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心”观照:传统诗教与心理健康教育桥接探索
作者: 冷永 石荣侠【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教学要充分关怀生命,积极承担心理疏导、灵魂铸造的教育重任。传统诗词是极具无用之用的宝贵阅读资源,教师可以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建构思想为指导,巧妙桥接传统诗教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以“温心”为指向的“学科+”联动融合类经典诗歌专题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诗意的视角深入经典诗歌腹地,走进自然,关注林泉风物,净化自然心灵;浸淫烟火生活,温暖世俗心灵;调节知情矛盾,持守理想心灵。通过简化追求,提高心灵的纯度,培养中学生诗性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经典古诗词 专题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 跨学科学习 桥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中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习倦怠、网络成瘾、自伤等方面所占的比例依然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1]。这是摆在中小学教师面前的时代课题。语文课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是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应承担起锻造学生健康心理素养的教育责任。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以语文教学为锚点,发挥积极干预作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语文学科是教育改革浪潮的排头兵,各种复合型教育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水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学科实践,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并归列到语文课程内容之中[2]。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局限与壁垒,是化零碎为序列的整合型课程形态,也是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于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学科教学的必然指向,引领教师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本文将以李白的诗歌为例,展开对中华传统诗教文化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桥接、融合的价值意义、方式方法与使用路径的探究,希望在有效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落实对学生心灵的观照和灵魂的润泽,促进学生身与心两个维度的共同健康成长。
唐诗是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重镇,李白无疑是唐代诗坛最闪耀的星子,其瑰丽浪漫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化殿堂中熠熠闪光,成为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李白的诗歌饱含着不息的生命力,对国人的文学观、哲学观以及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白的经典诗歌,不仅是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重要素材,还蕴含着情感教育、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因子。语文教师可着力引领学生进入李白的经典文化域场,积极拓展学科与文本的育人空间,一材多用,多材联用,选取积极正向的诗教文化内容,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培育他们积极正向的心理素养。
为践行这一构想,语文教师可以以跨学科任务群为实施背景,在诗教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视域下,选取一个目标偏向(心理指向),参考李白诗歌作品的选材、内容、主题和意境,整合、开发、建设与当下中学生心理状态适配的专题阅读资源群与专题阅读微课程群,有序开展“诗育·美育·心育”三育并举的诗歌阅读活动。
一、关注林泉风物,净化自然心灵
李白执酒仗剑走天涯,遍访名山大川。在他留下的约1000首诗歌中,展现林泉山川自然气质主题类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如《日出入行》《横江词六首(其一)》《望天门山》《夜下征虏亭》《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登太白峰》《望庐山瀑布》等。
