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作者: 王庆刚 王锐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本文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例,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从而推动教师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分析、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领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美术作品 美术教学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红色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本色和底色。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1]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 [2]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笔者以初中美术为例,阐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聚焦教材,深入分析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重点展现为红色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对美术教材中的红色美术作品的系统分析与认知尤为重要。

1. 系统梳理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红色美术作品

教师对教材中的红色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才可能从思维层面建立红色资源实施的系统架构。具体梳理过程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明确红色美术作品在教材中的分布。在初中美术教材中,红色美术作品分布在不同的单元和课时中,教师只有明确知悉每个红色美术作品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才能根据教材内容体系和独特育人功能确定红色美术作品的赏析方向,开展针对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教学。

二是对红色美术作品进行分类标注。第一,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不同形式,依据呈现形式进行分类标注,有利于教师对美术作品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把握。第二,红色美术作品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重大事件、英雄事迹和生产建设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中有直接呈现革命文化的美术作品,如沈尧伊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描绘了长征路上中央红军穿越松潘草地时草地夜话的场景;也有创作灵感源于红色诗词的红色山水画,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傅抱石与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因此,红色美术作品的分类标注除形式标注外,也应从其题材出发点进行标注,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红色美术作品反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精神内涵。

2. 深入研究美术作品背后的红色内涵

美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事实的高度凝练,每一件红色美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播好红色文化就要深入研究红色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内涵的讲解点。具体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挖掘。

第一,革命精神的传递。红色美术作品大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与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事件与英雄人物。例如,油画《开国大典》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瞬间,体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一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传递了革命精神和理想。

第二,爱国情怀的激发。红色美术作品反映了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例如,中国画《流民图》通过刻画躲避轰炸的底层人民形象,直观展现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对于这一史诗级的作品,教师不仅要挖掘画面中具体的人物和情节,更应该对绘画的背景进行解析,方能展现抗战时期人民的苦难与对胜利的渴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美术作品创作原则与审美追求的体现。红色美术作品还体现了革命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追求。在艺术表现上,这些作品强调现实主义,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同时融入了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例如,雕塑《延安鲁艺的一天》的讲解可以围绕“鲁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开;雕塑《艰苦岁月》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革命战士的乐观精神,教师讲解时可以围绕革命文艺的美学追求进行。

二、开展教学,聚焦红色文化的传承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对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让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教学评价的归宿点

教学目标要对标课程标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标的叙写。教学目标既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也是学生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因此,教学目标的预设也就兼具教学评价的指导。例如,教学目标陈述为“能够明确阐述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理念”,教学评价就应该为“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主题来源与创意点”。如此,“教—学—评”一致性就能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真正与美术教学高度融合。

2. 教学活动聚焦红色美术作品的内在精神传递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传递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单元或是一幅美术作品是单纯从美术知识、技能方面分析还是从其精神内涵方面分析,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之一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样,一节课是从美术知识、技能技法方面讲解,还是在革命文化学习中让学生掌握技能技法,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教师决定的。

例如,湘美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课《黑白世界》,教材提示的目标是:理解黑白造型的特点;了解黑白木刻;绘制黑白画。如果美术教师围绕“初识黑白画—黑白关系的营造手法—黑白木刻版画的镌刻与印刷”的流程进行讲解,那便是对美术技能技法的传授课。可以换一种思路,围绕本课赵延年的木刻版画《鲁迅先生》展开教学,设计“我心目中的鲁迅—鲁迅对中国木刻版画的贡献—鲁迅为什么选择黑白木刻版画作为革命武器—向革命先烈致敬”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实践的教学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革命思想,并在“鲁迅为什么选择黑白木刻版画作为革命武器”的思考中明确黑白木刻(黑白画)的特点;在“向革命先烈致敬”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实践中学习木刻版画技能,并以主题作业形式升华内在情感。对比两个设计思路,显然后者是聚焦红色美术作品中革命精神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实现知识技能、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相统一。

3. 在学科链接中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育人作用,加强美术与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融合,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以湘美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不难看出本册的红色美术作品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生活、英雄人物、民族精神的红色山水。细心留意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师会非常明确地知道历史学科八年级上册讲授中国近代史,历史教师在本学期也将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进行系统的讲解。此时,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教学资源构建以美术学科为主体的融合课程,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当然,美术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共同设计跨学科的教学项目或主题学习,让学生在多学科的视角下全面理解红色文化。例如,历史教师可以讲述革命历史事件,语文教师可以分析红色文学作品,而美术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红色美术作品或用画笔描绘这些故事和人物,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4. 美术活动、实践体验有效内化红色精神

美术活动、实践体验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我对家国、民族的热爱,有效内化红色精神。

第一,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美术比赛或展览,有效补充美术教学。学校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术比赛或展览,以展促教,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创作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在主题创作的过程中,详细阅读红色故事,了解英雄人物,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创作反映革命历史或英雄人物的画作、雕塑,与学生共同挖掘创作点,确定创作细节,有助于美术创作的教学,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创作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

第二,注重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背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本土化的红色资源,通过参观体验的方式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等,了解本地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联系现实生活,在互动和交流中实现学习迁移[3],同时,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本土的红色文化元素,如革命旧址、英雄雕塑等,使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内化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11-2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4-11-2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3] 徐军,钟洁,许佳雯.基于深度学习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教学的原则与实践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43(11):137-143.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