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上八面观, 应急测绘速保障
作者: 陈思洁
“张队,张队,我是航飞一组陈思洁。我已抵达八面山目标摄区,正在等待无人机起飞指令。”
“收到,收到,应急测绘空域使用权将于早上6时至8时开放,请按时作业。”
这是应急测绘队员支援八面山抢险救灾工作的场景重现。
2024年7月底,台风“格美”带着超强降雨袭击多省。其中,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部的资兴地区多个乡镇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房屋倒塌,通信失联,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八面山瑶族乡,主干道S344省道的短短13千米路程上出现了69个滑坡点。
面对突发灾情,一支专业的应急测绘队伍迅速集结,如同灾区上空的眼睛,用科技的力量,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他们究竟有哪些“法宝”,又是如何利用这些法宝发挥关键保障作用的呢?
第一大“法宝”就是号称“千里眼”的遥感卫星。它们仿佛地球上空的“摄影师”,沿着不同的轨道给地球“拍照片”。当灾害发生时,灾期前后的卫星影像会分别被调取出来,应急测绘队员就像玩“大家来找茬”游戏一样,通过比对前后影像发生变化的地方,迅速找出所有受灾点的位置。
遥感卫星虽然看得全、找得快,但容易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2024年7月26日至31日,由于资兴上空云层持续覆盖,卫星拍摄的影像大多都不清晰,队员们只能在云缝里寻找信息。
第二大“法宝”是被称为“移动放大镜”的航测无人机。这些小家伙不仅能指哪打哪,还能轻松飞到那些人力难以到达的高山和峡谷之上,用高清镜头记录灾害现场的每一处细节。它们拍摄的影像,分辨率甚至能达到厘米级,是当之无愧的“火眼金睛”。
通常无人机的电池续航只有30分钟左右,无法满足长时间的工作要求。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第三大“法宝”即“铁塔哨兵”系统出现了。“铁塔哨兵”位于高高的通信铁塔之上,搭载能实现360°旋转和37倍变焦的高清摄像头,能全天候实时监控铁塔周边2~3千米范围内的异常情况。你以为“铁塔哨兵”只是“看”得久吗?不!它还会“思考”,识别各种地质灾害,实现视频坐标和地理坐标的双向转换。
这就是应急测绘的三大“法宝”。它们相互支撑构建起“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在八面山抢险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彰显了大国科技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