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烟花惊世界浏阳花炮品牌宣

作者: 苏青

七彩烟花惊世界浏阳花炮品牌宣0

你知道“中国烟花之乡”在哪吗?没错,就在湖南浏阳。相信你在参观完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之后,会更加确定这一答案。

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这是全国首家村办博物馆,享有“中国花炮第一馆”的美誉。整个展馆分为“千年巡礼”“传统工艺”“现代科技”和“辉煌业绩”四部分,呈现了浏阳花炮起源、变迁、发展和兴盛的1400多年历史。

花炮又称炮仗、烟花,是一种集声、光、色、烟、雾、味等效果于一体,以视觉、听觉欣赏为主的传统工艺产品。填进卷纸筒里的火药被点燃后,会发出耀眼的亮光和震耳的声响,这便是炮仗。如果按一定比例往火药中添加不同的盐类化合物或金属末、条、箔,并将其裹成不同形状的弹丸,经点燃发射升空后就会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烟花。如果再配以计算机编程,不同类型的烟花按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坐标燃放,就能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千年巡礼”部分在讲述火药发明历史的基础上,用较为翔实的史料对浏阳人——李畋为中国花炮的始祖进行了论证。李畋,字竹声,公元601年出生于今浏阳市大瑶镇东风界。贞观年间,李畋受民间“燃竹驱祟、避邪”习俗的启发,向来湘的孙思邈学习火硝制造技术,将黑火药灌入竹筒并密封,发明了“硝磺爆竹”,后又赴耒阳蔡伦故里学习造纸技艺,用纸筒替代竹筒制成炮仗、鞭炮,开创了浏阳乃至中国花炮生产的先河。

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建在原“李畋阁”遗址上,属仿唐建筑,青砖碧瓦,蔚为壮观。不远处就是李畋的墓冢,在这样的氛围下参观、游览,历史厚重感、人物亲近感和场景再生感顿现。

“传统工艺”部分通过一间间家庭手工花炮作坊,对传统花炮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进行了展示。花炮生产工艺和工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较为落后,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都以家庭为单位或以亲缘为纽带组织生产,技术工艺多为父传子、子传孙、亲传亲或师传徒,以此世代相传。在一间家庭手工作坊里,花炮制作要经历扯筒、褙筒、洗筒、腰筒、上盘、钻引孔、插引、轧引颈、结鞭等工艺流程共72道工序。

“现代科技”和“辉煌业绩”两部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浏阳花炮业发展的傲人历史和辉煌成就。1951年10月1日前夕,浏阳花炮传人李文初接上级通知,专程赴北京为国庆两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晚会燃放焰火。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花炮出口创汇,浏阳花炮企业得以迅猛发展。通过不断创新生产制作技术、严格安全生产管理、研发安全环保花炮等一系列措施,浏阳花炮享誉全球。1991年3月,首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艺术节成功举办。之后,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花炮艺术节,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1995年,浏阳市被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的称号。2006年,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型脚印”“笑脸”等烟花令人难忘。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浏阳烟花沿塞纳河绽放,再次给全世界上演了一场精美壮丽的视觉盛宴。

走出博物馆,瞻仰门口高大的李畋塑像,不禁思绪飞扬,感慨万千,特填《春光好》词一首,以抒情怀,以表对家乡的热爱。

观博馆,忆李畋,梦魂牵。巧制爆竹驱祟,悦民颜。

技艺匠心承继,浏阳花炮名宣。七彩烟花惊世界,耀人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