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反思:内涵、价值与提升路径

作者: 杨杰 程岭

【摘 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拓展教育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将教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事件作为反思对象,结合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对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教学反思具有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等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教师需要增强自我反思意识,进行自我内部对话;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培养教学创新意识,发挥主体探究精神。

【关键词】教学反思 价值 提升路径 专业发展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重要问题。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施高质量的教育。教师需要对教育有高质量的认识和理解,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反思。换言之,高质量的教师应具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最终成长为“卓越型教师”。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内涵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已经达成了明确的共识。在教育理论领域,波斯纳曾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成长。他认为,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获得经验,不能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可能只是一年工作经验的重复,很难从经验和教训中获益。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教育实践领域,很多优秀的教师也都有勤于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要想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首先要澄清教学反思的基本内涵。

从词义分析来看,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基于对“反思”的理解。关于“反思”,中西方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我国古代,“反思”等同于“内省”,强调通过反思或内省自己的行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洛克认为,反思是对自身思维活动过程的关注,是对思维的思维。而斯宾诺莎则认为反思的对象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观念的重新认识,以及作为这种重新认识的结果的观念的重新认识,即“观念的观念”[1]。实际上,真正深入研究“反思”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他在《How We Think》一书中将反思定义为一种思考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个体对头脑中的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依据杜威对反思的界定,我们可以合逻辑地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活动,主体是教师,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活动或事件;教学反思是一种探究过程,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常规的、粗略的教学反思不能归入其中;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表示物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的属性。”[2]换句话说,价值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基于此,从本体性意义出发,教学反思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理论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二者的关系是显性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隐性的应用理论。可见,教学反思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即教师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活动可以促进“理论的实践化”,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此外,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同样可以促使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即“实践的理论化”。不难发现,“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二者相互转化的机制就是教学反思。许多优秀教师就是通过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他们认为,正是通过对日常教学琐事的梳理和反思才得以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

第二,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增强职业幸福感和神圣感。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密切联系,合理的认同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错误的或扭曲的认同会阻碍教师的发展[3]。

第三,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开辟改进教学质量新途径。反思是丰富和提高教师实践知识的基本途径。陈向明教授认为:“教师的实践知识是隐性的,通常深藏在知识的冰山之下,蕴含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情境和行动中,通过对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反思而形成,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而完善。”[4]这强调了教师实践知识产生的两个关键条件反思和行动,即当教师不能用往常的习惯回应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时,通过反思,审视问题情境,制订并实施行动策略,如果问题被顺利解决,则证明行动策略是有效的,进而形成实践性知识。显然,反思是教师实践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课堂行为与结果联系起来。一系列的反思、回顾、分析和总结,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教师今后对教学活动中的种种问题和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开辟教学新路径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提升路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核心,是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反思是任何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为了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 增强自我反思意识,进行自我内部对话

增强自我反思意识,进行自我内部对话,即教师要有反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愿反思、能反思、会反思。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有反思的意愿,这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有能力反思,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就要求教师要不停地阅读和写作。反思型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把阅读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教师要养成写作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写作和阅读一样,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养成反思性习惯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来记录专业生活。

2.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合作交流

尼亚思曾说过:“通过合作,个人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和弱点,向他人公开表达自己消极和积极的情感。”因为在这种相互依存的环境中,教师可以有效地缓解负面情绪,增强对抗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在团队合作中,教师的反思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验也会在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得到进一步的澄清,并逐步条理化和结果化。此外,加强教师团队合作还应建立友好的同事关系,树立合作的专业发展观,站在共同提高的角度开展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以期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即具有优秀的合作素质,善于合作,主动合作。只有具备优良的合作品质,才能实现团队的良性发展,才能更加优秀。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发挥1+1>2的作用。

3. 培养教学创新意识,发挥主体探究精神

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和形成的独到见解[5]。教学创新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创新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因为教学本身就涉及专业、教育、心理等多个学科,而且有的课程也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使得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实践性是指创新过程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要与教学理论相符合。个体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为不同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将是教学创新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学创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理念、教学考核的创新,还可以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等等。

例如,对于能力的评估,首先应该明确是哪种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还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是学生的特殊能力,就综合能力而言,应尽可能将其分解为相对基本的能力。对于基本能力,应研究和分析构成这些能力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能力的影响权重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特殊能力,在研究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对各种因素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条件和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关键点,然后确定能力评估的内容和指标。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思维和素质,宜采用定性评价,其结果来自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分析,并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

参考文献

[1]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0-3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9.

[3] 程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以甘肃省C县为个案[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8.

[4] 陈向明.教师实践性知识再审视——对若干疑问的回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16(4):19-33+184.

[5] 熊庆旭.教学创新的基础、特点和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8):73-78.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陶行知美育思想导引下学校美育系统构建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1.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