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慧润心:构建小学校园阳光心理生态环境的学校实践

作者: 郑燕婷 李嘉 陈国民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一些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业,个别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2023年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再次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职责定位。学校是青少年的重要成长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杭州市秀水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落地,抓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新思路,积极探索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机制,形成全程覆盖、全员参与、全维关照的“秀慧润心”新格局。

一、构建“五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为“秀慧润心”打下坚实基础

1. 全员联动,搭建链条式追踪机制

学校建立“校长室—学生发展中心—心理辅导站—年级组—班主任”的链条式追踪体系,将责任层层落实。学校在开学初与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签订心理工作任务清单,明晰目标、划定重点、细化责任,条目式列出工作任务,对标对表,挂图作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精细化推进、精准化落实。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让所有一线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寻求合适的教育策略,真正做到全员联动。

2. 强师引领,开展教师工作坊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地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学校依托区德育学科带头人、区优秀班主任等校内资源,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校内开设班主任工作室、德育工作室、心理健康工作室,共同打造教学研平台。同时,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积极推荐教师参加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并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专项研究。学校开设了“秀慧心语”教师工作坊,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观摩研讨、心理咨询技术实战模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个案研究等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医教结合,创设家校社医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积极创设“家校协同—校医共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学校长期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行为科合作,邀请专业医生下校为教师做讲座,参与学生日常评估和康复工作。学校还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走进校园,开展“青春期,学会和情绪相处”等专业化讲座,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4. 按需分类,细化心理辅导机制

心理活动室作为心理辅导的主阵地,依然保留了常规的心理访谈和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心理活动室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活动室目前有感统训练、认知提升、情绪宣泄、角色扮演、沙盘游戏、减压涂色等多功能分区,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心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各类需要帮扶的学生,具体分配给每一位教师,教师对班级中特殊儿童的家庭背景、个人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及时和家长沟通,跟踪回访,根据日期做好相应记录。

5. 破学科壁垒,打造全学科渗透机制

学校实行班主任承包负责制,统筹学生的作业,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同时进行睡眠管理、课外读物管理,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中。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数学教材中的合作探究、科学教材中的实践操作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材中有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培养合作精神的《将相和》,有培养学生如何与人交往的《纸船和风筝》,有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爬天都峰》……教师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努力使课程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既提高教学效果,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将心理健康目标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依托空中生态农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释放压力的空间。学校的体育课堂将关注点从掌握运动技能转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让有效运动助力学生成长。

二、打造“三心合一”的校园环境,为“秀慧润心”铺陈浸润场域

1. 以“育心”为基,打造致臻秀美的成长环境

学校以“动”为文化内涵,打造悦动家园、律动墙面、心动展区、灵动课堂,渗透浸润式立体文化概念,打造致臻秀美的育心环境。综合楼二楼连廊是学生前往专业教室上课的必经之地,学校专门在此为学生打造了“笑脸墙”,记录他们的微笑瞬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室硬件齐全,有沙盘、解压沙发、感统训练器材等,每天午间管理40分钟,向全校师生开放,并有专门的教师值班,学生随时可以找到倾诉烦恼的“知心姐姐/哥哥”。此外,班级教室外走廊上设置了“远眺点”“发泄柱”“小树洞”等设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另外,学校还有特色轮滑基地、笼式足球场地、空中生态农场、编织工坊、机械工坊、食育工坊等,帮助学生全身心放松、拓展兴趣爱好。

2. 以“护心”为梁,创设雅润灵动的成长空间

学校利用校宣传窗、各年级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自我调控方法。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办星空毕业展、AI科技展、手工编织展等多个展览。科学组和信息组合作,带领学生通过智能编程、乐高搭建、3D打印等活动,创作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综合楼里陈列着不同主题、不同学科的成果,是最令学生心动的“艺术馆”。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制相关心理专题,全方位、有侧重地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保驾护航。

