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谟的蟹事

作者: 付振双

据史料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吃蟹的风气盛行,尤其是在南方。当时人们用各种调料来烹饪螃蟹,如酒、醋、盐、糖、花椒、辣椒等,甚至还有用蟹肉和蟹黄塞在蟹壳内、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称之为“蟹”,也叫“芙蓉蟹”或“蟹匣子”。

相比起来,北方别说闲来吃蟹了,许多人或连螃蟹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在《世说新语》中,东晋司徒蔡谟渡江南下,看到蟛蜞,馋虫立刻被勾了起来,就非常高兴地说:“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于是,他叫人煮熟。蟛蜞,生长在水边,长相类似蟹类,但不能食用。想来蔡谟家的厨师也认不清螃蟹,将此“美食”交给蔡谟,蔡吃了后,上吐下泻,弄得萎靡不振,这才知道吃的不是螃蟹。

后来,蔡谟跟名士谢尚提起这事儿,谢是江南人,从小见多了各种蟹,便撇嘴笑:“你《尔雅》没读熟,却差点被《劝学》害死!”戏谑蔡谟死读书。

也难怪谢尚要笑蔡谟。《尔雅》里早就提到过蟛蜞,说“螖蠌小者”,看起来和螃蟹很像,但它足呈红色,体型比螃蟹小,肉也少。最重要的一点,是蟛蜞性寒有毒,不能直接煮来吃,蔡谟文章没读透,分不出它们俩,闹了笑话。闹笑话就罢了,刘义庆也不厚道,在《世说新语》里记这事儿时,还专门提了“大喜”二字,生怕后来人不知道蔡谟当年的“狂喜”,以及背后的尴尬。

可再细分析一下,恐怕蔡谟之误非在“《尔雅》不熟”,而在《劝学》太熟。蔡谟的从曾祖蔡邕所作《劝学章》有“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之语,取义于荀子《劝学》,对后者有所匡正。蔡谟作为蔡家后人,熟读祖宗的著作是顺理成章的事,谢尚的嘲笑也可能有这个渊源,笑其只认祖宗不识经典。这样说还是有根据的,因为他引用这句话时“大喜”,难免不向谢尚提及这一环节,进而谢再谈到《劝学》。

在正史上,蔡谟擅长医术,熟谙本草,又学识渊博,对礼仪宗庙制度多有议定。在任征北将军时,建“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以防备后赵,很有谋略。他性格尤其厚重谨慎,每件事都过分防范,所以时人说:“蔡公过浮船,脱带把瓠系于腰间。”

时代与生活条件所限,对蟹不够了解,光凭书本的介绍,来得终归迟。蔡谟的蟹事,令人忍俊不禁。

(编辑 斑比/图 雨田)

上一篇: 杜甫的吃鱼感悟
下一篇: 拾雁与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