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智慧:一名乡村教师的自我超越之路

作者: 叶瑞欣 刘佳

自1982年中师毕业后,我先后在偏远教学点、乡中心校和新都区百年老校工作过。在此期间,我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校副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既有我作为普通教师的个人努力,也有改革开放后时代的造就,是我职业生涯的关键事件。接下来我重点讲一讲,我是如何从乡村点校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的。

一、我的家庭和学习经历(1964—1982年)

1. 家庭重视教育

1964年,我出生在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父母都是农民,母亲是农家妇女,不识字;父亲会篾活儿,识一些字,以前是村里民兵大队的干部。我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有三个哥哥姐姐。

我爸爸的思想非常开放,一直很支持我读书,他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小学放学回家,我妈常说:“你看,人家三嬢家的娃娃放学回来背起背兜又去割草了……”这时候我爸就会说:“你又不缺人手,只要志菊喜欢就让她读嘛!”另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是我二姨。她原来是工厂的工会主席,积极向上。二姨说我读书认真,要好生培养。她还教我为人处事的道理,告诉我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自己学本领。我每走一步她都对我有指导。

2. 学习表现优异

1972年,我到村里二六大队上小学。我从小就喜欢语文,字写得特别好,作文也经常被老师选为范文,不仅给同学念,还要给学弟学妹看。学习上不偏科,成绩全优。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刁老师。他教我一年级拼音,每一个字母都教我们写得非常规范,所以我对四线三格、田字格怎么写印象很深刻,以至于我教书后也会像刁老师那样要求学生。班主任叶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我做事很认真,当小干部,是她的得力助手,她非常喜欢我。有时候有什么好吃的,叶老师会把我留下来,让我到她家去吃。我后来做事情踏踏实实其实就是受遇到的、崇拜的这些人的影响,刁老师是这样的人,叶老师也是这样的人。

1977年,我到骊园村戴帽初中上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黄,特别善于赏识教育,经常组织同学间的竞赛鼓励大家,也善于团结其他学科的老师,所以我们班的学习氛围特别浓,成绩也比其他班好。

3. 中师扎实培养

中考时,适逢国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读师范给城市户口,还包吃住;同时,老师也动员我们,最好先报师范,再选中专,最后再选高中。我们都是农村孩子,想要“跳农门”,我爸爸也鼓励我报中师。1979年,我考上了广汉师范学校。中师一年级的课程跟普通高中相似,同时训练基本功。二年级以后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对我当老师最有帮助的是“三字一画”基本功培养,还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课。三年级下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实习一个月。实习期间,几个同学分成一组,大家先各自备课,然后一起讨论教案,再一个个试讲,试讲之后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案,再试讲,过关后才能正式上课。上完课,大家一起评课。如果讨论不清楚,我们就去找指导老师,老师再给我们一些建议。就是在这种小组合作中,大家群策群力,不断地改进。

中师的培养很扎实,尽管后来我已记不清学过的具体内容,但工作时发现,这些内容其实已经慢慢浸润到骨髓里,和自己的经历融会贯通。

二、从点校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1982—1989年)

1. 适应:从抗拒到冒尖

按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回户籍地工作。但是没想到,我家在二大队,却被分到远在十二大队的点校。点校规模就比村小大一点点,从我家到点校要走五六千米的土路。上班第一天就遇到下雨,我穿着筒鞋,走到学校后鞋里全是黄泥巴。我回家就哭了,跟我爸爸说我不去上班了,要他去跟学校说。我爸爸很严肃地教育了我:“你既然选择了教书,肯定要先做出成绩,靠自己的实力,有了成绩人家自然会调动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初一两个月,我真的是在眼泪当中度过的。难的不是工作,而是生活。从前过得一帆风顺,一下子被分配到落差这么大的环境里,好像遇到了坎坷,适应不了。