3. 以“强心”为旨,赋能健康向上的成长理念

学校希望学生在阳光健康的成长环境中习得积极向上的理念,学会控制情绪、疏导情绪的方法。学校每周五的心理广播,教学生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缓解焦虑、释放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更好地认识自己等,提升学生调控情绪、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每周二开展心理活动,逐渐培养了一批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们平时在班级观察了解同学是否出现心理问题,协助班主任应对处理。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信箱”,信箱里的每一封来信都会被认真回复,有时候学校还会通过心理教师联动班主任、学科教师或者家长,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被接纳、被允许、被肯定的成长空间,赋予其健康向上的理念,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正确面对压力的方法。

三、实施“双向接轨”的监测体系,为“秀慧润心”建设安全屏障

1. 用“标记—预测”划分风险等级

学校率先采用更加人性化的心理标记法,与心理测评双线并行,班主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标识和记录,初步划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等级,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降低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风险,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心理关照。

2. 借“筛查—干预”排除安全隐患

每个学期初,学校都会进行学生心理筛查。1~3年级学生的心理筛查工作以班主任日常观察记录为主,4~6年级学生的心理筛查工作除了班主任的日常观察记录之外,还结合心理量表进行测验,通过班主任、学生家长、学校医务人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动态观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筛查[2]。2024年3月,由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统筹完成的“和谐心云平台”投入使用。学校利用“和谐心云平台”完成4~6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快速建立了“一生一策”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实现了“班级—年级—校级—区级—市级”五级数据管理,完成了学生危机分级研判、分类预警与线上干预报告。普通心理问题干预以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为主导。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学生,学校会立即启动干预流程:学校研判—联系家长—多方会谈,排除安全隐患。

3. 以“跟踪—回访”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已经建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师将为该生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定期进行专项心理辅导,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变化。学生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按照“月初计划—月中小结—月底复盘”的步骤,至少每月更新一次。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回访研判,适时调整其心理风险等级和干预策略,形成良性循环。

四、开展“五育并举”的学生活动,为“秀慧润心”落实全面育人

1. 推出心理健康“主题月”,营造阳光心理氛围

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精心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落实五育并举。学校结合心理健康月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心理主题励志演讲比赛以德育心,启迪学生负责任、有担当,传播心灵之美;校园心理剧创编大赛以智慧心,聚焦心理科普,营造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心理健康运动会以体强心,传统项目结合趣味心理游戏,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趣味性;心理绘画设计以美润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温润学生心灵成长;心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以劳健心,鼓励学生将心理活动、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悟动手制作出来,感受创意的快乐,激发内心的力量,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相融合,实现项目联动。学校还利用活动月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进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举办亲子辅导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疏导意识。学校每周二播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学校的午间谈话,鼓励班主任进行感恩教育、鼓励教育,发现学生在日常班级和校园生活中的美言美行,营造阳光、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2. 构筑场景实践“演练台”,编织心理健康家园

学校围绕校园生活主题,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面向学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沙龙、心理观影、心理游戏等;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预防校园欺凌”主题宣讲,每个班进行场景模拟演练,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欺凌,知道面对欺凌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在活动中提升学生调控情绪、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还利用心理健康课、主题中队活动等,对学生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开展学会和情绪做朋友、同学间如何沟通交往等主题教育,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编织温馨的心理健康家园。

3. 开设家长学校“合作社”,点亮学校心理品牌

依托西湖区“和谐心”系列活动,学校积极举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亲子辅导活动,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此外,学校还举办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拉近家校沟通距离。“亲子足球嘉年华”亲子活动邀请爸爸们来学校和孩子并肩作战,享受运动的快乐;“献给妈妈的歌”亲子活动邀请妈妈们走进校园,感受孩子的心理成长变化。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学校开展幼小衔接系列活动,通过沙龙分享、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学校开展小学生青春期系列活动,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意识。

校园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生活和发展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心灵健康且丰盈,能和外在世界衔接合奏,这是“秀慧润心”文化理念的本质。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以学生为中心,建设积极的心理环境,做真正迈向健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偲聪,何妍.立体构筑,群策群力,“五大”体系护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访河南省平顶山市教体局副局长尹卫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6):4-8.

[2]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2(11):56-57.

(作者单位:1.浙江省杭州市秀水小学;2.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