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 探秘天鹅座V404:宇宙中的奇异“三人行” 三星系统一般被认为不稳定。有科学家认为,三星系统最终会“踢”出一颗恒星,从而达到稳定的双星系统。然而,最近在天鹅座发现的三星系统挑战了这一观点。这个系统不仅异常稳定,而且据估计已有大约 40亿年的历史
视野 | 北极的隐形“汞弹” 一项关于北极永久冻土的新研究报告表明,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北极的永久冻土正在快速融化,释放出成千上万年来封存的有毒金属,如汞,且可能引发“汞弹”从而形成潜在的环境威胁。汞之所以富集在北极,主要是因为大气
视野 | 机器人用声音感知世界 名为“音感”的机器人,可以通过多个麦克风感知物体的形状、材质,甚至还原物体内部的构造。例如,通过摇晃装有骰子的盒子,这种机器人能够准确计算出骰子的点数和形状。人类通过用手指轻敲桌面产生的声音感知桌面的
视野 | 小行星撞击,开启蚂蚁“农业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200种蚂蚁会培育食用真菌。蚂蚁和真菌的友谊可能起源于 6600万年前的一次大灾难——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植物光合作用暂停。这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个灾难,但对于身为分解
视野 | 葡萄大小的“迷你恐龙蛋” 2021年,赣州梅林镇建筑工地意外出土了迄今发现体形最小的非鸟类恐龙蛋化石。这六颗微小的蛋化石被命名为“赣州迷你蛋”,其年代可追溯至约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每个“迷你蛋”只有葡萄大小,其内部结构
视野 | 大短角蜥蜴:从眼睛中喷射毒血 大短角蜥蜴身材短小,却能在面对威胁时从眼睛喷出一股血流,最远可达1.5米,迷惑捕食者,争取逃生机会。狗、土狼和狐狸等都会因此血流而摇头,并放弃捕食大短角蜥蜴。虽然大短角蜥蜴的这招能起到奇效,但代价是要
视野 | 蒲公英形状的超新星和僵尸星 1181年,一道奇异的光芒在仙后座附近闪耀了6个月,随后神秘消失。这颗新星,被我国的古代观测者记录为“客星”。《宋史·天文志》中记载:“淳熙八年六月己巳,客星出奎宿,犯传舍星,至明年正月癸酉,凡一百八
视野 | 章鱼与鱼的狩猎联盟 在红海的某片水域,科学家揭示了一个不寻常的海底联盟。章鱼和某些鱼类竟携手捕猎,展现出非凡的社交与合作技巧。科学家经过长达 120小时的水下观察,记录到 13个跨物种小队协同作战、共同围捕猎物。鱼类发现
视野 | 在月球上盖房子:月壤砖的奥秘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计划于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在月球上建房子,首先要解决的是就地取材的问题。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介绍,我国科研团
视野 | 纸刃割伤之谜 纸张,看似柔软无害,实则暗藏锋利。显微镜下,纸张边缘粗糙如锯齿,其硬度和不规则边缘能割伤皮肤。与金属刀片不同,纸的粗糙边缘割伤皮肤后会形成不规则小伤口,这也是被纸割伤格外疼痛的原因。科学家发现纸的厚度
视野 | 中华鲟野外种群复壮新希望 在长江流域,古老的中华鲟正面临生存挑战。然而,2024年10月1日,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在崇明基地创造了奇迹,首次成功孵化出了第一尾中华鲟仔鱼,截至10月8日,该幼苗身长已达18毫米,随后
视野 | 栉水母的合体奥秘 在神秘的深海中,一种叫作栉水母的生物展示了一种惊人的“合体魔法”。栉水母虽然看起来像水母,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生物。最近,一位日本科学家在观察中发现,两只受伤的栉水母竟然能够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双头双尾的
视野 | 栉水母返老还童 生老病死、不能返老还童,是动物王国的普遍规律。科学家推测,只有很少数物种能脱离这一规律。在这些能返老还童的物种里,最著名的是灯塔水母,它能从成年的水母形态返回幼体的水螅虫形态。意外的大发现最近,科学家
视野 | 奥塔哥云奇景 在新西兰的奥塔哥山上空,几十年如一日地出现形状相似的云朵,虽然并非每天都有,但当地人经常能在同一位置看到这种独特的云朵,并称为“宠物云”。每年在特定时段,云团都会在奥塔哥山脉的上空聚集,形成悬挂于山脉
视野 | 沙漠里的螃蟹奇迹 新疆,这个“离海最远的地方”,海鲜运输和保鲜面临挑战。从江浙沿海地区运输海鲜到新疆,单程平均运距超过2500千米,运输时间可能超过一周,具体取决于运输路线和方式。因此,运输费用也较高,尤其是空运。然而
视野 | 请蜜蜂帮忙解决人象冲突 东非国家肯尼亚的察沃国家公园栖息着约 1.5万头大象,这些大象在寻找配偶、食物和水源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农作物的芳香吸引到田间,啃食、踩踏、毁坏农作物。如何在不伤害大象的前提下驱赶这些庞然大物成了一桩难
视野 | 尖峰石阵解码10万年气候历史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南峰国家公园的尖峰石阵,是全球最大的风蚀石灰岩带之一,其长度超过 1000千米。手指状尖峰石是岩石被水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喀斯特地貌。对于探究远古气候和环境来说,这些岩石能提供重要的线索。
视野 | 监听外星文明信号 距离地球大约41光年的TRAPPIST-1,是一个令科学家瞩目的恒星系统。该系统中有7颗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其中好几颗位于母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内。这颗母恒星是一颗超低温红矮星,它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
特别策划 | 暗物质是什么? 神秘的暗物质从字面上理解,那些黑暗、不发光的物质都可以叫暗物质。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暗物质”。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观察天狼星的运动时,发现它的轨迹呈波浪形。他猜想,可能有一颗看不见的星星
