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商山是胜游

作者: 刘爱玲

从省汽车站坐大巴,一路向南。在隧道的明灭之中,仅仅两个小时,似乎刚从时光的暗淡之中冲出,咣当一声,商洛就到了。

我对商洛是陌生的,因为我从未去过商洛;我对商洛又是不陌生的。五岁的时候,门前来了挑着木匠家什的小个子男人,穿着白花花套子露在外面的棉袄,说,只要给碗饭吃就给干活。他来自商山,小路曲曲弯弯,曲曲弯弯走几天才出山。我往他脚上一看,那么冷的天,他的脚上却是一双草鞋。我家的柜桌就是他打的,精致、美观。

对商洛的不陌生,还因为办公室的商洛籍小同事,朴实,大方,工作能力强,让我欢喜得想让她做我的女儿。在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读《商州初录》《腊月正月》《鸡洼窝人家》。在贾平凹老师的笔下,我读了那么多商州的故事,读到了他西安城里的上书房,听他讲年轻时在水库上干活,晚上回家没啥吃的,母亲给他锅里温着一颗热腾腾的柿子。

可是,我还没有去过商洛,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神奇的土地呢?它孕育了贾平凹、陈彦、陈仓等作家,更有一批文学新秀正在中国的文坛上风生水起。

在大巴进入商州区的时候,我给了高楼林立的商州一个特写,算作我来商洛的第一印象。入住欣源酒店,听说有名的丹鹤楼距此不远,即与贺绪林老师等人走出酒店。丹鹤楼又名望江楼,我看到了这栋特别的建筑,与那一排大字:一江清水供京津。那么,近前的这一江无声流淌的清流就是丹江了。站在丹江畔,初夏的风撩起柔软的柳枝,柳枝拂着我的头发,我静静凝望这一条无声的大水,惊讶于它的清澈。我不知道这水里是否藏着一组神奇的密码,使一些神奇的故事一遇到它,就发生了。

陕西残疾人作家采风活动已经延续了十年。我没想到商洛市残联理事长房立学先生在这几天会全程陪同大家采风。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他是个极朴实又心细之人。我本来与大家一起坐面包车,那天下雨,接下来参观的下一站离得近,工作人员临时让我坐小车。我没想到我坐的是房理事长的坐骑。小车当然比大车好上下,特别是我这样拄着两根拐杖,下车后还要用到轮椅的重残者。房理事长发现我上下小车方便,当下就决定,后来的两天让我坐到他的车上。写东西的人都是敏感的,这件小小的插曲,让我对房立学先生有了关注。

车子行驶在宽阔平稳的公路上。我说,商洛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文化氛围很浓,仅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就出了好几个。在我心里,商洛是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存在的。二零零四年,省文化厅与省残联搞联合征文,我是初审,拿到商洛的稿子,全部A4纸统一格式打印装订,封面盖着作协推荐的章子,让人眼前一亮,可见商洛人做事的认真与对文化的重视。

但在我印象里,商洛又是个苦焦的地方。

房理事长说:“那苦么!小时候肚子都吃不饱。是这,我大致向你介绍一下我商洛的情况。我商洛是一九八五年才完成包产到户的,农村通上电都是九几年的事了,至于大面积修路,是二零一三年前后了……”房理事长的话让我惊讶,我所经历的包产到户是一九八零年的事。而农村通电,是一九六四年,我出生后就没用过煤油灯。这么说,商洛的起步要比别的地市晚很多年。

但此次来商洛,从省汽车站坐班车,仅两个小时后,我就站在了商州区汽车站的门口,看到了商州区残联打着接站大牌子的工作人员。上到车上,才知道,今天的接站分三个车队,其它两个车队负责接乘坐火车和城际列车来的老师。在感叹他们工作细致的同时,也由此判断出,商州的交通已经四通八达,已成为陕西东南的一个交通枢纽。在路上,我看到这样两句广告语:“秦岭最美是商洛。”“22℃商洛·生态康养之都。”同时,据我了解,商洛还是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市……

也许,认识商洛,真的是需要密码的。

若干年前,我还是个青涩的学生,从学校出来,急于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却多方努力而不得。为此,我深切感受到了生活的无情与绝望。我也曾凭着一腔年轻的热血,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觉得,上天让我生而为农民,不幸跌倒了,那就从脚下这片深沉的土地中爬起。但一下地,双拐就深深地陷进了泥土之中。那一天,我坐在地头放声大哭!那种无助至今铭刻心头。

