《动物资本论》 只是我众多系列作品之一。“宠物”这一形象和主题,仅是我表达人类社会某种现象的一种方式。宠物并不是我的创作核心命题。在不同系列中,我会使用类似“宠物”的替代物,来反映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此外,我也会寻找其他替代物,作为探讨人类社会及思维的工具。通过这些工具,我试图揭示人类自身的复杂性。

我希望在不同作品之间建立阶梯式的关联,使它们的表达递进且彼此交织,共同呼应我对人类情感和认知演变的探讨。这种探索并非从医学角度出发,而是更多从视觉文化、人类行为和社会构成等多个领域,试图呈现某种侧面的烘托。当然,“宠物”的意义在未来一定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涉及“宠物”这一语义本身,还包括不同时代宠物角色和功能的演变。

Q 你如何看待宠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差异性?

A 这让我联想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甚至在饮食和服饰上也有所区别。然而,不同国家的人们依然有着共通的情感联系。例如,博物馆里的艺术、文学、音乐或电影,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引发人们的共鸣。从世俗的角度来看,钱也是一种跨越不同国度的桥梁,这似乎更符合《动物资本论》这组作品的导向。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

我的意思是,宠物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起到了调和剂的作用,或者说宠物充当了一种“等价物”,连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实现了“无障碍”的交流。83宠物也成了跨文化沟通的纽带,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Q 摄影作为一种表达媒介,你认为它在探讨社会议题时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局限?

A 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可以说是记录当下生活和人类现状的最恰当方式之一。它具有直观、直接的特点,在讨论社会议题时,能够清晰地记录和保存当下的瞬间。然而,有人认为摄影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过程,因为它的框取意味着对某一事件的片面呈现。

但如果我们反问,所谓的历史书写或文字记载的历史,难道它们就没有偏颇吗?无论使用何种媒介,片面性总是存在的,历史的断章取义也在不断发生。因此,关键在于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全面的记录。

当我们回顾某个时代或事件时,应该从多个层面使用不同的媒介进行记录,就像不同的图层叠加,最终才能还原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和“真相”。

当然,这个真相是不是真实的,也只是我们人类自己构建的一个“真相”罢了。尤其是在新兴媒介不断出现的当下,结合多种媒介和视角,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呈现复杂的社会现象。

Q 除了宠物,未来你是否会尝试通过其他主题进一步探讨人类社会的构成与问题?

A 这是个好问题,实际上也是在询问我的未来创作计划或下一个选题。

在这里,我想稍作保密,因为我的计划总是多变的,我也不确定下一个触发我创作的议题会是什么。尽管我一直在关注人类的情感,甚至试图在社会中寻找某种意识形态的依存,但这些主题往往隐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我期待着下一个能够触动我的故事,进而展开新的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