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王化云【摘 要】项目式学习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具有内在契合性。本文从明确项目主题、制订项目计划、开展项目实施、进行成果展示、开展项目评价5个方面,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路径进行了探究,为教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项目化 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 亲身经历、自我建构形成全面发展的课程[1]。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2]。其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学生在实践中对于知识的运用和获取和在实践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3],项目式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相契合。笔者基于自身实践,总结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策略。
一、明确项目主题:赋予学生真实角色,生成真实驱动问题
明确项目主题,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赋予学生真实角色,并生成真实驱动问题,是确保活动有效性和吸引力的核心策略。
1. 创设真实情境,生成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才会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知识与情境是相结合的,文字知识不能完全表现事物的意义,而应放在更复杂系统中来理解[4]。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理解世界、构建知识的基础。教师通过将项目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
例如,教师利用学生认识动物的兴趣,为学生量身打造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主题—“小小动物学家”,旨在通过创设一系列真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他们成为“小小科学家”,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2. 依据项目主题,生成驱动问题
在明确了项目主题后,教师需要依据主题生成一系列真实驱动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实践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项目的核心目标,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小小动物学家”中,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了解动物的行为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例如,“你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或“你认为动物有哪些独特的生存技能?”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动物会冬眠?”“动物是如何找到食物的?”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入探究的宝贵资源。
二、制订项目计划:划分小组合作,生成项目方案
在明确了项目主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划分为4~6人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相互补充,形成优势互补。在每个小组内,明确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促进小组合作的高效进行。
教师引导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将研究方向聚焦为具体、可探究的问题,如“蚂蚁是如何觅食的”“不同的动物拥有哪些本领”等。各小组根据问题,设计详细的探究方案,包括所需材料、时间规划等。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方案交流,分享各自的设计思路、预期成果和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交流,促进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进一步完善方案。
三、开展项目实施:学生亲历实践,生成项目成果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子项目,将主题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子项目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趣味性以及挑战性相结合的原则。当项目主题被清晰地界定时,接下来便是将这一宏观的主题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子项目。这一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开展研究,以及能否从项目中获得实质性的学习和成长。
设计子项目时,教师要确保每个子项目都紧密围绕项目主题展开,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意味着每个子项目都应包含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或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步骤和方法。
以“小小动物学家”项目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既有趣又富有教育价值的子项目:“蚂蚁觅食行为观察”与“动物本领大搜索”。这两个项目旨在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子项目1:蚂蚁觅食行为观察
目标:通过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了解蚂蚁的协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适应环境。
内容:(1)观察并记录蚂蚁的觅食路径,包括它们如何发现食物、搬运食物和返回蚁巢;(2)分析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如协作性、效率性等;(3)尝试改变食物的位置或种类,观察蚂蚁觅食行为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蚂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子项目2:动物本领大搜索
目标: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不同动物独特的生存本领,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和多样性。
内容:(1)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深入了解它们的生存本领;(2)收集这些动物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3)分析这些本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个子项目的实施,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动物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进行成果展示:以作品为核心,生成问题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果展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总结,更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的契机。以作品为核心进行成果展示,旨在通过学生的亲手创作和实践经验,展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创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和深化问题意识,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以作品为核心进行成果展示,强调的是展现学生亲手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创意作品、展示板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更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生成问题意识是关键的一环。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5]。通过作品的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发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忽略或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观众的提问和反馈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改进。这种反思和改进的过程,正是问题意识生成和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关键。
生成问题意识后,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究,以解决问题并拓展学习领域。这包括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其中的不足和潜在的研究方向;收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获取新的见解和启发。
五、开展项目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生成反思意识
项目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活动效果的检验,更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生成反思意识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评价,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活动目标、过程与结果,从而生成深刻的反思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项目评价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评价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评判,而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这要求评价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确保评价内容、方式和标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实反映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活动体验。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评价任务,如自我陈述、同伴互评、小组展示等,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成为评价的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评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成长。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位置。同时,评价过程中的反馈和建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这种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过程,是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其鑫.小学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
[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4-09-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3] 郭华.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5-31.
[4] 刘亚,赵建梅.论素养本位的知识观转型:从客观主义到生成主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4):12-15.
[5]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43.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王白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