在商州区,我们的第一站是阳光农场。怀着一份探秘的心情,我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走在最前边。于是,我看到了那些种植香菇、平菇、黑木耳的残疾人,看到了种香草的残障者。我还不知道,木耳并不像我们通常以为的那样长在树桩或木头上,我看到一串串的菌种正在发芽、生长,那些身有不便的人,在菌种之间自由行走,洒水、测温,随时关注着室内情况。他们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又用流转费入股,参与分红。如果愿意,他们很容易就在农场能有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甚至上下班都有车接送。面对询问,他们憨厚的脸上洋溢笑容。一人说,他今年分了八千多。另一个说,他分了一万三。那自豪的语气与这个初夏的阳光相得益彰。

在洛南县“巧手草编”扶残助残基地,生活中被当作垃圾扔掉的玉米苞皮,在这里变成了能创收创汇的原材料,在一双双粗粝的手中延伸,变成了摇篮、提包、工艺葫芦、宠物家园、花瓶、摆件……那些身有不便者,化身幸福生活的编织者。工资实行计件取酬,多劳者多得。

一位手上扎着留置针头的大姐,一位脸颊长着红色血管瘤的小伙子,身边靠着拐杖的中年人……他们坐在各自的角落,双手上下翻飞。在这里,他们是最朴素的劳动者,用汗水创造价值。

我从不知道,香皂花的原料是玉米淀粉、香料和颜料,它们被一颗颗向往美的心灵催化,产生了神奇的化合作用,化身为“布”。在PE香皂花制作车间,那些裁剪好的花瓣,被一双双灵巧的手,经过六道工序粘结在一起,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玫瑰花。而那些创造美的人又是那么与众不同。不同的岗位,根据工作者不同的特点,使他们各尽其能,美美与共。

丹凤县的残障者魏万林,几年前在省残联的会议上见过,但我没想到他的事业能做得这么大。他创办的丹凤县民乐现代农业园区,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使武关镇四百多名群众实现了一分土地挣三份收入,即:土地流转获得租金,以扶贫奖金入股获得分红,在园区打工获取工资。仅他建的一百万袋香菇种植基地,每年就可安置两百多人就业。而他投资四千五百万元的丹凤县凤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变废为宝,进行农林产品深加工,把商洛富产的核桃壳等废弃物变成活性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他的厂房里,我见到了做成摆件的工艺品,原材料就是活性炭。如今他的“商洛民乐”已发展为下辖三个子公司和一个专业合作社的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一点五亿元,安置劳动力四百五十人,其中残疾人五十人。魏万林也当选为全国自强模范,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在大地上书写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

我曾有幸四次参加全国残疾人代表大会,与各专门协会的代表接触较多。印象里,几年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精神障碍与智障人士的社会托养,年年呼吁,年年没有结果。我曾与一位智障者的妈妈同住一室,会议的间隙,聊起这个沉重的话题。她是一家科研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因为孩子,在事业上升期辞职。当我问她是否考虑再要一个时,她说:“做父母的不能那么自私,得为那个健全孩子想一想。凭什么一出生,他就要背负着抚养照顾哥哥及年迈父母的责任?”看到我的疑惑,她一边笑着一边说:“我们三个现在这样就挺好的,我现在唯一的愿望,是他比我们走得早,这样我就能一直照顾他。”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她微笑的眼眶里那一缕晶莹。

而我在山上住的时候,下山的半坡有个邻居,经常一个人对着天空吵架,情绪激烈,吓得上下学的孩子不敢从她家门前过。其实,她是个特别善良的人,只要用上药,病情就能稳定点。我从她家门前过,她会像健全人一样跟我打招呼聊家常。

在商南县的“陕亮家园”,我见到了那样一群人,他们把焊接好的框架挂上流水线的挂钩,送去喷漆。他们编织椅子的坐垫和靠背,然后装配成型。做好的养生椅,卖到大江南北,甚至出口创汇。他们工作时安静,根本看不出与正常人有什么异样。后来,我得知,他们是一群病情稳定的精障人士。而陕亮家园项目的原型,即是在商南县残联指导下创办的“政府+企业+残疾人+贫困户”模式的托养中心。在“托养康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草编手工作坊”为代表的“乡村振兴聚巧坊”,以“藤编制作车间”为代表的“非遗传承手工作坊”,以“调料加工车间”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园区”,并通过电商平台,助力残疾人脱贫致富。

