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归处在“民间”

作者: 王业芬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开展民间文学全国性大普查、大研究,后来编辑出版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次国家又不惜国力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在民间文学濒临湮灭的情况下,进行抢救性发掘、科学性整理、系统性保护,这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重大文化工程!很荣幸,两项伟大的国家文化工程,我都是参与者。”说到此事,孔凡仲感到由衷地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21世纪初,孔凡仲担任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以下简称三套集成)出版项目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主编,时隔20年,他又担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工程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安徽传说卷、安徽故事卷主编。连续两次参与国家重大民族、民间文化工程,并担任地方卷本的主编,这在安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不多见。这与孔凡仲的个人学识素养分不开,更为重要的是,他赶上了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好时代。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历史际遇,也为像孔凡仲一样热爱民间文学的有识之士提供了施展抱负、展露才华的人生机遇。

情有独钟   爱在“民间”

孔凡仲从小就特别喜欢民间文学。那时候农村精神生活贫乏,孩子们的文化积累基本上来自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孔凡仲对这些格外喜爱,一听到放牛歌、灯歌,他就特别兴奋,总不由自主地跟唱;听到有人讲传说、故事、大鼓书,他更是挪不动脚步。

上学识字后,一有时间,他就拿着笔和本子到处跑。凡有文化活动的地方,他都凑上去,把民谣、故事、寓言等记录下来。积累得多了,他的语言文字表达随之丰富起来,写作文时,遣词造句总有许多出彩之处。小学四年级时,孔凡仲十分幸运地得到一本名叫《稻草人》的小人书,书中故事精彩、配图精美,他爱不释手,反复读了几十遍,庄子里的小伙伴也纷纷找上门“听”书。他读得绘声绘色,小伙伴们听得聚精会神。那种读书讲故事的快乐,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初中时,孔凡仲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杨大山。杨大山见他喜爱文学,就尽心尽力地将他朝文学的道路上引,想方设法借书给他看,其中就有他梦寐以求的《一千零一夜》。反复读了许多遍《一千零一夜》后,孔凡仲深刻体会到伏尔泰说的那句话:“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由于对文学的热爱,孔凡仲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新闻出版单位工作,一直与文字打交道。研究编辑业务的同时,他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出版散文、小说、文史故事等文学作品共计200多万字。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工作时,他主持编辑出版了《安徽民间故事》集,这些民间故事集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被翻译到日本,深受日本读者欢迎。

后来,孔凡仲到黄山书社担任社长,坚持把民间文学项目带过去,编辑出版了大批民间故事读本,深受读者喜爱。此外,他还另辟蹊径,请上海高校的外文老师翻译欧美民间故事,译稿完成后,他一一把关,选择符合中国读者审美价值的故事,编辑出版了《外国神话故事》系列,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孔凡仲还收集、整理和编纂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徽风皖俗》《九华山传说》《三粒黄豆种》《小兰花》《找快活》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创作了长篇传奇故事《和平将军张治中》,主编过民间故事数十种(套),对九华山地藏文化和贵池傩文化的研究也有所涉猎。

正因为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的辛勤耕耘和丰硕成果,世纪更替之际,孔凡仲被推选为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担任副主席后,孔凡仲顿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计划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安徽各地民间文学,推出安徽民间文学县卷本。

临危受命   才现“民间”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是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出版项目之一。该出版项目还包括《中国谚语集成》和《中国歌谣集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4年共同启动的,前后历时20多年,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成果收获最多、历时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三套集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为民族文化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集体和个人,孔凡仲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孔凡仲一心扑在安徽民间文学县卷本的编写工作上时,他接到了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的任务。其实,孔凡仲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的主编,纯属意外。起初,主持编纂这套集成的是黎邦农。黎邦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和创作多年,曾主持搜集、研究、整理安徽省民间文学,并协助各地出版了民间文学集,这些都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宝贵的基础资料。然而不幸的是,黎邦农先生突然驾鹤西去,好不容易搜集的资料也不知所踪。

安徽卷的编纂工作不能就这么搁置了。可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又有谁愿意担当重任?当时的安徽省文联领导陷入深深的困惑,忽地,他们想到了一个人,眼前为之一亮。

这个人就是孔凡仲。他虽不在文联工作,但有多年民间文学创作、研究经验,也参与了这次民间文学全省大普查,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然而这是个苦差事,没有经费,没有帮手,没有基础资料,他愿意做吗?再说,孔凡仲还有一堆本职工作要忙,有时间接这个重任吗?省文联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孔凡仲的电话。当时,孔凡仲退休在即,正在集中精力编写安徽民间文学县卷本,思量片刻后他拒绝了。在知悉孔凡仲热爱民间文学,对民间文艺事业有情怀时,省文联领导锲而不舍地向他发送“电波”,最终,孔凡仲挑起了这副重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孔凡仲丝毫没有被无人、无钱、无材料的“三无”现状吓到,反而定下神来,条分缕析,拟定编纂计划。