学校是一层瓦房,教室、教师宿舍和食堂都在这儿。全校总共有五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我教一年级,包班,上的课有语文、数学和美术等。白天在教室上课、辅导作业,下班了就回去备课、做老式灯片、刻蜡版①。我喜欢教书,工作上常常一说到什么事情,我就有灵感;哪件事情没有处理好,我过一遍,点子就出来了。年轻嘛,工作也不觉得累。学校的老师虽然是民办教师,但非常关心学生,我平时会去听他们的课,他们引领我成长很多。慢慢地,学生们喜欢我上课,考试成绩也能排到乡里前三名。

2. 成长:于实践中摸索

1984年,乡中心校新校长要大力把中心校打造成区里的标杆,乡里领导非常重视,就从各村抽调优秀教师,我因为教学成绩好也被调过去了。中心校的氛围和原先学校不一样,主要是管理理念不一样,领导从教师团队入手,通过各种评比鼓励教师成长,也常常在会议上表扬教师;他们对教师有要求,但是也放权,尊重教师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给予指导。戴帽初中取消以后,我原先的班主任黄老师调到中心校负责语文教研工作,她组织教师集体教研,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某个单元的课,研究知识点、训练点等。当时整个马家镇中心校的教研都做得非常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竞争力很强。整个教师团队积极向上的氛围很浓。大家在这个团队中,比、学、赶、帮、超。所以才会有学校在区里的迅速崛起。这里也是我成长的土壤。

(1)一个影响深远的故事

到了新单位,我教一年级,当班主任。那时候年轻,想做出成绩来,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有个学生成绩不够好,听写没过关。听写了一遍又一遍,都没过关。我很生气,拿着教鞭轻轻地打了她几下。但是我没有想到,学生身上出现了一点儿淤血。学生家长来学校,我解释了原因,说了对不起,家长也表示理解。但那件事之后,我认识到,教师真的不能对学生动手,虽然家长没有说什么,学生也许以后就忘了,但是教师自己应该想一想,给别人带去了什么。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再没有对学生动过手。

(2)开始探索养成教育

刚工作的时候,我认为语文教学最关键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所以一年级我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的积累上。但想也想得到,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爱学习。我就觉得,教师还是要找到一个点来培养学生。

从哪一点抓起?曾有家长跟我反映,孩子在家里不愿意做事情,吃完饭碗也不收拾,就知道玩。我们要学习的质量,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生活的技能,要有良好的习惯,这是终身发展的事情。我就想到了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抓起,于是在班上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那时,每个班都有负责的校园公共卫生区域。我就从这件事情入手:先分配好每次公共区域的卫生负责人,大家轮流;劳动过程中发现哪个学生表现好,就在班上多次表扬,并且私下鼓励他,如果把这种热情和精神用在学习上,成绩也一定好。学生在学习上也开始认真,慢慢进步。

我渐渐发现,其实劳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相通的,管好了学生的劳动卫生,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培养起来了。在我们班,几乎人人有岗位,有些学生管不住自己,我就让他们来管我:老师忙的时候就做不好事情,你来督促我—作业改出来没有、什么东西弄好了没有。越是难管的学生,就让他跟教师走近些,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心他、帮助他、引导他,慢慢地他就变了。

3. 成功:准备与机会

学校要求班主任组织班队活动,教师们各尽其能,想方设法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最方便实用的活动肯定就是缝缝补补,于是我让每个学生带一件衣服来,学着缝纽扣,然后进行小组比赛,活动主题就叫“我有一双巧巧手”,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结束后,我写了一篇活动总结。1986年,共青团中央主办“勤巧小队”比赛,我如实地把这次活动写下来,参加比赛,最后获得了全国勤巧小队二等奖。所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平时做好了,机会来的时候就抓住了。当时身边几乎没有人获得如此高的奖项,这也为我后来评选全国优秀教师打下了基础。

刚刚工作的那几年,我更多是在不断学习、积累。除了自考学习,我还自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做的笔记有一大箱子。勤巧小队获奖这件事,激励了我积累的同时要输出,我开始尝试教学写作。1987年,我就自己对“我的习作”“口语交际”的教学思考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成都师训》上。我知道自己欠缺更深入的学习,但不管怎样,还是尽己所能,把做的事情记录下来。1987—1988 年,我有两篇文章获奖。

