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货匠

作者: 路来森

条货匠,南方人也许是叫“篾匠”。南方人编器具,材料多为竹子,用篾刀将竹子片成一片一片的,就能编制出精美的器具。北方则不同,北方不产竹子,编器具多用“条子”:蜡条,或者棉槐条。少林棍僧所用的蜡杆子,只有小拇指般粗时,就叫蜡条;棉槐能开出一串串紫红色的花,永远长不粗,最多只有小拇指般粗,恰好适合编条货。

所谓编条货,就是用蜡条或者棉槐条,编制出生活或者生产用的器具。所以,条货匠通常又被称之为“编条货的”。

蜡条和棉槐条,都是灌木丛生,一蓬一蓬的。秋末时节,叶片凋零,只剩下光秃秃、滑溜溜的“条子”。乡下人将其割取,晒干,贮存起来,就等着冬日条货匠进村了。但是,在编条货前,必得先将晒干的“条子”置入水中,浸泡几天,目的是使“条子”变软,便于编制。

初冬时节,冬阳淡淡,洒在地上,像一片片晒干的柿子皮。

这个时节,条货匠就进村了。大多是一些年老的人,但又不是很老,五十岁左右。黝黑的脸庞,满是岁月的沧桑,黑瘦中,却又透着一种抖擞的精神。一件黑棉袄穿在身上,没有纽扣,只是两个对襟一揣,然后用一条黑带子扎住,谓之“扎围腰”。围腰的前面,插着一根烟管,烟管上拴一只烟包,人一行走,那烟包便在腰间荡来荡去的,似乎刻意在为行走的步伐提供一种节奏。肩上则搭一个布兜,粗帆布做的;布兜里装着条货匠的工具——一把锋利的短刀。

许多匠人在乡村游荡,都有自己特别的吆喝声,比如锢漏子匠,进村就吆喝:“焗盆焗碗,焗大缸了……”磨剪子匠进村则吆喝:“磨剪子了,抢菜刀……”声音高亢、悠长,响彻全村。条货匠则不,他们没有自己特有的吆喝声,只是静静地走进村庄,走进村庄的街口处,蹲下,吸烟。

条货匠很静,静得如同夏日里,那些随风生长的“条子”。可是,那么一蹲,即如“条子”的摇摆,便成一道风景。

街口处,总是村庄里人群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冬闲时节。所以,一看到肩上那个帆布兜,村人就知道条货匠来了。

谁家要编条货,就前来引领着条货匠,到自己的大门前。大门通常面向大街,有淡淡的冬阳照着。条货匠坐一个脚凳,水浸过的“条子”就堆在他面前;周围则聚集了许多围观的村人。他的动作,极其迅速,仿佛只是一转眼间,一个条筐的筐底就在他手中编成了。于是,条货匠就用左脚踩在筐底上,开始编制筐帮。一根根的“条子”,在筐底的周围耸立着,只见条货匠手中的刀子上下飞舞,不停地根据他的需要,切割着伸展着的“条子”。动作快捷到耀眼的地步,你根本看不到他的每一个细节,只能看到他手中的刀片,反射出的明亮的光芒。惊得围观的村人目瞪口呆,啧啧称赏。一件器具编成了,条货匠就随手一扔,扔在人们面前,然后,燃上一袋烟,在人们的赞叹和唏嘘声中,缓缓地吸着……

一派悠然,还有一份快然的生命满足感。

的确是值得满足的,一件新生的器具,在第二年里,要装满季节的风景,要装满庄稼的丰收,或许,还要装满喜悦的心情,融融的亲情……

(编辑 兔咪/图 雨田)

上一篇: 遇见“撩青”
下一篇: 洗浴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