在李白一篇篇珍贵的诗卷里,自然流转,美不胜收。山峦巍峨,境界壮美—“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月空灵高洁—“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夕阳闲淡悠然,日光与倒影相映成趣—“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山川河流、风花雪月,或清柔,或圆润,或雄奇,或壮阔,无不成为李白寄寓情感的物象。李白用诗意的视角观察自然的细部,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谛听自然的呼吸,赋予寻常景物以不寻常的风姿和超越现实的神韵,充分彰显了“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3]。对自然的不吝赞美,是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有形外显。李白伤春悲秋类诗词极少,在他的眼里、笔端很少有哀景。诚如林语堂所说“诗,包含于诗人的分布其情感于此景物,而用诗人自己的情感之力,迫使之生动而与自己共分忧乐”[4]。马斯洛认为,病态的个人使他的文化更病态,健康的个人使他的文化更健康[5]。能够发现自然之美,还能浪漫地诉诸笔端,这跟李白健康的自然美学观是分不开的。他的诗作呈现出来的自然美景神秘、浪漫、清新、隽永,把读者带进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李白的诗歌是生命的能量源,具有鲜明的精神导向性。李白的诗歌是映照自然风物之美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读者深入走进李白笔下的语言风景与自然风景,看草木含情、花鸟有意,万物活泼灵动、生机勃勃,充分感受蕴含在山川河流、花鸟草木中的诗学意旨,领受自然的馈赠,知晓美是寻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汲取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养分,感受力量,沾染生气。
把心寄放在诗歌中,保持对自然的柔和关注,提高对美的敏感度,越过障目的叶,可以发现以前未曾看到的、被遮蔽了的美,可以主动屏蔽不美好的人、事、物。通过与自然的细致相处,以静心的状态正确理解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消减生活带来的苦闷烦忧,灰暗情感通过具有高阶审美特质的诗意路径,得以流动、宣泄、排遣,心灵的创痛亦可得到有效医治,从而发掘多元审美视角,开拓更多诗意栖居的精神净地,使灵魂获得持续的熏染与滋养。
二、浸淫烟火生活,温暖世俗心灵
李白是说不尽的、不好标签化处理的诗人。他诗兴纵横,想象力丰富,亦能扎根现实。他贴近生活,懂生活,也会生活。他的不少作品围绕泛舟游赏、饮酒酬歌、访亲送友、田园农事、天伦之乐等生活展开。这类主题作品并非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却让读者看到浪漫太白的另一种精神风貌—烟火生活气息。如《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二)》《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南陵别儿童入京》《寄东鲁二稚子》《山中与幽人对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这类题材的诗歌要放在适配的情境下读,才能读出别样的李白和别样的人生味道。如若单纯基于物质生活条件维度解读,李白所交往的朋友非富即贵,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应该比较容易;但如若置放在不得志的心理情境下读,你会发现,李白能不垂头丧气就不错了,还能持有这种生活态度着实不易。
我们具体通过《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诗,来学习如何在不如意的现实境况里过好日子。部分李学研究者认为这首诗写于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的前夕,这一背景决定了这首诗作的事实情境与心灵情境。诗的前四句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山色旖旎,山林灵秀,草木幽深,曲径有致,诗人以出世的情怀诗意入世,心情没被现实遭遇扰乱毁坏,不空旷亦不寂寥,闲适自得。月有情,山有意,都是诗人心灵的觉知和精神映像,诗人与山与林与草木合而为一,和美欢洽。大自然最为突出的优点在于它平等地给予每个人以纯粹静美、以心灵的静化与净化。“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一句展开的画面是:诗人漫步山间,巧遇故友,同往田家,孩子憨态可掬,着急开门,热情迎客。这一日常的生活场景,平淡却温馨,农家之乐满溢而出。可自然想见接下来的场景:诗人与朋友相携围坐,把酒言欢,畅聊人生。李白可高兴了,没有抱怨,也没有无端发感,高兴到什么程度?“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又是喝酒,又是唱歌,连清风都来应和,一直唱到星星稀落。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美妙诗行。真是清风明月一相逢,便忘却世间千般烦忧。这是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诗意实施。
我们不妨参悟李白的生活体验,及时按下凡俗事务的暂停键,从诗意的通道重新进入生活,挑个宜人宜心的场域,三五好友碰面聚会,佐以茶点美食,海阔天空地聊,卸下防备地诉与听,朋友可信,烟火可亲,生命有趣,人间可爱。无形之中,不良情绪得到柔化与排解,心情舒缓放松了,愉悦感就会被一再放大,胸中块垒慢慢消除,各种烦恼疲累也随之被抛于脑后。
我们可以像李白那样用朴实的生活安顿身体,用人间烟火抚慰心灵,以积极的生活情趣为要素,建构起隔绝外界纷扰的第二空间。这些美好情感载体的介入,丰富了生活视角与通道,与灰暗现实形成对冲之势,使人在痛中不消沉,在痛中积极寻找快乐,砥砺前行,过上高于现实的生活。这能有效转移、弱化忧思与伤痛,渐渐地,我们就能提升笑对阴晴圆缺的生命力,抹去笼罩头顶的阴霾,迎接艳阳高照的美好生活。
三、调节知情矛盾,持守理想心灵
李白虽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安邦定国的抱负,无奈怀才不遇,仕途困窘,被排挤流放,经历过颠沛流离和死里逃生,他也有自己的抑郁与悲愤。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人(不乏名人)因缺少应对人生打击的方法,处理不了愤懑、怨嗟的情绪,长时间悲悲惨惨戚戚,自哀自怜,走上消极避世的路子。还有的人就此斩掉豪情壮志,向现实妥协退让。这些情绪与感受李白也会有,但不会是他诗作与人生的主旋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诗歌中,李白都像一个初心不改的少年,可以失败,但绝不认输;可以头破血流,但不可以倒下。可贵的是,在看透了社会现实之后,他追求理想与自由的那股子冲劲仍在,“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志向不泯,他依然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拥有如此良好的心态,他的迷惘与伤感都不会长久。
