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作者: 肖陟 李凌起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之一,并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试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构建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不乐观。如何拉近经典和高中生的距离、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驱力成为阅读教学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从设定解读范畴与视角、实施不同形式的评价机制两个方面探讨整本书阅读如何课堂化和如何评估整本书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课堂化 质量评估

让“整本书阅读”在教材中自成单元,这在高中统编教材中属于首次,可以说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一线教师为之兴奋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引起一线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整本书阅读如何课堂化和如何评估整本书阅读的质量两个方面。下面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具体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设定解读范畴与视角,让阅读的思维走向理性和深刻

整本书阅读如何课堂化,其实是在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属性不同于课外自主阅读名著。课外自主阅读名著,学生更多地出于个人兴趣的满足,是浅表性的理解,缺乏对作品理性的推断和反思,没能深入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这样一来,就难以构建起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而教学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需要合理地安排课程,并对教学设计进行系统规划,让学生在课程设定的解读范畴与视角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在不断地分析和论证中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教什么

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面对主题内容如此复杂的文本,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解读,没有方向、没有边界、没有焦点,学生往往会陷入思维混乱的局面。因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秉持“扶着走”的观念,设计出整体联系又能有效完成的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文本解读的范畴,提出系统而富有层次的解读视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每一阶段的阅读都有明确的目标,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框架、抓手,让学生在相对明确、清晰的框架中逐步开展自主思考。解读视角的设置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认识四大家族的繁荣和衰落,教师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入高质量的学习状态。例如,①人物命名的艺术;②《红楼梦》中的“三重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神话世界;③“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艺术效果;④刘姥姥的处世哲学;⑤诗词曲赋在《红楼梦》创作中的艺术效果;⑥宏大叙事中小对比的用意;⑦从细节看世家文化的特点;⑧梅新林:三重复合主题说。

可能有人会认为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违背了开放性和多元性解读文本的初衷。其实,重视阅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解和评价的具体性和合理性。为了避免过于热衷抽象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而形成看似多元实则空泛,使阅读成为“无根之木”“水中浮萍”,最终落得个流于表面、浮光掠影的结果,唯有对整本书合理地限定解读的范畴和视角,学生才能够真正完成对作品合理的理解与评价。

2. 怎么教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教”。

教师设计出整体联系并能有效完成的课程内容之后,还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式、阅读策略的指导,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促进阅读深入。

阅读方式的指导可以是基于项目的学习,也可以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还可以是片段赏析等。基于项目的学习,主要是针对文本的某一个专题,比如,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深入讨论贾宝玉性格形成因素;片段赏析,主要是对宏大叙事中穿插的具有艺术效果的片段进行鉴赏分析,比如,研读“秦可卿出殡”片段,深入探究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观点。

从实际操作维度,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出建议。《红楼梦》宏大的叙事和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使得学生的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略读

略读,又称“跳读”“浏览”,通过快速阅读了解内容大意。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略过细节,有选择地抓住文章大概,使阅读的时间缩短。主要方法有:阅读书籍的封面、扉页、作者介绍、成书背景、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名家评批等相关资料,整体了解全书。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可以先了解曹雪芹从“锦衣纨绔”的贵族公子到落魄“寒士”的人生际遇;再阅读前五回的序幕部分,了解人物关系、小说背景、环境和书中重要人物的结局;最后从目录着手,采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合梳理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整体了解《红楼梦》的价值、魅力。

(2)精读

精读,指精细入微地阅读。要咬文嚼字,要心领神会,要熟读精思,要读出文本的精华,要吸收文本的营养。主要方法有: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点,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批注。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思考的部分采用圈点勾画、旁批眉批等不同的符号进行记录,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也是学生和作品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

(3)研读

研读,指研究性阅读,阅读更深入,收获更全面。让学生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读出新见、读出创见,运用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对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可以设置如“小说的语言艺术”“小说的人物关系”“小说的结构特点”“小说古典文学的艺术形式”等若干专题,分别利用摘录、列表绘图、制作思维导图、写读后感或小论文等形式进行研读研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实施不同形式的评价机制,激活整本书阅读的内驱力

充分实施推动、激励、评价、检测等系列活动,给整本书阅读提供“加油站”和“助推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在阅读数量上设置评价内容,还要在阅读质量上设置评价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测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表演活动、个人反思日志等多种评价方式。无论何种方式的评价,其目的都是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愉悦、享受美好。

对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开展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展示、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将整本书阅读与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

1. 活动一:铢积寸累日日谈—课前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的高峰,教师都未必敢称登峰过顶,更何况有着沉重学业压力的学生?面对这样一部阅读周期长、又有着一定阅读难度的文学巨著,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涵泳咀嚼、渐次推进的过程。

学生每天读一个回目,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旁批,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再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组内成员交流探究,形成本小组的阅读成果。小组选派代表在第二天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中进行分享,分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本回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二是分享读书心得。心得部分不必囿于红学专家既有的观点,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感受,这是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旨归。语言文字汇报的形式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提升。对于没有读透这一部分内容的学生而言,听同学的汇报分享也会有所收获,甚至会产生钦佩感和见贤思齐的心理,把“让我读”自觉地转化为 “我要读”,激活了学生深度阅读的内驱力。

