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领域红色文化的育人机理和实践探索
作者: 石双华 王凤英 郭微娜【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文化观,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挖掘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逻辑维度,并在此基础上以体验的方式规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下,以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引领式体验、探究式体验、沉浸式体验”进阶式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改革创新,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 实践 体验 价值
一、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理论溯源—实践观与文化观
1.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学界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育人价值及弘扬载体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其中,对于红色文化、红色资源、革命文化等相关概念的研究较为丰富。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的探索,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人民群众,性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形成过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内容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载体,内在结构涵盖红色文化产品、红色文化活动方式和红色文化观念三个基本要素。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文化观是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文化观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基础教育领域中红色文化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1]。“人化”即“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路径就是实践。“正是由人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它来自自然,却超越了自然的限制,成为能够支配自然的特殊存在。”[2]人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社会关系,从而也不断地铸造着自身、丰富着人的本质,使人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而文化则是“感性世界”的内在形式。实践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发展纳入了认识过程。人的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通过必要的中介系统把握客体观念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此在实践基础上,人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实践,并发挥文化的有益功能,人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念,并逐渐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红色文化具有引领、教化和塑造人的基本功能
那么,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作为在一定时代形成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红色文化育人就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遵循基础教育领域学科教育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渗透红色文化相关价值,让学生将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满足学生内在世界成长需要的同时,领悟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逻辑维度—知情意行的红色体验
1. 实践体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不仅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体验”集中体现了学生作为感性实体的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体验是一个人参与某种活动、参加某个组织、使用某种产品、接受某种服务时的感觉和印象,涵盖了从直接的感官体验到深层次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是个人与外界互动的结果。对于红色文化的育人实践而言,关键在于红色体验。红色体验,强调的是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主体的能动反应。红色体验的本质内涵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们通过实践的方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红色体验就是人们通过实践体验建立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从而在情感上认同红色文化、在行为上践行红色文化。
2. 红色文化实践体验有益于学生知情意行的情感内化
学生的实践体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能够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在红色文化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与客观世界中所包含的精神力量进行接触,当认识活动与学生的情绪发生共鸣时,情绪就会激发认识,“知、情、意”也会影响“行”。同时,红色文化实践体验是学生思想、感觉、理解力和行动力的统一体。在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感受等一系列因素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接纳并内化红色文化中所传达的信息、情感。因此,有必要在实践观的指导下,关注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学生知情意行的逻辑维度或基本步骤。
3. 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应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逻辑进阶维度
学生的知情意行是一个逐步进阶和整合的过程,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这一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适用于社会教育和德育工作—通过培养正确的认知、激发积极的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最终引导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指的是认知、观念,包括感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等。这是学生心理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涉及学生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情指的是情绪、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情绪和情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意指的是意志、思维模式,并形成固定的观念。意志是学生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行指的是行为与表现,是前三者的实施过程。行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
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实践探索已经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要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逻辑进阶维度,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情感体验,强调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将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作用于本我的对象性活动,指向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实践探索—进阶式体验任务
1. 引领式体验—红色课堂文化还原鲜活英雄故事
学科教学是推动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红色认知和真实情感的第一步。红色经典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永不过时的资源,国家也在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中适当地加入了红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学科中学习红色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教材共包含40余篇革命题材类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12.3%,如低年级的《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年级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黄继光》,高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梅花魂》《狼牙山五壮士》《灯光》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正确认识战争、英雄、正义和担当,紧扣语文要素,发掘此类文本在语言表达、审美、思维等方面的教学价值,实现语文要素与学科育人的有机融合[3]。革命题材类课文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教学得当,就能触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达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效果。比如,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他 了?”找出一处最受打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自己的感悟,体会作者表现人物内心的意图。学生紧扣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运用品读细节、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真正实现了由“知”到“情”的深度体验。
2. 活动式体验—红色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以课后服务为主体的红色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为目标的红色课后服务,开设红色文化社团、红色剪纸和风筝社团、红领巾合唱团、绘画社团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例如,开展以红色主题阅读任务为导向、以探究活动任务单为支架、以展示交流为平台的体验活动,结合剪纸、风筝、合唱、绘画等多维度展现形式,提炼红色观念和红色文化价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分享交流活动中学会表达自我、聆听他人,在思维的碰撞中发展、提升各项能力,进而融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感受主人公的命运,感受红色革命精神,提升自我的意志品质。
以《小兵张嘎》整本书阅读为例,第一步,学生在初读时借助教师设计的“通读任务单”自主完成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初步感知事件发展过程以及红色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自主感知红色革命精神。第二步,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采取分层阅读学习的策略。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除完成“探究活动任务单”上的任务外,鼓励学生针对特定的阅读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如了解《小兵张嘎》的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写作背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分析小兵张嘎的成长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三步,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提供多种交流途径,如与美术学科结合开展“画出我心中的嘎子”、与音乐学科结合进行“红色音乐赏析”、与历史学科结合进行“抗日战争”专题探究。
除课后服务外,各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以各中队为单位,开展多样的少先队活动,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传承红色基因。一是聚焦校园,创设红色宣传阵地。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文化长廊、主题班会等宣传主阵地,鼓励学生动手收集红色素材、展示红色教育成果,成为红色学习的传播者和参与者,让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历史等在校园内积极有效传播。二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学校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特色红色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红色教育内容与感受体验充分融合到一起。三是着眼网络,创新红色教育阵地。将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与校园电视台、广播等平台融合在一起,借助新媒体开辟红色文化学习板块,开发图文视频结合的红色文化云课堂,实现红色资源共享,产生“1+1>2”的效应。
3. 沉浸式体验—红色研学基地启发学生报国之志
在课上、课后以及校园里充分体验红色文化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红色研学基地,让学生实地感受历史的温度和事件的真实性,切实启发学生的报国之志。研学活动是将知识学习与文化体验融于一体的活动。红色研学活动则把红色文化主题与研学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大量红色研学资源分布在海淀区“三山五园”的范围内, 海淀区中小学通过与红色资源单位深度合作,开发红色研学课程,组织红色研学活动,利用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革命旧址等革命场馆开展实践,进一步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以实景化、互动式课程,把书本上的道理变成看得见的成长。海淀区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设计了五个红色研学实施要点:第一,选择贴近青少年的研学主题。主题契合纪念日、重大节日等时间节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文化教育的普适性。第二,设计基于在地资源的研学课程。做好研学基地行前准备和课程设计,引导亲子共读,完善课程实施流程。第三,策划围绕研学主题的学习内容。核心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体验、体悟中,激发爱国情感,培养责任担当。第四,设计涵盖多种方式的研学活动。结合在地资源,设计开放性研学、综合性研学,在跨学科研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生发思考、表达情感。第五,安排亲子共同参与的分享环节。活动中,家长既是志愿者、安全员、学习观察员,也是学习者,亲子共同参与交流分享,家长与孩子共成长。区、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在育人体系纵向打通、横向协同方面,发挥学区集团、教育联盟以及家校社教联体等新型育人载体的突出优势,开发利用市、区、校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育人合力,成为学生爱国品行、强国意志和报国热情的重要影响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通过全面立体的红色研学实践,了解身边的历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加阅历、行走体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体验中发现自我,在实践中担当责任,树立远大报国理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担当责任、践行使命。
参考文献
[1]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86.
[2]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3.
[3] 姬建新,李红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新蹊径与意义[G]//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18:85-86.
本文系2023年度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环境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XSZ2023ZD03)研究成果。
(作者系:1.北京教育学院思政学院副教授;2.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3.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西山分校教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