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哲学的思维考察教学
作者: 李辉最近研读了孙杰教授的《为己之学:中国教学哲学的历史考察》,使笔者对中国古代的教学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孙杰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为研究对象,将对中国古代教学基本问题的考察放置在哲学的思维下做历史透视,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围绕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相统一的逻辑体系,从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生成、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探寻和诠释了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精神实质—仁智统一的为己之学。读罢,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四方面。
一、追寻一个新论题:教育学史的研究应该成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心环节
与其他学者一般将教学思想史或教学论史作为教学史研究的中心环节不同,作者将教学哲学史看作教学史研究的中心环节。循着这样的思路,本书主要关注的就不再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教学思想或教学论,而是基于教学思想或教学论的哲学反思—教学哲学。正如作者所言,教学哲学是研究和揭示“教和学关系及其发展的合理性”的哲学,教学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为何教和学” “教和学什么” “如何教和学”。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历史考察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哲学问题,就是思考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教学如何在教学观(即关于学与教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的支配下围绕教学操作思路(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哲学问题。作者之所以将教学哲学作为教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因为追寻著名教育学家陈元晖的学术遗愿—“教育史应该叫教育学史,是教育理论在各部门体现的历史”“教育学史的研究应该成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心环节”。既然教育史研究的中心环节是教育学史研究,那么,教学史研究的中心环节就应该是教学哲学史研究。换句话说,作者追寻陈元晖先生的学术遗迹,通过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展开历史考察,寻求一种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新范式,进而实现教育学史研究成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心环节的研究主旨。
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教学史论著,毋宁说是一本中国教育学史著作。本书既不是研究教学和哲学的关系,也不是用哲学研究范畴进行教学研究,而是“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反思的方法来思考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为陈元晖先生学术遗愿的追寻,本书集中反映出作者对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情结和秉承师门(注:陈元晖为作者导师的导师)一贯追求的学术志向,展现了作者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史学者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
二、践行一个新逻辑: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的统一
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历史考察就是研究和思考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教学如何在教学观(即关于学与教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的支配下围绕教学操作思路(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学哲学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作者在书中依次考察了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中的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
1. 教学观
教学观是“教学应该是什么”的思维观念。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教学哲学是从论述学与教及其相互关系开始的。作者通过分别考察“为己之学”中的学与教、修身中的学与教、教学相长中的学与教,指出中国古代教学哲学是站在“学”的立场上看待学与教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中,学是贯穿教育者终身的行为,而教只是教育者另一种形式的学,或者说是学的另一种呈现方式。由此,在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教学观中就形成了以学论教的整体性思维。
2. 教学操作思路
教学操作思路是“教学应该怎么做”的思维路径。作者指出,教学操作思路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互关联,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会相应地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为教学目的服务。作者在考察中发现,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在教学操作思路上表现出仁智双修的教学目的、文道合一的教学内容和以道自得的教学方法。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强调德性和学问并重,所以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培养既有高尚品德之“仁”,又有丰富知识之“智”的德才兼备之人。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古代将“六经”等既包含丰富文化知识,又蕴含深刻道德理念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古代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对以“六经”文本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自我研读和体悟,以一种类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实现文化知识上的自我发展和道德品质上的自我完善。
诚如作者所言,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相统一的逻辑体系受刘庆昌教授的教育思维理论的影响和启发。刘庆昌教授在《教育思维论》中提出,教育思维是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一定的教育观就会形成相应的教育操作思路。笔者认为,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对刘庆昌教授的教育思维理论在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史研究中的一次学术践行。透过本书的文本阐释,一个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相统一的教学哲学研究框架呼之欲出。