在陕亮家园,每托养一个精障人士,解放的何止一个家庭!我想起了那位与我同住一室的妈妈的无奈,想起了我的邻居,她的丈夫为防止她出现攻击性行为,长年不能出去工作。如果这样的机构在全国得到了普及,让他们可以托养自己的亲人,在康复的基础上,还能实现辅助性就业,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事实上,适当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精障人士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而且本身就是一件有利于康复的事情。

唐朝诗人赵嘏《商山道中》云:“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盛赞商洛。站在春语茶种植园的观景台上,千亩茶园尽收眼底。雨后初霁,空气中的富氧离子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残联的工作人员没说他们是怎样扶残助残的,看到有残疾人在茶园参与采茶,我才知道茶园安置了残疾人就业。

这是秦岭的五月,商洛最美的季节。氤氲的茶香缕缕飘荡,我醉在了这满眼的绿色之中,情不自禁举起一杯香茗,对着青山发出了邀约:我邀青山干一杯,青山笑我太痴情。

其实让我痴情的何止这连绵的茶山,还有这里的人文地理。商洛在战国时属商鞅封地,还是“商山四皓”的隐居地,仓颉在这里造下二十八个汉字,从此,中华民族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宋金的文明在这里交汇,那经纬分明的宋金街,就是历史的活化石。那箭头所指的半边,象征着金人一往无前的劫掠本性,那方方正正的半边,正是宋人行事方正规矩的明证。

我到底是到了棣花古镇了,于大雨中在贾平凹老师的院子里站了几分钟,进到他家堂屋,透过锁着的门缝,看到了他现在还会回来住的那个屋子。我到底是到贾老师家来了,在他摆着书摊的那间厢房里,与他的弟弟贾栽凹寒暄了几句,讨得一张合影。出门看到那块丑石,被这初夏的雨水清洗得油黑发亮。因为大雨,我竟然没有到隔壁的刘高兴家去,只是在雨中走过了一段石拱桥,到了清风街上。过桥的时候,看到桥下的荷塘,还没到荷花盛开的时候,只有雨打荷塘,和着蛙鸣,泛起千点万点涟漪,如同我此刻的心情。我想起了贾平凹老师的作品《秦腔》里的那些人,从桥上下来,进入了清风街。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街,在贾老师的笔下,呈现出一个时代别样的风采。

来商洛,我本是来寻历史文化探寻人文地理的,可是,几天来,闪亮我眼眸的却是残疾人事业。在好政策的扶持及市残联的指导下,商洛的残疾人事业遍地开花,这让我的商洛之行,有了别样的感受。

几天来,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积德行善。在最后一天的座谈会上,房立学理事长用他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做了回答。他那年二十来岁,骑着自行车回城,路上偶遇一辆农用车拉着头肥猪,路不好,猪掉下车来。房理事长帮农民一起抬猪,但怎么都抬不到车上。这时又来了辆自行车,一男一女见状跳下车来,大家一起,终于把猪抬上了车,但几个人也沾了满身的猪屎猪尿。农民对帮他抬猪的人千恩万谢,说他们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那女子说了一句话:农民一年养一头猪不容易,今天就是县长碰上了,也要帮忙把这猪抬到车上。房理事长说,那一刻他明白了,有些事与积德行善无关,就是职责所在。他和他的团队在这个位置上,就应该尽自己的所能,为残疾人办实事。接着,他讲述了他们工作的四个思路:融入大局、借势发展;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事不作秀、求实不造景;导航引路……他还讲了工作中的五心要求:热心、爱心、精心、细心、贴心。他说,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房立学理事长的讲话,以及他的团队与残疾人交流时那种自然而然的融入感,印证了几天来我对商洛残联的八字评语:听见、看见、贴心、行动。那一刻,我暗忖,商洛残疾人能有这样的娘家人,是真的有福了。

得一斑而窥全豹,我似乎真的找到了属于商洛的城市密码。

责任编辑:徐睿晗

刘爱玲,女,陕西铜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天津文学》《山东文学》《安徽文学》等。著有长篇小说《把天堂带回家》、中篇小说集《上王村的马六》。曾获梁斌小说奖、柳青文学奖。

上一篇: 曾经此年
下一篇: 乡村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