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灯班会”:明理进德,赋能成长
作者: 黄浩森
【摘 要】“提灯班会”是一种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主题班会课例模式。文章通过提炼“价值澄清”和“同伴互助”的核心理念,设计“点灯引路—挑灯明理—亮灯互助—传灯生慧”的实施流程,提炼出让学生“被看见、被启迪、被温暖、被照亮”的发展思路,从主题、结构、形式和评价四个方面搭建立德树人主题班会课的崭新模式,引导学生明理悟道、合作共进。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乡土资源开发 主题班会课 提灯班会
当前中小学的班会课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授受式”,老师讲学生听,表面上中规中矩,实际上效果不明显;二是“放羊式”,由学生主持串联展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打折。如何让班会课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笔者在多年德育管理工作中一直努力寻找一种严肃中不失活泼、说教中更重赋能的主题班会模式,最终在“开发资源、传承文化、守望成长”的乡土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从近处取材,自乡土生长”的德育新范式。
“提灯班会”课例模式通过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运作体系,主要包括理念系统、价值系统、内容系统、流程系统和评价系统五个方面,形成了“23544模式”—“2”是两个理念关键词(“价值澄清”和“同伴互助”),“3”是三种功能角色(父母、老师、乡贤/榜样),“5”是五大主题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4”分别是四个课堂操作流程(点灯引路、挑灯明理、亮灯互助、传灯生慧)和四个评价观测点(被看见、被启迪、被温暖、被照亮)。
一、“提灯班会”的核心理念:“价值澄清”和“同伴互助”
“价值澄清”是借助提问、讨论、分析和练习等手段,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检验或更新价值观念的一种道德教育。“价值澄清”的道德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但是这种方法其实倡导的是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因为单纯靠学生自己选择价值观是不科学的。“提灯班会”在吸收“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精华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提灯明理”的重要观点,即班主任作为“提灯人”,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基本的指引,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为学生形成一种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筑牢基础。“同伴互助”主要是指同伴之间通过沟通、交流、指导或帮助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提灯班会”流程中,老师专门设计了“亮灯互助”环节,即通过设计育人活动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同互动、内化体验、反思精进和收获改善。“亮灯互助”让面对同样问题有不一样视角的学生在“真理越辩越明”的思维碰撞中丰富思想认知,拓展思维视角,进而产生心流,从而让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的关键能力和社会参与、实践创新的必备品格得到真实锻炼。
“提灯班会”先是从开始的“点灯引路”切入,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看到的现象转化为主题班会中的话题,然后通过“挑灯明理”环节指出正确的价值导向,接着通过“亮灯互助”环节实现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内化,让学生在真实交流情境中获得代入感,之后通过“传灯生慧”环节来拓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这样的主题班会课形式与逻辑并重,深入浅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提灯班会”的操作系统:从主题“走深”到内容“走实”,再到形式“走心”
高位的思想要落到实处,必须要有低位的执行去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宏大工程要变成立德树人的微观实践同样需要合适的路径[1]。“提灯班会”课例模式有着一套环环相扣的操作系统。
1. 主题“走深”: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引领
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提灯班会”在主题设计上回应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想,基于社会,源于乡土,在“珠江文明灯塔”这一个性理念的基础上萃取出了“三盏灯理念”:父母是家里头亮着的那盏窗前灯,老师是学校里开着的那盏启明灯,乡贤/榜样是社区(社会)中闪着的那盏指路灯。这样,“提灯班会”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把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灵魂。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家庭塑造行为,养成习惯;学校传播理念,推动践行;社区(社会)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三者合力,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效益,共同照亮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概言之,“提灯班会”的主题围绕着家庭生活伦理、学校学习常规、社会主流价值这三者深度展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立体的支持。
2. 内容“走实”:基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内容拓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学校德育的五大主题内容,分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如何把这五个方面的德育主题内容跟学校的实际融合,跟学生的成长需求契合?这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命题。“提灯班会”课例模式在积极开发本地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化虚为实,结合学生实际开发出了“五德十二课目”(笃志、明理,自强、仁信、孝悌,修学、习艺、勤劳、精技,和美、亲善,包容)育人课程内容体系(见图1)。
