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看见的女性

作者: 职烨

手头在看的书Invisible Woman(《看不见的女性》,英国作家、记者卡罗琳·科利亚多·佩雷斯著,编者注)里写道,女性承担的家庭劳动从未被记入过GDP。换言之,这个社会根本不重视也不承认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家庭劳动没有可用物质衡量的价值。与一位女性朋友聊天。她和我一样是写作者,生了两个孩子之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写作空间不被侵占,每天4点起来写作,写到天亮了孩子们起床,身份就变成妈妈。我还有位香港女性作家朋友被称作少年出道的天才写作者,十几岁就获得分量颇重的文学新人奖,作品在各种重量级的文学刊物发表。后来生育一儿一女,中断写作十几年,等孩子们陆续上了高中才脱手重新艰难回到自己心爱的文学世界。她的先生是美国某常春藤大学毕业的理科博士,在银行打一份工,因为行业的关系,收入跟写小说的女朋友比起来更多一些,所以生育后她成为理所当然退回到家庭的那一位。我为她表示不平,告诉她金融人士很普遍,有写作天赋的人才更珍贵。女朋友笑笑不置可否。彼时我还没有生育,对有小孩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想象中的轻松和不以为然。等到我生完两个孩子,才明白女朋友笑容里的那种无奈和复杂的情绪。我跟生过孩子的女朋友感慨,我非常羡慕我的先生——他哪怕去上个厕所两分钟,然后回来。这离开孩子的两分钟里,他也是百分百的完整人,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而女性则完全不同。孩子是从自己身体剥离出去的一部分,从此只有生过娃和没生过娃的两种女性的区别,前者再没有一分钟是完整的自己了。她们心里永远有记挂,永远更有责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自然界天性的设定,为了保证生物的繁衍而赋予女性无法摆脱的母性责任,女性天然更有同理心,对孩子更担心,这使得她们在自我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大部分会成为那个先牺牲掉自己的角色。她们说服自己,不管是本能还是后天自我暗示,总之她们成为了绝大多数家庭中托底的那一个。一个女性在家中到底要做多少琐碎的不被看见的劳动?我在家中的一天常常过得飞快,但毫无成就感。早晨6点起床,准备两个孩子的食物,叫她们起床,准备衣物,刷牙,叮嘱她们吃饭;送去上学,回到家里收拾留在桌上的碗筷。需要买三餐的食物,需要思索吃什么怎么保证孩子们和一家人的营养,要做饭,要洗碗清洁厨房;要吸地、拖地,要循环往复地做整理。等孩子们回来,要陪玩,要安抚情绪,又要做饭,然后又是让她们吃饭,新一轮收拾;吃完饭,又是变着法子让孩子们满意地娱乐,然后是给她们洗澡刷牙,讲故事,哄睡。这只是每天的常规体力劳动,更麻烦的是一些心理上的消耗。每个阶段孩子的需求都不一样,需要学习,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要给他们找学校,要跟老师沟通,要培养兴趣,要筛选兴趣班,要不断去找老师,要安排他们的每个假期的活动(又涉及大量的调研、筛选工作)。然后要接送去学校,接送去兴趣班……美国的母亲被称为soccer(足球,编者注)妈妈,就是那种把孩子送去足球课然后在场边坐着的妈妈们。我在美国加州时,看见我的女朋友,每天6点起床做一切,等送完两个孩子到家已经是早上9点半(加州非常大, 去任何地方开车半小时太正常了),忙一通之后,下午2点多又要出门接孩子,然后送去兴趣班,到家7点多又马不停蹄开始做晚饭及一系列围绕孩子的家务,等9点两个孩子上床后,才是自己的时间。不论哪里,社会层面对女性的支撑都少得可怜。国内自是不用说(基本压力在母亲本身或者是帮忙带娃的老年妇女身上),美国和欧洲社会的孩子因为要求学业轻松,很多都是两三点钟放学,假期又非常多,一个全职的工作人根本无法应对这样高强度的家庭负担。解决方案无非是一方辞职(往往是女方),或者雇保姆。随着孩子的长大,要动的脑力也相应更高阶。如何根据孩子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做个强有力的后盾,这里面无数的脑力和体力付出,完全是隐形的,根本无法体现在那个留在家庭中的人的成就上。现在有一种职业,专门为有钱人提供孩子发展的辅助规划——根据孩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课后班、兴趣班、夏令营,光是这种规划,寻找靠谱学校,一年的收费是100万人民币(不包括学费)。参考这个,想想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力价值吧!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同样的文字工作者女朋友对我说:她的先生因为工作调动全家移民去了国外——两个孩子读国际学校,很喜欢新环境;公共设施贴心,景色优美,生活节奏相比国内更加松弛。这位先生常常半开玩笑地表示,这一切得来都是因为自己,要对方懂得感恩。我听完大吃一惊,为男人这种洋洋自得的莫名优越心理感到匪夷所思。而这位男士的诸位男性朋友都颇为认同这种看法,觉得是因为男人的努力这个家庭才获得了今天的一切。我的这位女朋友,能力很强,总是颇为轻松地就能把工作完成。但她对自己的状况非常不满意,觉得没有写出过像样的自己看得上的文学作品。而她的先生常常开玩笑问她怎么还没有写出响当当的畅销书让家庭财务自由,怎么还没有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哇,原来男性只要做着普通的工作有着不错的薪水,就可以要求对方要获得天大的荣誉才算是平衡,他们不懂得自谦,不懂那是女性天然就对自己的要求更高,真就能顺杆爬上PUA起对方的能力来。我这位女朋友本不想生孩子,为了家庭做出妥协,因为琐事分心在家,工作力不从心时颇为烦恼,常常自省是不是不够努力。我听后只觉得心疼,男性到底何德何能可以这样膨胀得心安理得?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而能够出去全力工作的一方非但不感恩女伴的牺牲和付出,竟然反过来要求对方“感恩自己”。女性被这种叙事逻辑牵制,开始怀疑和否认自己的能力,把退回家庭当作是退路,甚至是保障,是怎样一种冒险和悲哀? 更令人窒息的是,社会对这种价值观的普遍认同。男性成立家庭后,事业毫不受损,可以全力为工作拼搏,又有高薪又有社会和自我的认同感,女性呢?在被切割成无数碎片的生活里为自己争取一点点的时间,一面为家庭让步,一面不断压缩自己,不断努力维持自己需要的和原本就应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位或者收入)。

