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撩青”

作者: 旸瑫

读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有味》,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味蕾的绮丽旅程,总能不经意间偶遇关于吃的新鲜名词儿,可以说是一个接一个,有滋有味的。

这不,今天又遇到一个——“撩青”。

什么叫“撩青”?它是边陲云南轻柔的低语,是春城昆明人独享的语言密码。其实,这个“撩青”,就是指牛舌头。

我合上书,抓耳挠腮,想了很久很久,无论如何挖空心思,调动我那还算丰富的想象和美食知识,但十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想通,为什么用“撩青”这个词儿?

汪先生认为,“撩青”这个词,用得“甚为形象”。他轻松地释意道,牛舌之用,不正是撩起青草,送入口中吗?

汪先生真是博闻广识,犹如一个拆字解谜的高手,将“撩青”二字解得妙趣横生,形象生动。

我仿佛亲见一位牧童,在田园间,悠然自得地牵着老牛,牛舌轻卷,青草入口,那咀嚼间流淌的,恰是乡野的宁静与恬淡。

不过,我个人臆测,在《人间有味》的字里行间,汪先生的这番解释,或许只是他幽默风趣,机智调侃罢了。至于“撩青”真正的含义,或许汪老也同我们一样,都沉浸在这份质朴而美妙的幻想之中。

关于舌头,很多地方都有避讳与讲究,因为“舌”与“蚀本”的“蚀”字近音,于是,人们通常将其称为“口条”。

可聪明的广州人借用“舌头”的另一个称谓“脷”,读音同“利”,于是便直接将牛舌头改叫为“牛脷”,寓意大吉大利。满脑子生意经的温州人不但不肯“折”(蚀),还想有赚,便叫牛口赚或牛利钱。无锡人则改得更为彻底,直接叫“赚头”,让“舌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吃辣火爆的川渝及南昌人更绝,干脆直接叫“招财”。这些“舌头”的民间称号,从避讳到吉利的精彩蜕变,真是把中国人好讨口彩以图吉利的文化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样说来,“撩青”就不单是一道美食了,而是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撩青,你爱吃吗?这道极美之食,我是爱吃的。

喜欢吃切片,大料卤过,切成薄片,精致而细腻。蘸水可是灵魂,生抽的醇厚、米辣的热烈、食盐的咸香、白糖的甘甜、白醋的酸爽,再加一点凉水,调和出恰到好处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再滴上几滴麻油,那香甜便如丝如缕,缠绕在舌尖,久久不散。若是再配以二两温热的黄酒,那份满足与惬意,简直无以言表。

爆炒“撩青”则是另一番风味。将其切成薄片,以青椒片及洋葱片为辅,大火大油爆炒。牛舌打着卷,在锅里欢悦地翻滚着,与青椒洋葱亲密无间地融合,出锅后无比鲜嫩,比起猪舌头,更是多了一份劲道和爽滑。

读书,闻书香,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不仅有书卷气扑面而来,更能常常嗅到饭菜香,惹得我口水连连。

(编辑 高倩)

上一篇: 穿过腊月的大地
下一篇: 条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