2. 活动二:笔花砚彩现红楼—公众号推出阅读成果展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画出心目中的她(他)”“配出心目中的她(他)”“扮出心目中的她(他)”“写出心目中的她(他)”。

“画出心目中的她(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红楼人物进行绘画,国画、漫画等形式均可,但一定要呈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配出心目中的

她(他)”,要求学生选择作品中的一段人物对话进行配音,不要求专业,但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心理;“扮出心目中的她(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不要求多像,但一定要表现出人物的神韵;“写出心目中的她(他)”,要求学生对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进行剖析,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对人物的独特感受。作品收集完成后,先小组内、后小组间进行互评遴选,将优秀作品推到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并做成展板,供后面读书会活动展览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细读文本、体悟人物心理、感知典型形象,有效地提升了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而且读、画、配、扮、写融合在一起,激活了学生思维,达成了审美创造与提升的目标。

3. 活动三:一场穿越百年的邂逅—举办《红楼梦》读书会

教师可以利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契机,举办以“一场穿越百年的邂逅”为主题的《红楼梦》读书会,给阅读兴趣缺失的学生搭建别样的阅读平台,激活学生的阅读动力。

读书会可以设置“表演”“竞技”“游园”三个环节。

(1)表演环节

本环节可以设计一系列节目:①由经典歌曲《枉凝眉》拉开序幕,学生在婉转悠扬的歌声中逐渐步入红楼世界。②小剧场《林黛玉进贾府》,还原书中经典桥段,观众随着林妹妹的脚步,共赏贾府兴盛荣华。③小剧场《闹学堂》,体会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一代不如一代的家风和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④《分骨肉》《西江月》《临江仙·柳絮》《聪明累》《终身误》等经典诗词配乐朗诵,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绎中重温《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感受曹公上乘的诗词功力。⑤“金陵十二钗”角色扮演,学生化装,模仿人物经典动作,将静态的书籍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演绎贾府如水女子的人生经历。⑥配乐舞蹈,台左,古筝演奏《葬花吟》,观众沉浸在哀怨凄婉的乐声中;台右,独舞、双人舞、群舞依次上演,观众在婀娜舞姿中领会红楼女子万千性格,在翩跹水袖中感受青春少女的浪漫情思。⑦现场书法,四位学生着汉服,在研墨小童的陪伴下,现场书写“红楼梦”三个大字并当场展示,观众跟随笔墨,再次将“红楼梦”三个大字印刻在心中。

本环节的唱、演、诵、跳、书等各种表演活动大肆营造气氛,吊起学生一睹“红楼”真面目的胃口,使阅读内驱力不足的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多感官感受《红楼梦》的魅力,为更深入细致地研读《红楼梦》注入新动力。

(2)竞技环节

本环节是班级之间的较量,各班比赛对《红楼梦》主要人物的认识程度。各班班长台前抽签,标签正面是待讲解的红楼人物,背面是讲解序号,抽到任务后,各班迅速组织智囊团讨论讲解内容,并选派代表按照序号依次上台,脱稿介绍抽到的红楼人物,要讲出对人物的独到理解,时长三分钟。最后各班投票,票数最多者胜出。台上展示的三分钟,是台下全班集思广益的结果。学生之间讨论思考、思维碰撞,将人物进行全方位、多层面解读。别的班级也在聆听他人分享、观看他人成果中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

(3)游园环节

本环节让学生自由活动,可以观看阅读成果展,也可以在展桌前进行红楼知识答题,或者和红楼人形立牌拍照合影留念。阅读成果展有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读后感等,学生在展板前驻足观看、品评学习,产生崇拜心理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阅读《红楼梦》的决心。会场周边设置十个展台,每个展台由两个志愿者负责,展台备有《红楼梦》知识答题,问答内容有三种:一为“以诗寻钗”。准备书签,书签背面均写一个判词,猜对判词所指“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位即可获得此书签。二为“知识问答”。准备各类关于《红楼梦》知识的小问答,答对者可获得纪念书签一张。三为“托物见人”。拿出一个物件,让学生说出由这个物件联想到的红楼人物,答对者可获得红楼主题折扇作为奖励。学生在活动中再次阅读作品,在竞答中进一步关注书中细节。

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始终不可替代,维金斯和麦克泰(G. Wiggins and J. Mc Tighe)的研究理论甚至认为整本书阅读评价优先于课程组织与实施。但由于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指出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学习应该达到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做的是结合整本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情况,建构起完整高效而又具体可行的评价体系,认识到评价是连续的动态过程。传统的量化测验等形式不能胜任整本书阅读这类复杂学习的评价,因此要设置好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情境化的活动,搭建教学效果测量的平台。这些可以对阅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的具有磁场效应的阅读活动,使学生与文本不断接触、交融,将书中蕴含的魅力、情感、精神、文化根植在心灵深处。在感受作品“有意思”的同时,意识到作品“有意义”,从而主动亲近书本,在阅读的愉悦中获得最真切的阅读感受。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