现代婚姻中,一个女性如果要事业家庭双丰收,往往要付出N倍的艰辛,而男性却只要专注工作就可以了,这是不是极大的不公平?一个男人结婚,他的社会地位大概率不会被家庭拖累,他既能享受天伦之乐,又能继续追求事业,这难道不应该感谢自己的伴侣如此尽职地保障他的权利?夫妻二人本来是基于信任才成为搭档,互相帮助,各取所需,然而事实是一方既看不到对方的付出,也看不到自己从中获得的利益,这关系如何长久? 现在,我身边许多优秀的女性朋友都选择了不结婚——既然无法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抗衡,也得不到实质层面的支撑,只能采取这种方式。男性们对此评判:“真悲惨!真可怜!”他们理解不了假如不结婚,女性们能在自己生活中拥有一万种更精彩的可能性。他们只会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要有家庭要有娃),那种固有的眼光来做这种浅薄的自我安慰式的评价。真是一种愚蠢狭隘的自大。欧洲许多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强制规定男性和女性一起休产假和育儿假。在时间上对等付出才是公平的,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女性才会渐渐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中争取到多一点的地位。

想对所有的女性朋友们(包括我自己)说,别被所谓的“共识”牢笼禁锢住自己的想法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觉得委屈,那就是真正的委屈,别怀疑。

(责任编辑:韩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