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 王红 李贇

【摘 要】本文阐述了教育家精神在信念、道德、学识、态度、情感、境界六个维度的核心内涵,并从这六个维度提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行动路径,从而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中小学教师 师德师风建设 行动路径

师德师风乃是评判教师职业操守的基本准则,亦是行为规范的内在要求。师德师风建设理应涵盖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体系、制度体系建设三个方面,仅靠硬性道德规范难以取得理想成效。2023年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凝聚了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孕育的价值观念与追求的高尚品德。它是对教师素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诠释,也是迈向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相互嵌入、互动发展,揭示了教育的“根”与“魂”,对引导教师“自律”、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育家精神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教育家精神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对教师个体成长及群体发展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起着规约作用,可以从信念、道德、学识、态度、情感、境界六个维度阐述其内涵。

1. 信念维度:铸就报国理想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与逻辑起点。这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所在,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信念维度“铸就报国理想”,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第一,这是应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之迫切需要。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引领者,其理想信念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以身作则践行理想信念,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能够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不懈努力。

2. 道德维度:塑造行为准则的关键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本质要素,彰显了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所需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学习的本质是观察学习,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高标准律己,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此外,关乎教育教学的公正性。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其公正性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师公正能够为学生的学校生活涂上一种充满正义色彩的基调,让学生能够充满信任与希望地展开学校生活,并且形成公正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1]。教师公正行事不仅为学生校园生活定下正义的基调,而且能够培育学生的信任感和希望感,进而塑造他们的公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3. 学识维度:实施个性教学的保障

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能力、性格特质、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践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乃是必然要求。

首先,教师要采用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等,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特点和情绪表达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教学。其次,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知识多元化和快速更新的环境。随着知识的迅速发展和多元化融合,教师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教师需要创造一种自由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活动与生活实践、社会实际相结合,培育其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所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最后,因为教育目标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或社会经济发展,而是要实现这两者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育人智慧。

4. 态度维度:追求创新躬耕的动力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面临新挑战与机遇,教师肩负重大责任,践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极为必要。

首先,是由于教师要适应教育技术的发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者。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其次,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笃行。笃行是教师对价值观念的忠诚和践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在口头上或理论上支持知识和观点,而且要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和体现这些知识和观点。最后,创新是教育工作者修学育人的目标追求,它代表着突破传统束缚、寻找新思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面对时代的变化,创新成为必然要求。教师应通过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人才。

5. 情感维度:给予学生关怀的核心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伟大事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尤为重要。

首先,基于教育之爱的本质。教育的根本是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和无私奉献中。这种爱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基石,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具有独特背景、能力和潜力的个体,教师的仁爱之心能够确保教育活动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其次,基于教师职业需要具备奉献精神。教育工作复杂且充满挑战,这要求教师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教师必须怀以诚挚、奉献和仁爱之心投身于教育工作,方能取得学生的信赖与敬重,并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后,基于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日益提高,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泉,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创造力。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仁爱之心,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6. 境界维度:担当文化使命的追求

教育如明亮灯塔照亮人类文明前行道路,教师作为教育核心力量,肩负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神圣使命,需要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第一,教师需具备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远大的格局,这是他们必须拥有“胸怀天下”品质的体现。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不仅是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传播者和积累者,而且肩负着传承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崇高使命,恪守崇高的道德准则,致力于对真理的探求,并行于正途。第二,全球视野与文化传承的结合。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并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和独立性的同时,开放包容地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知识。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行动路径

教育家精神对于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塑造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面对如何有效落实这一精神的挑战,本文将从信念、道德、学识、态度、情感、境界六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出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方案。

1. 信念: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理念

第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参与理论学习的机制,坚持不懈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教师的精神力量并塑造其灵魂。同时,要持续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以增强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此外,教师要引导青少年树立宏伟目标、塑造崇高道德、发展卓越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结合,为国家持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深化理论武装。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道德: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高尚情操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为名利所诱惑。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内心深处深刻认识到“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多项管理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的首要要求[3]。建立和完善集教育、培训、激励、考核、监督、惩处于一体的制度体系。通过条件前置、刚性约束、监督延伸、道德感化、奖惩结合等方式,锻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第三,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奖励优秀教师,彰显榜样力量,形成示范引领。通过先进典型的故事和经验,激励教师群体学习和效仿。

3. 学识:追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第一,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应认真考虑学生的反馈和学习建议,据此适时优化教学计划和策略,提升教育品质及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二,修炼提升育人本领。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好一个“教书匠”。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变化,全方位重塑自身,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启迪者。

4. 态度:弘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敬业态度

第一,勤读书、勤学习和勤反思。教师应勤于读书,让书籍浸润心灵,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同时,通过向同事、书籍、网络、名师和家长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应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增强学科专业能力与学科素养。学校应将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视为教师教学和育人的根本,使之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同时,学校通过系统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更新学科知识,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加强推进学科领军教师培训。

5. 情感:培育“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第一,厚植仁爱之心。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核心之一在于让教师胸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教师基本的仁爱素养的培植不断涵养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师应心怀对教育的热爱,服务强国建设,以仁爱之心追寻仁爱之道,以仁爱之道实施仁爱之教,培养和造就具有仁爱之心的时代新人。

第二,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教师要做既授业、解惑又传道的“大先生”。成就职业理想,需要教师以爱育人。教师拥有高尚的育人情怀,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无形中塑造学生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6. 境界:追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的弘道境界

第一,夯实价值基座。教师应深刻继承并大力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优良传统,秉承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在人生价值与职业追求的统一中传承“胸怀天下”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4]。

第二,筑牢文化自信。教师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培育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参考文献

[1] 蔡辰梅,刘娜.论教师公正及其实现[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4):1-6+12.

[2] 王培培,王成玲.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2):4-8.

[3] 宋宇,杨洋.践行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国良师[N].沈阳日报,2024-09-10(1).

[4] 胡俊俊,韦瑞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6(2):19-27.

(作者系:1.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师)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