首先须掌握第一手素材。孔凡仲在编辑岗位上结识了一大批民间文学爱好者,前期又参与了大普查,掌握了不少鲜活的素材,同时,他还与各地文联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建立了联系。很快,他就收集齐各地的基础素材。因为白天单位还有事情要忙,他只能利用晚上筛选、编录这些素材。这些民间故事资料,有的已集成册,有的却是原生态的手抄散页或卡片,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整理录入。

当时的民间故事集成包含“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5个类别,每个类别又细化出若干小类,就拿“故事”来说,就细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鬼狐精怪故事”5个小类。

孔凡仲花费3年时间,搜集了2000万字的民间故事原始资料,经过数十次筛选,最后选编出近5000个故事,累计150多万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送审稿基本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初稿报给省里和国家两级编委会审核,都一次性通过。

稿子交到出版部门时,孔凡仲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没想到新的任务接踵而来——国家新闻出版署调不开人手,需要编纂者校对书稿,这个重任自然又落在了他身上。总计164万字的书稿,需要在一个月内校对完成,工作量可想而知。孔凡仲闭关校对,仅用23天就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办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表彰大会上,孔凡仲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先进个人称号,并被授予贡献奖。有意思的是,他去北京参加了此前召开的三套集成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却没有参加这次表彰大会,获奖证书是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省民协)的同志代领的。提起获奖的事,孔凡仲说:“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而已。”

老当益壮   志存“民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023年初,孔凡仲接到省民协的来电,对方想请他担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安徽传说卷、安徽故事卷的主编。此时,孔凡仲年近八旬,他认真学习了《大系》故事卷、传说卷编纂工作的方针、具体要求和规范,领会其精髓要义后,心中有了大致的脉络规划,方才应承下来。

《大系》的体量远超清代《四库全书》,其重大意义可想而知,对于耄耋之年的孔凡仲是一次巨大挑战。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用3年时间完成初稿编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短时间内拿出编纂方案,并尽快行动起来。

在每一次编纂工作培训会上,孔凡仲都反复细致地讲解编纂体例。去各地督导和培训时,孔凡仲乐于与当地的采录编人员交朋友,面对面答疑解惑,掌握当地采集选录稿件情况,对稿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各地科学采稿、选稿。

此外,孔凡仲坚持深入一线,进行田野调查。在省民协同志们的陪同下,他多次到乡村与故事家、故事讲述人面对面,采录讲故事的视频资料。2024年6月,他不顾暑热,前往肥东县采录黄先华讲述的故事《福肚与屎巴肚》、故事家徐贤柱讲述的故事《石两堆》。

为充分体现《大系》出版工程“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原则,孔凡仲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为界限,将故事、传说来源地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区域,根据这三大区域分别立卷(合肥、滁州两地民间文学资源丰富,单独成卷)。这样编纂完成的传说卷和故事卷就是10卷本(有的地方还在积极争取单独立卷,有可能超出10卷本)。如果按照每卷100万~150万字计算,10卷本将达到1000万~1500万字。若想3年完成,必须有一套高效的编纂方法。孔凡仲采取层层把关编纂法,即县、市两级各设编纂负责人,对毛稿进行审核把关,这样汇聚到主编手里的稿子质量相对较好,编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很快,各地稿件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一摞一摞摆满孔凡仲的案头。这么多文稿,要看到什么时候啊?完全不用担心,孔凡仲有数十年的编辑功底,审稿、选稿都特别快,唯一费时的是编辑阶段,在这个阶段,主编必须对选用的稿件逐字逐句阅读、修改,小到字句文辞,大到情节结构,都要细琢精雕。

由于长期与文字打交道,孔凡仲养成了子夜工作的习惯。为了完成《大系》传说、故事安徽卷的编纂工作,这位有责任、有担当的主编再次开启子夜工作模式。每一个夜晚,他挑灯夜战,手不释卷。如今,皖北卷和滁州卷基本完成,目前正在修订补充。其他卷本也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中,计划于2026年完成所有卷本初稿编纂。

每一次专业培训会上,孔凡仲总铿锵激越地宣传编纂《大系》的重大意义,他说:“中国的故事、传说最大特点是,以家国情怀、人伦道德、风俗教化和理想追求为主线,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强大血脉基因,起到了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共识。而这些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传说,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和保留下来的珍贵、鲜活的文化记忆。”

是的,民间传说、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诸多美德,承继着中华民族诸多精神,蕴含着诸多催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孔凡仲才如此热爱民间文学,初心不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间文学慢慢失去了它的社会根基——传播的土壤和受众,这一代人有责任完成国家启动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让年轻的一代了解、认知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认知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因,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大厦。令人欣喜的是,奋战在《大系》收集、采录、编纂战线上的人,既有如孔凡仲一样的老者,也不乏中青年人,他们始终保持热爱,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