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山村乡土上的三篇“论文”

作者: 陈胜

走在乡间小路上,她满目芬芳。翻滚的稻浪、起伏的群山、忙碌的村民、穿梭其间的大型收割机……好一幅乡村“丰”景画。这丰收的景象饱含着沉甸甸的希望,让她油然而生一股满足感。

她就是舒城县河棚镇龙骨村党支部书记夏玲慧。夏玲慧,1995年出生于龙骨村,2016年入职龙骨村“两委”,2021年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她也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把“论文”写在山村乡土上。

从校园返回山村

“玲慧,你的毕业论文我看了,写得太好了,怪不得5位评定老师一致给出了高分。”听完辅导员的评价,夏玲慧长舒一口气,心里那根紧绷了大半年的弦终于松下来。可是,学业上的论文写完了,事业上的“论文”该怎么写呢?

辅导员早就问过夏玲慧毕业后的去向,可她一直含糊其词。眼看要离校了,夏玲慧不得不郑重思考这个问题。考虑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农学,她决定回到家乡龙骨村。

“我学的是农学,这个专业紧紧围绕水稻良种培育和油茶、板栗、茶叶等经济作物展开,而这些也是我们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我回去可以为乡亲们做点儿实事,英雄也有了用武之地。”夏玲慧如是说。

辅导员看着眼前这个倔强、充满个性的学生,悄悄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

书写龙文化振兴的“论文”

龙骨村地处大别山余脉,村民的房屋依山而建,散落在山顶、山坡、山脚或两山之间的盆地。为了方便管理,村干部将全村分为43个村民组。

夏玲慧是土生土长的龙骨村人,对龙骨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再加上村里80%以上的人都姓“夏”,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叔叔、婶婶、表姐……利于开展工作。

不久,夏玲慧就担任了村里的书记助理,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工作。青春洋溢的夏玲慧,活跃在板栗园里、油茶地上、水稻田边,活跃在乡亲们中间,她银铃般的笑声飘荡在龙骨村的上空,给这个千年古村庄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夏玲慧决定利用职务之便,好好研究龙骨村的龙文化,先把龙文化的“论文”写好。

听村里的老人说,村后的大山上有一块巨石,据说是远古时期的一条龙所化,石头上还有龙的印迹,夏玲慧决定亲自探访。她请了村里的一位长者做向导。到了那里,她掀开草丛,果然发现一块硕大的石头,石头上长满青苔。她用高清相机拍摄到了石头上“龙的骨架”“龙的鳞爪”“龙的嘴巴”。

龙骨村的龙文化独具特色。首先,元宵节舞龙是当地最受推崇的文艺项目,与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舞龙前,舞龙者须喝三杯酒,第一杯酒以壮行色;第二杯酒洒向大地,祭奠天地神灵;第三杯酒抛向空中,感谢龙的护佑。

其次,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村民多会吃面条,谓之龙须;吃水饺,谓之龙耳;忌吃米饭,因为在当地,米饭也称龙子,善良的村民不愿吃龙子。

还有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闻一多称之为“龙的节日”。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手持舞龙的道具,以穿、腾、跃、翻、滚、戏、缠等动作,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

基于龙文化深厚的群众基础,夏玲慧牵头成立了龙骨村文化振兴团,带领村民开展以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一听与龙相关,村民纷纷报名参加,唱歌、跳舞、摄影、书法、美术等龙文化小组随之成立,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有村民形容,这是一支龙文化艺术轻骑兵,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造福大众、天地和谐”,夏玲慧组织团队深入研究和挖掘的龙文化十六字精髓,鼓舞着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龙的精神滋养着龙骨村人,好媳妇、好婆婆、好少年不断涌现。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不忘乡邻,为家乡建设慷慨解囊。一批批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立志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这是夏玲慧毕业回乡后写的第一篇“论文”。

书写科技振兴的“论文”

“要走进百姓心中,就要为百姓做实事。”夏玲慧心中萌生出新想法,她联系了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在村里成立科技共享小院,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上的技术支持。夏玲慧说:“这是我要在村里写的第二篇‘论文’。”

科技共享小院位于深山,人迹罕至,可以说是世外桃源。山中树木葱茏,常有野兽出没。夏玲慧自豪地说:“这是一片处女地,我们就在这里实行土著农耕法,生产最纯净的粮食。”

生产最纯净的粮食,要有良田、净水、科学的方法,还要有良种。现在万事俱备,只缺良种了。

按理说,粮食主产区不缺良种,事实却正好相反,近些年,人们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将很多水稻品种杂交,形成了单一品种。单一品种最大的问题就是抗灾能力减弱,病虫害增多。

夏玲慧和安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始寻找、研究,他们冒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大山里挖掘和比对;深入采访老农,寻找良种;不顾辛劳,将良种连夜送往安徽农业大学实验室进行实验。

