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章
作者: 段奇清“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断章”可以删繁就简,如同三秋树,向人展示其特别与重点之处。
“断章”可以取所求,但断章取义不可取。孔子去世后,一天,有若向曾参请教道:“问丧于夫子乎?”这里的“丧”指的是丢官,“夫子”是指孔子。“如果丢了官,应该怎么办?你就此事请教过老师吗?”由于有若没有听老师讲过相关的事,便有此问。曾参说,老师还真对这事表达过看法,说的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听后,有若认为孔子不会这样说,于是与曾参争论起来。
曾参找到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游做证,子游说:“有子说话太像老师了。”他告诉有若,孔子在某个特定情境下说过这句话。
孔子曾在宋国住过一段时间。孔子是宋国人的后裔,与宋景公同宗同族。当时孔子已经名闻天下,受到宋景公的高度重视。这就让时任大司马、手握宋国军政大权的桓魋心生忌惮,认为孔子会威胁他的地位,于是总向宋景公说孔子的坏话,甚至派人前去杀害孔子。
桓魋不光心地阴暗,私欲更是膨胀,他派人给自己打造厚重的石椁。“椁”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以让里面的棺木保存得更长久些。一般人的椁用的是木材,为显示权势,桓魋却让人用石材打造,精雕细刻,三年都没完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讽刺道“死欲速朽”——这么耗费财物干什么呢?
南宫敬叔本是鲁国大夫,也是孔子的学生,在丢掉官位后一度离开了鲁国。后来南宫敬叔回国,拉着满车宝物入朝,以求再得一官半职。孔子对这种行为表示不齿,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了谋官而到处行贿,那还不如赶紧破产,于是说了“丧欲速贫”。
孔子这样说,是针对桓魋与南宫敬叔的。将特定语境下的言语当作真理,断章取义,这恰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断章”能得到自己所求,但并不具有普遍性,否则它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是否“断章”,要反复权衡,不可不负责任地玩文字游戏,不顾及社会环境。生拉硬拽断章截搭,不思量前因后果和特定场景的断章取义,只能是一种荒诞谬误,与自己所要的结果南辕北辙。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不割裂这种联系,才有可能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让言语传达箴言甚至是真理。
(编辑 兔咪/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