太空 | 逆行的行星 “水逆倒霉”是迷信“如何度过本年度最强水逆?”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段教人在“水逆”期间逢凶化吉的视频,在发布后24小时内收获3.2万个赞。按照100∶1的观看点赞比推算,这段观点偏颇、缺乏科学依据的视频竟
环境 | 南极变绿 你敢相信吗?南极可能快要变成个“大菜园子”了!我们印象中的南极,是一片终年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然而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的绿植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科学家发现,在过去35年里,南极洲的某些区域植被
动物 | 我们身边的“丑英雄” 脊椎动物是人类最早接触和了解的一类动物。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尽管人类对这些动物的偏好不一,但绝大多数人都更喜欢哺乳动物,尤其是作为宠物的猫和狗。除了哺乳动物,颜色鲜
动物 | 不一样的竹节虫 宁静的小树林,遍地枯枝落叶。捕虫的网兜扫过,沙沙作响。微风吹动我们的发丝,也让一根“树枝”迎风起舞。不仅如此,这根“树枝”还跟随网兜的节奏左右摇摆,甚是可爱。但其实,广西粗棘 (xiū)才是这根细长“
动物 | 御电飞行的蜘蛛 19世纪30年代初,年仅22岁的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登上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号”双桅横帆船,开启了一段被后人不断传颂的环球科考。在一次远离大陆的航行中,他惊奇地发现,这艘孤独航行的帆船上,竟布满
植物 | 挑食的猪笼草 在自然界这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群非凡的捕手——食肉植物。普遍认知中,食肉植物的食谱可谓“万物皆可吞”,只要哪个倒霉的小虫子误入“陷阱”,就难逃被消化液“洗礼”的命运。然而,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植物 | 藓形蕨影 苔藓和蕨类植物都是古老的植物类群,在地球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苔藓的知名度却远不如蕨类。提起蕨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桫椤(一种树蕨,曾经是恐龙常吃的食物之一),每年春天我们能在菜市场中见到的蕨菜,还有那
健康 | 不费脑的减肥方法 “减肥没有那么容易,每一块肉都有它的脾气。”在这个美食无处不在的时代,减肥似乎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拉锯战。也许你可以在白天不碰火锅、炸鸡、麻辣烫,然而到了夜晚,意志力却往往败给烧烤和手机屏幕里的各种“吃
博览 | CT透蟹 近日,友人赠送了几只青蟹。看着鲜活的大螃蟹,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我忍不住想通过CT来看看青蟹和大闸蟹的内部结构,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是吃青蟹划算,还是吃大闸蟹更划算。本次扫描使用第三代双源 CT进行。
博览 | 螃蟹小知识 关于螃蟹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周礼》中,其中提到周天子食用“青州之蟹胥”,“蟹胥”即蟹酱,这表明早在周朝,螃蟹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食材。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上海青浦的崧泽遗址、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时发现,
博览 | 探秘“食人狮”的完整菜单 1898年,游弋在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的乌干达铁路工地附近的两头巨大无鬃狮——察沃狮,成了铁路工人的噩梦。它们在夜间频频袭击铁路工人营地,酣睡的铁路工人被冲进帐篷的狮子一口咬住脖子,甚至连挣扎的机会都没
博览 | 动物饮酒,是偶然还是习惯? 自然界中乙醇很普遍随着开花植物产生的花蜜和果实被酵母发酵,乙醇(酒精)在大约 1亿年前就很普遍了。如今,整个生态系统中依然普遍存在乙醇。尤其是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自然界中全年不断产生乙醇,乙醇含量也最高
博览 | 纤维 知识桌游游戏玩法石头剪刀布,胜者先掷骰子,根据骰子数字前进步数,走到“纤维小知识”幸运格,可以获取一点幸运值。如果不幸落在炸弹格上,则需要根据对应的数字完成“逃脱炸弹挑战”中的相应挑战,或者可以选择消
博览 | 动物“小偷” 偷盗这种行为不仅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在动物王国里也屡见不鲜。一些动物们可能会为了获取食物或生存资源“偷窃”其他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比如聪明的灵长类动物、鸟类和某些食肉动物,它们可能会因为玩耍或社交互动而
博览 | 鼠妇饲养入门 鼠妇,俗称“潮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等足动物纲,常见的西瓜虫就是一种鼠妇。其实,鼠妇的品种繁多,其中一些的美丽程度让人惊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起一些不常见的鼠妇品种,它们好养、好看、好繁殖,因此
博览 | 星云骗局 引力能卡瑟·奥利弗是引力能商业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他的工作是奔赴宇宙深处,为公司寻找最佳的引力能采集点——通常是黑洞或中子星这样的极端天体,这些地区的极端引力能可以让引力能商业公司以几乎零成本合成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