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作者: 沈丽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现行的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的显著特点就是“双线组元”,单元主题明确,语文要素清晰。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从单元整体入手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听说读写融合并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懂教材,明确学习主题和任务
本单元是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的阅读单元。校园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场景,但新的学期又有新的变化,教材中提供的三篇课文也是关于三所特别的学校,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主动积累词句奠定基础。由此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畅谈美好校园生活”。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畅谈新学期新生活”为学习情境,提出真实的学习任务—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主动积累运用。
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它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紧密相关,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新课标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奠定语文基础。“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畅谈美好校园生活”这一学习主题正是立足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以教材为学习资源,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语文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在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积累词句,提高积累意识,形成习惯,发现运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能把学校的生活表达得更加美好而有感情,体会到习作的乐趣,在提高语言表达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二、整合内容,优化学习资源和目标
作为三年级语文学习的起始单元,本单元在体例编排上有所变化,新增单元篇章页,篇章页有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提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校生活”,后半部分提示了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要素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单元的教学重点。从本单元开始,教材还新增了略读课文。这些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
教材围绕两个要素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1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虽然都是描写校园生活的,但分别是边疆小学、神奇的花的学校和民国时期的私塾,新奇的景物、大胆的想象、特别的时代背景为学生阅读产生“新鲜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习作《猜猜他是谁》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适当调整,可以是“有趣的”“美好的”学校生活,也可以表达与学校有关的暑假生活,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分享有趣的、新鲜的事情。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乐于探索新鲜事物,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一、二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梳理学过的字,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这些学习经验为学生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奠定学习基础。“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从学生阅读体验的角度提出的学习要求,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聚焦课文中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部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表达,真正走向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单元主题学习任务“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主动积累运用”,通过整合单元学习资源,笔者安排了四个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交流学校生活中有趣的、新鲜的事,在口头表达中发现语言表达质量的重要性;二是读懂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三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能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表达;四是实践中运用,畅谈学校生活新变化。
根据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进一步优化单元学习目标,制订如下学习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8个词语。
2.大声朗读,读懂读熟课文,能通过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说说课文内容,内化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语言表达经验。
3.学习阅读时主动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主动圈点画出或摘录,培养主动积累的意识。
4.发现并表达学校生活中美好的事、人或环境,主动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将学校生活表达得更加美好、更富有感情。尝试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三、学习进阶,明晰学习阶段和路径
围绕单元学习任务,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分享新鲜事、发现新生活到畅谈新变化,整体设计单元学习任务评价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目标、有路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在学习和运用中不断加强对有新鲜感词句的认知、理解、感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升语言感受力和创造力。
第一阶段:生活中体验,分享新鲜事。学生可以借助图文日记、实物、视频等分享生活中的新鲜事,从新鲜感或新体验的角度讲述,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任务。
第二阶段:通过课文学习,读懂读熟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第三阶段:重点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寻找差距,主动摘录抄写,提高积累词句的质量。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表达,体会运用这些词句对提高表达质量的作用。
第四阶段:实践中运用,畅谈新变化,结合第一阶段学生交流内容,指导书面表达,主动运用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质量。
以第三阶段“阅读中交流,主动积累词句”为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阶段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时主动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主动圈点勾画。
2.能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表达,初步体会运用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
【阶段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自主阅读,发现“有新鲜感”的句子
学生活动:
1. 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
2.交流发现。引导学生聚焦富有表达特色的句子。如第一自然段“从……从……从……走来了……”通过朗读、比较、想象等体会特殊句式表达的情感,能主动发现并积累这样的句子。
3.自主阅读其他自然段,圈点勾画有新鲜感的句子、表达有特色的句子,与同学交流。如第三自然段中“窗外十分安静……不摇了……好像……”,围绕安静把画面写具体。
4.结合课后练习题,选择学校里的某一处场景,图书馆、大树下、操场上等,试着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介绍自己的学校,在学校里会做些什么。
活动意图:学生从整体感知和对有新鲜感词语的阅读体验出发,进一步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在交流讨论中聚焦特殊句式表达中蕴含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并能结合学习语境和生活情境进行运用,内化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语言表达经验。
板块二:逐步进阶,感受句子的特殊表达
学生活动:
1.回顾《大青树下的小学》的阅读方法,默读时主动圈画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在交流中聚焦想象奇特的句子,如把“东风”当作人来写,体会想象的奇特、表达的生动。
2.自主品读语段中有新鲜感的句子,与同学交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体会拟人句形象生动的表达,更具画面感,表达了花的学校的美好。
3.结合课文语境,尝试用上拟人的表达手法,展开想象写一写花孩子在学校里的其他表现,如“清风一吹,他们……”
4.再次梳理盘点本课有新鲜感的词句,扩充“采蜜本”有新鲜感词句的角度。摘录课外书中读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
活动意图:在第一课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前一课学习的方法,逐步进阶,不断强化、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有新鲜感”词句的感受力,特别是主动在阅读中积累运用特殊表达的句子,做到课内和课外同步推进。
板块三:情境运用,迁移表达提升
1.通览课文,结合文后的泡泡提示,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2.试着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边默读边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跟同桌交流。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方法,自主体会有新鲜感的句子,在交流中聚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感受不同的学校生活,体会词句表达的效果。
4.链接“交流平台”,再次回顾总结学习方法。在课内外阅读中能持续、主动地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活动意图:《不懂就要问》是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对前两篇课文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学生可以把课前的阅读提示作为学习路径,在“用”中加深对“有新鲜感”的体悟,有目的有意识地储存、积累、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块四:作业与拓展学习
1.阅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成语,和同学交流发现,梳理分类。
2.继续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分门别类地编写目录,在阅读中不断扩充“有新鲜感”词句的分类。
设计意图:本次作业设计是对前两个阶段学习任务的梳理和回顾,通过听说读写联动,学生能在阅读中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提高积累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持续性学习评价】
描述 自评 互评 师评
我能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主动与同学交流 ☆☆☆ ☆☆☆ ☆☆☆
我能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与同学分享对有新鲜感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 ☆☆☆ ☆☆☆
我能分类整理、摘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 ☆☆☆ ☆☆☆
我能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 ☆☆☆ ☆☆☆
【课时安排建议】
第1课时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在交流中通过比较、想象等方法重点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特殊的句式。
第2课时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第四、第五自然段,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体会有新鲜感的句子的表达方法,选择自己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主动运用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口语表达。
第3课时学习《花的学校》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关注拟人化的表达特色,初步体会花的学校想象的奇特。
第4课时学习《花的学校》第六到第九自然段,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谈句子的表达特色,在课文情境中仿写。
第5课时学习《不懂就要问》,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结合有新鲜感的词句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体会学校生活的特别。
四、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思路
1. 立足起点,勾连现实生活,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本单元是三年级的起始单元,学生刚刚结束暑假生活,重返校园开启新学期的生活。教材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学校生活”,创设“畅谈新学期新生活”的学习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建立起了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主动阅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习得积累词句的方法,再勾连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积累、表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奠定语言学习的基础。
2. 依据教材,统整单元资源,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单元内部各部分联系紧密,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进行单元设计时,充分运用教材的编排特点,围绕单元核心任务,优化配置各部分学习资源,如把“我的暑假生活”放在开学第一课,进一步拓宽话题,增强学习的吸引力,能迅速打通课上课下,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真实世界和阅读世界中无痕链接。把“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和单元习作整合,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静态的语言积累转化为动态的实践,使整个单元的学习形成合力,在语言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 关注学程,优化学习方式,动态推进学习历程
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把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单元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充分经历认知、实践、评价、反思、总结活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开端,要延续到后面的学习中,让主动积累成为一种阅读常态,所以教师需要站在整个学习历程的角度上设计这一单元,以本单元的学习作为一个点,以点带面,动态推进。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载体,可以使用“采蜜本”摘抄,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助力下的电子文档建立“词句档案库”,定期交流展示,丰富语汇,学以致用。
单元学习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线,统筹整体性与层次性,具有思维情感参与的深刻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学士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