三、勾勒一个新形象:学不厌、教不倦的“好教师”
作者在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史的讨论中,还总结概括了教学哲学史上的教育者(师者)形象及境界追求,这为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和教育家培养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
1. 师者之形象—学不厌、教不倦
在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史上,孔子作为“好教师”的代表、作为“至圣先师”而为后世取法,是师者形象的最真实体现。这种形象又具体表现为孔子本人所言说和展现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表明教育者是个善学的人;“诲人不倦”,表明教育者也是个善教的人。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形象体现出的正是教育者本人的善学善教,而善学善教正是一个“好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行,是“教学哲学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
2. 师者之功夫—教学相长
《学记》中这样阐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正是因为教育者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和“困”,才更促使其反求诸己、自强不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相长就是一个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的“好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修炼自我的过程。
3. 师者之追求—仁智统一
仁智统一就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教师”在教学中经由教学相长的自我修养,最终要达到和实现的理想人格和境界追求。正如《孟子》中提到的:“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也。”也就是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内含着对一个“好教师”既“仁”且“智”的要求和期待。没有“仁”的教育者无心教学,没有“智”的教育者无力教学。只有具备“仁”的教育者才会关爱他人,在教学中表现出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以及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期待;只有具备“智”的教育者才会学无止境,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像孔子那样成功的教育者正是兼具“仁”“智”,是“仁智统一”的师者理想人格和奋斗目标。作者也提到,《荀子》从三个具体层面论述仁智统一的师者理想人格,其中“仁”的境界追求是从“使人爱”到“爱人”再到“自爱”的逻辑进路;“智”的境界追求是从“使人知”到“知人”再到“自知”的逻辑进路。
作者所勾勒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教师”形象、教学相长的“好教师”修养功夫、仁智统一的“好教师”理想人格和境界追求,一方面提供了关于教育者基本素养的新意解读,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者提供了一条以“仁”和“智”的培养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教育者只有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者形象、教学相长的师者修养功夫、仁智统一的师者理想人格和境界追求,才能成为真正热爱教育的“好教师”。教师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和造就这样的师者。
四、提炼一个新范式:仁智统一的为己之学
通过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历史考察,作者在本书最后总结得出: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本质就是在践行仁智统一的为己之学。也即,中国古代教学哲学无论是从教学观来看,还是从教学操作思路来看,就是以“为己”为旨归的“仁智统一”之学。
先说“为己之学”。作者认为,“为己之学”是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教学宗旨。这是作者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中的教学观的提炼概括。在学与教及其相互关系上,中国古代教学哲学认为教学不仅是成就学生的“成人之学”,更是教育者完善自我的“为己之学”。教育者对学生的教学,也是自身学的一种体现。更进一步说,就是从“为己”的目的看待教学的过程,即不论是“独学”“共学”,还是“教人以学”,都属于教育者自我学习的组成部分。在学与教及其相互关系中,学是核心,教只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者的学除了教以外,还有“独学”与“共学”。由此,教育者的学与教的活动就彻底融入“为己之学”之中。在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教学观方面,“为己之学”被认为是一个教育者在教学中应有的学术坚守和学术追求。
再说“仁智统一”。作者认为,“仁智统一”就是指在教学中同时追求道德情感—“仁”与道德理性—“智”的统一。中国古代教学是围绕仁智统一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展开,并最终由仁智统一的教育者引导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这是作者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中的教学操作思路的提炼概括。这种以“仁智统一”为内核的教学操作思路正是基于教育者“为己之学”的教学观形成的。“仁智统一”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是为了实现“为己之学”的教学观。
作者在这里提炼出一种教学哲学的新范式,即仁智统一的为己之学。作者把这种新范式看作一种基于自身优秀教育遗产构建的教学哲学新范式。这种新范式既是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中教和学关系的揭示,也是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仁智统一”教学精神的强调。随着这一新范式的提出,本书也由此形成了一种属于中国的“教学哲学的话语体系和概念系统”。
在笔者看来,本书所彰显的学术价值,既体现了一种学术上的传承,也展现出一种学问上的继续。作者通过将教学哲学史作为教学史研究的中心环节,继承了陈元晖先生以教育学史为教育史研究中心环节的学术追求;同时,作者又对刘庆昌教授所提出的教育思维理论在教学哲学领域做了进一步拓展和诠释,从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哲学史研究框架和研究逻辑;最后,作者用“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就是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并止于仁智统一的圣贤境界”的学术观点,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历史考察进行了概括总结,不啻于对中国教学哲学的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无异于是一本教学哲学史“新论”。
(作者系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