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小说的现场感

作者: 鲁顺民

鲁顺民,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著有《天下农人》《山西古渡口——黄河的另一种陈述》《送84位烈士回家》《将军和他的树》《潘家铮传》等。获得赵树理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等多种奖项。

关于小小说的现场感,这本来是一个假问题。

读邓洪卫三个小小说,就想说说这个话题。没有现场感,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就很难成立,更不用说小小说。小小说难为,难就难在要求作家在非常窄狭的叙述空间里,呈现出广博、宏阔的世相,一个片段叙述,要展现深邃的主题。

邓洪卫的这三篇小小说,耐读,有意味,有回味。同时,他显然是一位在小小说结构和叙述控制上有自己想法的作家。

三篇小说的共同之处是,小说的故事都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展开,而这一特定的场景,犹如一块大镜子,将一个一个人物都映照出来。同时,不经意之间,它又会将同一屋子里一面小镜子所收纳的人和事进行二次、三次映照。如此一来,小小说短而精的叙事空间就不显单薄,一下子丰厚和开阔许多。在邓洪卫的笔下,小小说结构的魅力显现得特别突出,这是作家的匠心使然,可以视作邓洪卫小小说的一个特点。

《自助大餐》的现场,是叙事主人公从外地归乡参加他教过的学生毕业20年聚会,吃自助早餐的餐厅。其实,叙事主人公对这种应酬已经心生倦意,各种聚会本身已经走了样,所以他在潜意识里想找个理由离开。这种情绪弥漫全篇,是叙述的情绪主调。如果一味强化这种情绪,这个小说将是十分单薄的。这时候,一个人物出现了,是自己过去教过的一位富家女学生。然后,在小说现场之外,又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出现了另外一个现场。当年,这个孩子有才情,有个性,同时任性而叛逆,自恃家资殷实,虽考学不理想,但继承家业,嫁与富商终成一个富婆。而她出现在昔日老师面前的时候,任性依然,但庸俗不堪。师生没有照面,往事如烟。眼前出现的学生和各种应酬一样,都让叙事主人公感觉索然、萧然。

《王部长》的第一现场,则是晨练的公园里,几个老干部模样的人跟一名快要步入老境的女人打招呼,大抵都是过去的同事,说事、开玩笑都很随意,称这个女人为“王部长”,然后又牵扯出前任王部长,与现任王部长,仿佛一家男女都是部长。叙述主人公临了才问其中一位老者,为何大家称她为“王部长”,而前任后任王部长又是怎么回事。仿佛这里藏着许多玄机。结尾非常干净,“王部长”乃大家对此女的谑称。前任王部长是一位老干部,两个人的关系清楚又不清楚,就是相好,但前任王部长调到大城市,拍马不回头,到死都没有再见她。而后任王部长,则是一位商人,两人结合之后几乎没有在一起,而他终于回乡,却是没两年便瘫痪在床,在那里等死。主现场之外的两个现场尽管没有出现,可是这两个场景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个女人这一生经历过些什么?让“王部长”这一谑称给一下子浓缩了,读来令人唏嘘。

而《榴梿》则更加巧妙。在出租车上,与女司机一番热络攀谈,乘客与司机的家庭境况一一呈现,两个陌生人顿时产生某种共情。人生与世情的圆圆缺缺、丰满和缺失让叙事主人公内心有某种微妙的变化。世事的温暖与幽微在一个狭小的叙述空间里无限展开了,令人感慨。

总之,这三则小小说,体现出邓洪卫对小小说这一文体的思考与自觉探索和追求。好。

[责任编辑 王彦艳]

下一篇: 晚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