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 向艳 谢诗思【摘 要】“双减”背景下,广州市越秀区建立了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业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构筑了以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劳动教育评价文化。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是一种旨在提高劳动教育教师作业设计的专业能力以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涵盖劳动作业设计的全过程和全内容,具体包括劳动作业目标评价、劳动作业内容评价、劳动作业形式评价、劳动作业主体评价四大方面20个关键指标。
【关键词】“双减” 作业评价 劳动教育 课程作业 评价指标
2020年9月—2022年9月,广州市越秀区以劳动作业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为抓手,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一场劳动作业设计的热潮。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小学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旨在超越以单一分数为指标的工具主义逻辑,以劳动作业设计为抓手,探索和创新越秀区中小学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在转变教师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的观念,激发和点燃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热情,倒逼学校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区域劳动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解题:何为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评价
1. 劳动作业的内涵界定
劳动作业是将课堂学习的劳动知识和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将劳动课堂中的所学所得应用于现实生活和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新时代劳动作业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劳动实践,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劳动作业是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要桥梁,具有检验和反馈三方协同育“劳”实效的重要功能。因此,科学的劳动作业不仅能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劳动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而且还是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劳动作业设计的科学评价自然也成为劳动作业设计的“指挥棒”,指导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2. 劳动作业设计的构成要素
劳动作业设计指学校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劳动作业目标、劳动作业内容、劳动作业形式、劳动作业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劳动作业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笔者认为,劳动作业的系统性建构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劳动作业内容自身的系统性,包括劳动作业目标、内容、类型、难度、时间、结构等;二是不同时间跨度的劳动作业内容之间的关系,包括学期作业、课时作业、单元作业等;三是不同学科作业之间的系统性与衔接性,包括劳动作业内容与劳动课程之间的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与劳动作业内容之间的联系。
3. 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基本定位
劳动作业设计既要支持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又要帮助确定劳动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因此应兼具目标性、相关性、可行性、适切性和诊断性。相较于传统学习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和成效的价值判断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越秀区的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更关注“师生成长”的评价,涵盖教师关于劳动作业设计的基本认知、关键目标、重要途径、育人实效的全过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劳动作业目标评价、劳动作业内容评价、劳动作业形式评价、劳动作业主体评价四大方面20个关键指标。
4. 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基本特点
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基本特点为诊断性、导向性、指引性。劳动作业设计评价的目的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好坏区分,而是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施情况;劳动作业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对教师关于劳动作业设计的四大板块进行评价,而且也要涵盖影响教师劳动作业设计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教师的学校背景、执教学段、学科背景等;劳动作业质量评价要克服以分数等级进行劳动作业设计评价的倾向,兼顾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帮助教师学会设计劳动作业,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使学生真正爱劳动、会劳动。
二、明理:明确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价值意蕴
1. 全面提高区域劳动教育质量的内在诉求
越秀区是广州市11个区县中基础教育办学质量领先的区县。五育并举之下,劳动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育”。越秀区根据市区劳动教育发展的未来定位及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目标,从劳动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出发,发挥“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教师对照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修正劳动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倒逼教师提高劳动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研究,以评价为依据和指南,有利于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功能。教师在对照评价指标不断修正设计的过程中,劳动专业理念、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劳动教育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均会不断提升,劳动作业设计也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练兵场”。
3. 实现“减负增效”,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路径
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是教师“作业设计”与学生“劳动实践”双边主体活动的结果。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教师明晰和准确把握劳动作业设计的关键要点和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加强对劳动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切性研究。劳动作业设计质量本身的提高,意味着学生所开展的劳动实践更能点燃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热情。将劳动的实践性和“双减”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力行:逐步构建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实施的“三阶段”
