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丑英雄”
作者: 蔡波脊椎动物是人类最早接触和了解的一类动物。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尽管人类对这些动物的偏好不一,但绝大多数人都更喜欢哺乳动物,尤其是作为宠物的猫和狗。除了哺乳动物,颜色鲜艳的鸟类和鱼类也深受人们喜爱。而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大多数人会有厌恶或恐惧之感。
人们往往因为缺乏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以及受到它们并不美观的外表的影响,对它们产生厌恶和恐惧,并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事实上,许多这样的观念往往存在偏差,甚至远离真实情况。例如,许多人连什么是两栖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都分不清。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只要是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两栖动物,只要是会爬的动物都是爬行动物。
实际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鸭子、河马、鳄鱼,这些动物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上陆地活动,但它们并不是两栖动物,而分别属于鸟类、哺乳类和爬行类。真正的两栖动物是一类变温脊椎动物,它们的幼体通常生活在水环境中,此时它们用鳃呼吸;它们的成体(发育成熟的个体)则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同时用肺和皮肤进行呼吸。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有角质鳞片或甲壳,通常能在陆地上产羊膜卵。我们经常能在公园绿化带或者湖岸边看到的铜蜓蜥、壁虎和草龟(俗称乌龟),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红耳龟(巴西龟)都是爬行动物。蛇、鳖(俗称甲鱼)、鳄鱼这些也是爬行动物。

对于两栖动物,水非常重要,因为关乎它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常见的两栖动物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在城市的绿化带或乡村的池塘里,能看到或听到的有中华蟾蜍、沼水蛙等。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娃娃鱼(学名大鲵)和外来入侵物种牛蛙也是两栖动物。
这些“丑陋”的、让人避之不及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进化历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位置:没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就没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从脊椎动物演化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适应陆地生活的一种过渡类群。它们成功地适应了从水生到陆生环境的变化。大约在3.6亿年前,一些鱼类开始发展出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比如更强壮的肉鳍和肺部。这些两栖动物的祖先逐渐演化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两栖动物。
而后,大约在3.1亿年前,一些两栖动物进一步演化出了更加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比如更加有效的肺呼吸机制,防止水分蒸发的角质化的皮肤,以及在陆地上产羊膜卵的能力。这些两栖动物就是今天爬行动物的祖先。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能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这也是它们能够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的原因之一。
简言之,包括人类和猩猩在内的哺乳动物,与现代爬行动物在数亿年前有共同祖先;再往前推,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也有共同祖先。也就是说,没有古两栖动物和古爬行动物,就没有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也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现代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依然对我们人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生态价值,也包括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等。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比如,许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这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作物损失;鳄鱼挖掘的水塘可以为其他物种提供栖息地;海龟在海滩上的筑巢活动有助于沙滩的形成和维护,海龟蛋还是许多动物的重要营养来源,支撑岛屿生态系统健康运转。
两栖动物天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常被用作环境健康的指示器。它们的存在与否反映出当地水质和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的好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文化中都有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相关的神话传说,比如我国神话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伏羲和女娲,通常是人首蛇身。龙的形象也充分结合了蛇和鳄这类爬行动物的特点。 碑的神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通常被称为赑屃(bìxì),海南还有以我国树蜥为原型的预测云雨的神兽——雷公马(雷公坐骑)。在我国古代历史中,龟和占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被认为能通灵。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研究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重要模型,一些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泌物和组织可用于医学研究,例如开发新药。
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和学习这些动物,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作原理,增强环保意识。许多地区将观赏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作为亮点吸引游客,例如参观鳄鱼养殖场、参观海龟保护区。

在进化层面,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进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连接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渡;在生态层面,它们是关键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文化层面,这些动物出现在世界多地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中,富有象征意义;在疾控层面,它们可能在未来生态保护和疾病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它们是整个地球生态圈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