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钻研 “雕虫小技”的尹文英
作者: 本刊综合
她,一生与鱼虫相伴,为了一只不起眼的虫子与国际学术权威“叫板”。她,严谨治学,始终把国家需要放在首位,用坚守践行初心使命。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尹文英。
1922年,尹文英出生在河北省平乡县,其父尹赞勋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每当父亲外出采集标本时,总会捎上她。年幼的尹文英虽不能理解那些藏在小石块中的奥秘,但这个过程激发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那些花花草草和小虫子们也都成了她喜爱的“宠物”。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尹文英深刻体会到,只有国家强盛起来,才能免受列强的侵略,而国家要强盛首先要发展科学技术。此后,尹文英更加发愤图强,立下科学报国的志向。19岁时,她写的《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获得学校作文比赛第一名。
1963年夏天,尹文英随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前往浙江天目山进行常规性昆虫采集调查。一天,完成一阶段的昆虫采集工作后,坐在树下休息的尹文英随手翻开了一块石头,其中一些“小白点似的虫子”引起她的好奇,她将虫子采集了回来。经比对确认,这种白色的小虫子是原尾虫。
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原尾虫开展系统性研究,尹文英将科研重点从鱼病防治转向了昆虫学领域。她和研究组跋山涉水,走遍各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地区,去到我国多个省份进行采集调查,终于在1965年,首次发现了一种形态独特的原尾虫——红华蚖,并据此建立了华蚖科。这个发现,成为学术界公认的里程碑式的成果。然而,华蚖科在原尾虫系统分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已知科的亲缘关系如何,不同学者对此看法迥异。于是,一场学术争论开始了。
国际昆虫学会终身荣誉主席屠格森虽对华蚖无法纳入原尾目分类系统表示认同,却坚决否定了尹文英提出的将华蚖归属于古蚖亚目的主张,并就此列出17个问题,要她“拿出充分的证据,不仅仅是外部形态上的区别”。
尹文英对这位异国导师深怀敬意,可面对学术争论,她并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为了让屠格森心服口服,尹文英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用一系列研究结果强有力地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实现了我国原尾虫研究从0到1的突破。
“要知道,任何号称经典的东西都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尹文英回忆说,“如果按照一整套模式、一种方法、一个思路去做,得到与前人一模一样的结果,只能算是工厂式的生产,而不是科学研究。”
名师点拨
话题一:胸怀祖国,科学报国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尹文英继承发扬父辈的优秀品质,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科学救国的事业中,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写作时,可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爱国精神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意义。
话题二: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历史上,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三次辩论,正是对权威质疑与挑战的生动体现。尹文英面对权威的质疑,毫不畏惧,全力以赴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可将这一特质与自身学习、成长结合,强调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不应盲目追随,而应具备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精神。
话题三:躬行实践,求真务实
求真既是全面看待问题的独立判断,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缜密思维,更是突破自我局限的超越与创新。尹文英一生与鱼虫相伴,正是这种信念甚至是“偏执”,让她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写作时,可引入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应在实践中沉淀,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以此拓宽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湖南省沅江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 曾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