这种乐观浪漫、稳定热烈的心灵境界体现在很多诗歌中,如《早发白帝城》《将进酒》《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三首(其二)》《江上吟》《梁园吟》《独漉篇》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习借鉴李白把控个人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的方法,学习如何与事相处、与自我相处。
1. 正向设想
《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劝朋友饮酒,也劝自己饮酒(这里的酒可当作情感寄寓物理解)。这场酒局起初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排遣内心苦闷而组的,但以悲始,以壮乐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有脚,生命短暂,变化与意外猝不及防,要珍惜时光,忘记悲伤,及时行乐。李白认识到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一味苦闷于事无补,也于己无益,于是主动调整心态,顺应自然。
“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句悲少壮多。李白一辈子得意少,失意多。但关于是否得意,其评价标准相对主观,你认为自己得意,失意就会转化成得意,就此生成满足于当下的心绪,成功自渡。据这句诗可以看出,李白苦中作乐的能力不低。老子言:“物或损之而益。”生命本来就不完美,不看亏缺,眼里就会有完美。有时,看着是损,其实正在积蓄力量,朝圆满迈进。
2. 培养爱好
李白性嗜酒,对他来说,纵酒举杯,一醉足以解千愁。有酒就能释然而喜,足见诗人心性的豁达与境界的超拔。青少年不能饮酒,但可以开发、培养兴趣、爱好,如美食、旅游、运动等,均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使自己从人生的坏滋味里跳脱出来,优化自我情感结构。
3. 自我安慰
李白是一个要强的诗人,但他有承认“知”“情”
不同步的勇气,因而面对现实的磨砺,他志向不堕,风度不改,气概不落,绝望的情感里始终蕴含着希望。“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出李白对自我的肯定。及时自我鼓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慰藉方法。自我信赖,可弱化非正向的情感、情绪,产生纠偏、正向、加持信心与信念的力量。“千金散尽还复来”除表达出李白洒脱的金钱观之外,还展现了他不拘役于外物的豪放情志。
4. 简化目标
李白毕生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立业,但一直求而不得,人生就此定局,如何面对这样的坏结果?李白在《古风·齐有倜傥生》一诗中假借鲁仲连事迹,说出自己的心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功名利禄我积极追求了,求不到,就降低欲求,不为难自己,甚至可以视功名如浮云、似粪土。退一步,至少还可以活得自由自在、傲岸高举,实现真正的生命逍遥。其实,建功立业和不羁自由是李白人生追求的两个主要维度,是他自我人格的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在他的价值观里。他对功名与自由均有执念,鱼与熊掌想要兼得。当他发现无法同时实现时,就破我执、弃求仕之心,只取“自由”这一瓢饮,与自我和解,护卫本心。他的取舍不拖泥带水,干脆果决,失意难过被最小化,现实就无法给他持续性的打击。不管人生际遇如何,他始终持有理想,葆有相对完整的内心生活,在提纯自我精神境界的同时,增强心灵的饱满度。
基于知人论世的阅读视角,走进李白诗歌的内部,就走近了李白,获得诗意的引领与照耀。拿我们的小困难、小烦恼与诗人的大失意、大哀愁、大悲伤相比,我们对人生困厄这一概念会不会有新的定义?会不会多一些美好的外部联结和诗意的内部凝视呢?我们的心胸会不会开阔一些?会不会就此清除掉一些心理堆积物、释放掉一些青春的感伤呢?如果做到了,你就完成了内心困惑的稀释与平衡。
近年来,王君老师一直倡导青春语文意义疗法,她认为,把经典古诗词教学、伟大诗人和现代心理学、哲学等更多的与心灵有关的科学结合起来,让经典文本焕发青春活力,拥有疗愈功能;让语文课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灵素养;让语文教学巧妙地为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赋能,实现新课标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这也是笔者桥接经典诗歌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至于能否达成,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张亚利,靳娟娟,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65-9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0.
[3] 礼记[M].姚淦铭,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22:162.
[4]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黄嘉德,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255.
[5] 马斯洛.马斯洛谈自我超越[M].石磊,编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5.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