“提灯班会”课例中的“五德十二课目”内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维八德”(四维指礼、义、廉、耻;八德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突出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更为重要的是,突出育人资源的在地性和可感性,把本土的地理历史、文化名人、民俗工艺等融入育人实践之中。同时,“五德十二课目”内容还突出了当下教育热点问题—“五育融合”。这样就让上位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提灯班会”这一下位的实践变得“通天气、接地气、有人气”,更让班会课有了坚实的抓手,从而产生真实的育人效果。
3. 形式“走心”:基于“知情意行”结构的流程再造
“提灯班会”包括四个环节:点灯引路、挑灯明理、亮灯互助和传灯生慧。这既是一般班会课需要层层推进的设计要求,又体现了一节班会课中“起承转合”的四个内在逻辑点,更暗合了学生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的提法,只是对这个“知情意行”的品德结构进行了微调,变成了“知意情行”。“起”,是“点灯引路”,对应品德结构中的“知”;“承”,是“挑灯明理”,对应品德结构中的“意”;“转”,是“亮灯互助”,对应品德结构中的“情”;“合”,是“传灯生慧”,对应品德结构中的“行”。这样一个基于“知情意行”结构的流程再造,使育人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其育人的功能也更富有层次性和上升性(见图2)。
在“提灯班会”的实施过程中,把“知情意行”的常规品德结构迭代成了“知意情行”的崭新结构,这里把“情”与“意”的位置做了调整,其实是在学理研究与情境育人中努力找到一个更好的结合点。“提灯班会”课堂上,教师先通过“挑灯明理”环节解决学生的思想认知问题,再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落实主题内容,这样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实现引领发展。
三、“提灯班会”的评价创新:让学生被看见、被启迪、被温暖、被照亮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其代表作《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他人的评价实质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这其实也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内在的价值需求:我们希望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就应该设立并提供有关立德树人方面的评价标准要求;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标准要求,才能培养出我们希望培养的人。
从当前一般的主题班会教育实践来看,评价主要集中在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等方面。评价缺乏目标针对性,学生参加活动漫无目的,不知主题班会跟自己有何实质的关系;评价内容一般由班主任提前设计好,偏向于课堂的道德说教,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般没有权利改变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评价形式多注重课堂最后的成果,虽然老师可能会设计嵌入式的评价量表,但量表简单而且维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品德变化的程度。基于此,“提灯班会”推陈出新,积极创新评价的维度,设立了关注学生习得性素养发展的四个观察点:被看见、被启迪、被温暖、被照亮。这是一种从科学主义评价范式过渡到人文主义评价范式的尝试,突出了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其中“被看见”是从“模糊性评价”转变为“精确性评价”,即从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都懂了吧”的面上评价转变为不同学生个体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真实地被老师或同伴关注;“被启迪”是从“确定性评价”转变为“开放性评价”,即从老师单向灌输价值观念到学生多维澄清价值观念;“被温暖”是从“法理性评价”转变为“情感性评价”,即从老师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到学生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受到心灵的感召影响;“被照亮”是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延续性评价”,不是一节课上完了,对学生的评价就结束了,恰恰相反,学生在课后的涵养才能凸显评价的真正发生。
例如,在西樵中学的一节“读书明理”主题班会课上,老师在评价环节专门安排了一项超出学生心理预期的活动,就是通过电脑小程序随机抽取幸运学生,被抽中者将获得一张精美的书签,书签上的内容是老师精心选择的名人名言、诗词、座右铭等,获赠书签的学生要作为班级榜样代表,上台带领同学一起呼喊“扬凤地至道,做明理新人!学知识真理,创榜样班级!”的口号。这个赠送书签的环节看似简单,但给常规课堂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被抽中的榜样学生在这个高光时刻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把这种美好的体验传递给了全体同学。本节班会课评价凸显了让学生“被看见、被启迪、被温暖、被照亮”的发展理念—抽奖获得书签是“被看见”,书签内容是“被启迪”,朗读书签是“被温暖”,使用书签是“被照亮”。这个评价设计不仅关注分数等数据,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价值观念、合作精神等;这个评价不是围绕一节课的学习结果来形成,而是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以及这节课带来的发展辐射功能。
要言之,“提灯班会”课例模式在育人主题价值理念的澄清、课堂教学模式的凝练和学生发展评价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明亮而温暖的实施路径。这样的探索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提灯班会”通过结构化的课堂、可视化的思维、体验性的情境打造出一个温暖的“德育场”,从而让学生在主题班会课中明理进德、赋能拔节、阳光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浩森.基于立德树人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创新[J].中国教师,2020(7):9-12.
[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4-04-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乡村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养成的研究”(项目编号:BHA20016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