越秀区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实践探索始于2020年7月。从最初调研监测学校“五育并举”情况的初步尝试,逐渐发展到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整体建构,这期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孕育阶段—区域劳动教育状况初测评
筹备研制《越秀区“十四五”提升劳动教育水平的实施方案》。越秀区先谋后动,在2020年7—8月研制并发放了《越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五育并举”工作情况调研问卷(学生问卷)》。以四、八年级学生问卷为例,问卷涵盖五个领域共77题,其中“劳动教育”领域细分为劳动意识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和知识、服务性劳动技能和知识四个板块,共12道题,占整张问卷问题总数的15.6%。此次调研共发出调查问卷18530张,实际回收16829张,回收率为90.82%。问卷结果为全区提升劳动教育水平的具体方案成形和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萌芽阶段—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再完善
“双减”背景下,越秀区研制并发布了“五育并举,越秀图谱”,从顶层设计上贯彻落实全区基础教育减负、提质、增效的各项工作。2020年11月—2021年4月,越秀区举办了首届中小学劳动课程作业设计评选活动和专题报告会,分析越秀区338份劳动作业设计与学生完成劳动作业的情况,发现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如劳动作业目标模糊,具体实现指向不清;劳动作业内容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劳动作业成果的展现形式较为单一,缺少深度的劳动体悟;劳动作业评价的指标模糊,缺乏具体的评价标等。越秀区在前期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的越秀图谱”进一步优化改进,并于2021年11月开展了第二届中小学劳动课程作业设计评选活动,结合168份优质的劳动作业设计再次分析总结,越秀区中小学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3)形成与发展阶段—构筑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框架
2021年9—10月,越秀区专门开展了“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作业质量评价的研讨,根据《2021—2023年越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五育并举 越秀图谱”内容要求,以及对前后共计506份教师劳动作业案例进行文本分析,进一步对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关键要求进行分析和重构,正式形成越秀区中小学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四大方面20个关键指标(见图1)。经过2021年9月、12月两轮实践和测评,评选出一大批优质的劳动作业设计方案,为区域教师开展劳动作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库,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作业设计的质量,在全区乃至全市发挥了典型和示范作用。
2. 劳动作业设计质量评价的四大系统与关键指标
(1)劳动作业的目标评价
劳动目标的导向性。劳动作业目标是否符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精神;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是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目标的解释性。劳动作业目标是否叙写规范、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体现一定的概括性;劳动作业目标的设置是否有明确的解释说明,学生是否明确在什么任务情境中,运用哪些劳动知识、思想和方法;师生是否知晓劳动作业结束时应达到怎样的水平和标准。
劳动目标的科学性。劳动作业目标是否准确把握劳动学科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是否符合不同学段、学情要求、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否在完成劳动作业的过程中习得劳动知识、锻造劳动能力、实现劳动价值。
劳动目标的系统性。劳动作业目标是否包含丰富学生劳动知识、探究劳动技能、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否包含劳动情感的认同、劳动精神的弘扬与劳动观念的形成;是否包含劳动过程的持续、劳动实践的锻炼、劳动创新的培育。
劳动目标的达成度。劳动作业目标是否考虑作业完成的现实性、可行性、安全性;劳动作业任务或问题设置是否难易适度、能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将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作为长期目标。
(2)劳动作业的内容评价
聚焦学生劳动素养。劳动作业内容是否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总体目标,是否基于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设置适切的新的劳动知识习得和劳动技能的探究;是否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创新精神;是否充分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并向普通劳动者学习的关键内容;是否体现批评被动劳动、鼓励主动劳动、提倡优质劳动的育人理念。
劳动规则要求清晰。劳动作业内容是否提供相关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指引(包括其他学科知识);是否提供学生劳动过程中所需的物资准备任务清单、具体步骤、分工要求;是否明确完成劳动作业的时限、投入产生及活动规则等要求。
劳动知识复合融通。劳动作业问题是否根据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学期作业、学年作业、学段作业体现劳动作业差异性;劳动作业内容是否体现纵向层次性、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的差异化要求;劳动作业清单是否结合学科知识,具有选择性、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个性提升。
劳动主题重点分明。劳动作业主题是否符合学情,是否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劳动作业清单。
劳动任务设计科学。劳动作业问题是否贴近真实生活和面向职业世界且易于理解,契合学生的劳动兴趣,激发学生劳动欲望;是否有效点燃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其他多学科知识,并能有机融合迁移应用于劳动实践中的兴趣与热情;是否涵盖项目式学习理念的要求。
(3)劳动作业的形式评价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劳动作业形式是否有情境化命题,注重学生互动探究、动手实践、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研学实践等;完成劳动作业的过程中是否体现团队合作、突出个人劳动的熟练程度、集体劳动的付出,践行劳动共同体;完成劳动作业的过程中是否体现劳动实践和劳动创新的培养。
分享劳动心得感悟。是否鼓励学生将劳动后的体会、感受的劳动情感转化为心得感悟的撰写及分享;是否有通过才艺表演、演讲等各项活动分享劳动心得的内容;是否设置组内、班内、级内、校内外分享交流环节。
呈现形式丰富多元。是否引导学生通过手绘图、思维导图、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劳动实践的美好瞬间;是否引导学生和家长通过多媒体记录劳动过程并分享、传播、正向引导更多人。
劳动成果创意物化。是否要求劳动实践体现动手、实践、有特色、有创新等要素;是否融入跨学科知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技术;是否鼓励学生持续创新和改进劳动工具,制订劳动方案,进一步优化劳动成果。
劳动过程记录翔实。是否有翔实的劳动过程记录、劳动实践的关键环节、劳动创新创造的思维探究;是否有学生劳动实践的档案袋记录样板,是否将学生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