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在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并将其命名为龙骨一号。其实这个品种,几百年前就出现了,只是后来与其他品种杂交了。如今,能让这称得上老祖宗的品种重见天日,夏玲慧和科研团队成员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接下来是种植阶段,夏玲慧和科研团队总结出了“三不”原则,即不除草、不施肥、不打药。

为什么不除草?夏玲慧认为,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作用,草扎根土壤,会使土壤疏松,草自然腐烂后,又能为土壤提供养分。所以,即便是杂草,也不能轻易除掉。

不施肥,并不是说对土地不投入,而是用稻秆、落叶、野草自然分解发酵的绿肥,恢复土壤肥力。这样,秧苗为了汲取地下的养分,根就会往下深扎,秧苗抗击洪水和狂风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不打药,就是遵循大自然的生物链法则。田间有草,虫子吃草,益虫平衡害虫,水稻平衡杂草,就这样实现土壤、种子、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多元生态的和谐共处。

这样的方法能行吗?村民们很是怀疑,但夏玲慧和科研团队满怀信心,他们坚信大自然会给他们回报。

果然,一次狂风肆虐后,周边的秧苗倒伏一片,共享小院的秧苗悠然挺立。还有一次,村里连续几个月没下雨,其他农户的秧苗几乎变成了枯草,只有共享小院的水稻依然颗粒饱满,长势喜人。

“种子是有记忆力的,当我们种植龙骨一号稻种的时候,那种郁郁葱葱的生长态势,就好像游子回到了家乡,它们一个劲儿地猛长,生命力特别顽强。”夏玲慧生动的比喻让我们印象深刻。

实验成功了,夏玲慧开始在全村大面积种植龙骨一号。科研团队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并为大伙儿安装了监控等设备。

有实惠、有收入,龙骨村掀起了种植龙骨一号的热潮。

“我们这里的大米抢手得很,”夏玲慧当起了龙骨一号的推销员,“还没从田里收上来,就被人预订了。”

夏玲慧准备带领村民大干一场,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带领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

书写乡村治理的“论文”

自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夏玲慧更忙了,她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运动员,每一项任务布置下去,都要一竿子插到底地跟进,不然她总感觉不踏实。

随着工作的深入,夏玲慧意识到乡村治理的重要性。

龙骨村有三千多人,十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庭中的人虽然喝着同样的水,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每个人经济条件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状况不同、诉求不同,容易引起矛盾,迫切需要有效治理。

如何写好乡村治理这篇“论文”,夏玲慧开始了思考。

她在全村推行“无事找书记”工作法,这是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方法,即满足群众的各项需求,需要村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急需之事。

在实践中,夏玲慧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都覆盖到具体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实现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矛盾化解、文明创建、应急管理、村情民意等内容的全覆盖。

根据村里的人口分布和地理环境,夏玲慧又将全村43个村民组划分为21个网格。每个网格选聘一名网格组长,网格组长要年富力强、有一定的威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致富能力、热爱公益事业,可是,网格组长没有报酬。这样的条件谁愿意干呢?没想到,通知一发下去,村民踊跃报名,这大大出乎夏玲慧意料。

“我之所以积极应聘网格组长,是因为夏玲慧那么努力,为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当然要支持她的工作。”村民夏海波已60多岁了,他以自己的行动支持夏玲慧的工作。

“你们是村里的热心公益大使,主要职责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与公益事业,解决邻里和家庭的矛盾纠纷,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第一次网格员大会上,夏玲慧对网格组长的工作做了基本要求。

村里财力有限,如果一味地讲经济报酬,网格组长的工作肯定无法推动下去,夏玲慧为了激励网格组长发挥能动性,采取精神奖励为主,即根据网格组长的具体工作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考评;年终,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

在网格组长的推动下,龙骨村很快成立了便民服务队、救急互助中心,常态化开展群众服务工作。

“无事”找书记,有空来坐坐。村委会会议室成了便民服务驿站,设有图书室、学习室、健身房等惠民服务设施,划分了网格组长办公区、服务队办公区、调解室等,成为群众活动的主阵地,让群众唱主角。村干部做好服务工作,既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又让群众工作、生活得更舒心。

网格化治理有序地进行,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后,夏玲慧驾驶着旋耕机耕田,操作脱粒机脱稻谷,还上直播间推销龙骨村的农产品。总之,她有干不完的工作、使不完的劲儿。

后 记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这是夏玲慧的座右铭,事实上,她也照此做了。白天,夏玲慧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劳动,组织大小会议,招商引资……晚上还要抽时间书写事业上的“论文”,忙得脚不沾地。

有一次,夏玲慧去参加会议,碰到自己的大学辅导员,她将自己的三篇“论文”——述职报告发给辅导员看,辅导员看后感慨道:“真不愧是我的弟子!”

写在山村乡土上的三篇“论文”不仅有夏玲慧近几年的奋斗和思考,还有她下一步的计划。她决定在乡村振兴上多作贡献,尤其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我们要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看待乡村振兴工作,年轻人要自觉承担起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夏玲慧有着宏大的抱负。

上一篇: 奇特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