1988年,区里组织首届语文骨干教师提高班,全区选20~30名优秀语文教师去新都教师进修学校集中培训。学校推荐我过去学习一年,半年脱产、半年在职。培训做得很扎实,从能力培养出发,既有基本功的提升,也有管理层面的能力培养。因为是首届培训班,又被当作骨干教师,参训教师们觉得自己被重视、被认可,都学得很认真。结业的时候,进修学校还组织了论文答辩,也给予发表机会,许多答辩论文最后发表了。我们这批教师培训后都有变化,有收获。1989年,我参加区里的教学比赛,主题是“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品德教育”,获得了优胜奖。

4. 成名:厚积薄发

1989年,区里有一个评选优秀教师的指标。鲁校长让我们梳理近几年取得的成绩。我有全国勤巧小队二等奖,加上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教学比赛在区里获奖,于是就把我报了上去。不久,区里通过,让我填申报表。我记得很清楚,校长非常高兴,把我喊到他家里指导我填表。没想到最后真的评上了“全国优秀教师”,很轰动,我当时教书才7年。

在评上“全国优秀教师”之前,我只是一名马家镇优秀教师,都没有评上过新都区优秀教师。那时论文都要三年才评一次,哪还有其他的评选。所以说,“咚”地一下子来一个“全国优秀教师”,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种压力。

三、以“全国优秀教师”为起点再出发(1989年至今)

我把“全国优秀教师”作为一个起点,勉励自己要当之无愧,努力做到优上更优。1991年,我被调到区里的百年老校—谕亭小学,直接教毕业班,从此我就成了毕业班“专业户”;同时任学校语文教研员,管理语文教学团队。1994年和1995年,我先后被评为区级、市级学科带头人。评上市学科带头人后,每年都有考核任务,如办讲座、上公开课,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养成了系统反思的习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趣点”教学,开始探索教科研的道路。

2000年4月,我参加了四川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训。培训中,我系统地梳理与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说之前总结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加有序有效,那么这次回顾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是什么?同年,我评上了四川省特级教师。它不仅是荣誉,更是督促:要做更多的事情体现我作为特级教师的价值,让更多人受益。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将重心转移到引领教师成长上。2012年,我成立了工作室,是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之一;2014年,又成立了区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第一期带8个徒弟,后来想加入的教师越来越多,我开始思考我作为名优教师的作用—让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为了让工作室的每一名教师都获得成长,我们逐步探索形成“1+n+x”的三级帮扶体系,“1”是我,负责宏观的策划、组织和指导活动;“n”代表由市级和区级的核心教师组成的小师傅,他们直接结对帮扶下一级的成员;“x”是一般成员,他们积极参加工作室活动,彼此相互学习。发展至今已有20个师徒团队、100多人,教师们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成长。

回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我学历不高、能力不强,但就是凭着“认真、坚持”四个字脚踏实地地走到了今天。一路走来,我是幸运的。一是每个阶段都遇到了人给我指导正确的方向。二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三是我拥有学生对我的依恋,拥有工作室成员、学生家长对我的信赖,是他们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这才有了现在的我。

访谈后记

初见骆老师是在她工作的小学里,她是副校长,工作十分繁忙,说话语速极快,办事雷厉风行、简洁干练。为支持我的工作,骆老师推掉了难得的家庭出游,专门腾出两天的时间,我也因此见到了一位真实立体的特级教师:思维敏捷,行动力强,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她把教育工作视为一种荣耀,对学生,她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同事,她严格又知心,设身处地为教师的成长考虑;对工作,她勇挑重任,做就要做到最好;对生活,她张弛有道,随性随心。一名教师走向优秀的秘诀是什么?骆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构建良好的成长生态,并持续认真地对待工作与生活。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2.北京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