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勇于追梦的青年教师
作者: 杨敏梁翀
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处副主任,曾荣获“北京市房山区骨干教师”“北京市房山区高考综合改革优秀管理者”“北京市房山区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梁翀老师喜欢说一句话:“要相信时间的力量。”我最早是在年级教师大会上听到她说起,那时年级团队刚刚组建,梁老师任年级组长。素色衣衫,话语轻缓,却如金玉振动,让人印象深刻。每次发言,她都会预先写下自己的思路和发言内容,整整齐齐地写在笔记本上,积累了厚厚几大本,许多同事都会借来翻阅,一致认为是“宝贝”。她总笑言:“这都是时间的力量。”这句话梁老师不仅常说,而且也做到了。
她在教育教学中坚持长期主义,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这份坚守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定力。作为年级组长,她在年级管理中透过现象寻找教育的本质,向上承接愿景,向下营造势能,左右协同周边,激发善意和潜能,带领学生从容地走向卓越。
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
“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说这话时,梁老师正在年级启动工作会上和团队教师勾勒“一个好的年级是什么样子”“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她希望团队能建立一种共识,即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促进学生精神的整体成长、人格的健全。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她认为行成于思,立足学生的长远和整体发展,方可行得稳而远。她说:“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还一时不能成为理想中好的教师,那也要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行。”在她看来,学生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指望几次活动便大功告成,要有足够的定力、耐心,也要有足够的智慧、谋略,整体设计,稳步推进。
基于此,在学校内修品德、外塑品格、追求品味的“尚品文化”引领下,梁老师带领团队建立了“正志厚德,笃行至善”的发展目标,努力在每一天、每一节课中有所学、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正是“正志厚德,笃行至善”这一发展方向的引领,梁老师带领的师生在三年时间里展示了共同奔赴的姿态,在向好、向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变革,一时不如意,也要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行,不随波逐流,更不能分头作战,教师发展从散漫的、模糊的“不清晰”中走出来,朝着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前方。
三年一个方向,梁老师在整体设计、久久为功的过程中生成了诸多智慧的结晶,如三年贯通的年级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养成教育课程体系、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线上学习课程体系等课程资源,这一课程群引领教师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梁老师带着其他教师去培训、研讨,不断优化,朝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日积月累,最终实现了年级的快速发展,正所谓梁老师提到的“慢即是快”。
二、凝聚坚守共同体
“要把年级工作从‘一个人’做到‘一群人’,我们打‘整体战’,凝聚的共同体,渺小也将恢宏。”梁老师坚信顶层设计规划要很好地落地,需要的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有大家携手共进,打“整体战”,共同的愿景、目标才可能变成现实。
她提出的“整体战”,首先意味着提前预设,做好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体现工作的系统性。这是一种鸟瞰式的思维,从大的战略视角来做系统的规划,做细致的落实,明确年级发展的愿景、目标、实施策略、管理模式等,并对年级的学年目标进行规划,据此设计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学科活动、备考进程的实施方案。工作的总体思路为思想统一(想到一起),行动统一(做到一起),最后攻坚克难(赢到一起)。
“整体战”即我们通过个体或部分间的紧密合作,实现整体的既定目标。梁老师尤其赞赏《Super Cooperators》这本书的洞见,作者马丁·诺瓦克教授在该书中提出 “囚徒困境”的研究,严格论证了合作如何导致团体最终的胜出。她也多次强调年级要建立“群体选择的合作境界”,积极付诸实践引领团队构建一个共生的价值网络,与价值伙伴共生、共创、共享,由博弈、竞争转向共赢共生,成为合作共同体。她把管控转变为赋能,竞争变成共生,分工变作协同,实现团队高效协同合作。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梁老师在 “学生小组学习共同体”和“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建设中投入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学生学习小组从成立、制订计划、过程的追踪到班级的定期汇报和年级展示,她都跟进指导,把握节奏,不断提示学生。面对班主任团队专业发展,她引导团队攻克问题,思考班级管理策略,成员之间真实的互助体现了合作的力量。
凝聚坚守共同体,建立团队成员紧密合作的共同体是梁老师年级建设中所有活动的起点。“让教师、学生愿意干事,会干事,而且我们要打造容许干事的环境。”梁老师做了诸多关于关键点位、节点的指导、陪伴、梳理、研究工作。她把工作关系发展成为一种力量,让团队中所有的成员都处在和谐顺畅的关系中,让大家享受团队力量带来的驱动和满足。
她常说:“一个人再能干肯定是做不完、也做不好所有工作,如果和团队相处都不团结,做项目不主动与人打交道,不主动和别人协作,就无法推进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她和上级、同事相处和谐,为人处事让人舒服,正气、大气,是团队中那个永远的“和谐”因子。当然她也不是“好好先生”“和事佬”,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到她大气背后的职业操守、专业品行、专业底线和原则。
正如她所言:“看似很麻烦、复杂,但恰好在合作碰撞过程中,你会听到不同伙伴的思维、建议、声音,也能看到不同伙伴的能力,这有利于你更科学、更周全地做好工作。”原来简单的人际关系链条,在梁老师的引领下共同协作,横向团队、纵向团队、立体团队协作建立关系网,最后形成了一个有着强大感染力的场域。
三、把理想一步步做出来
“步子小一些,把理想一步步做出来。”年级师生大会上这句话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梁老师站在会场前方。这句话其实很准确地概括了她身上两个重要特质,即统筹力强、执行力强。她常说:“定准了,做到了!”这背后是她对年级发展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筹,能精准把握年级建设的每一项活动力度与师生的承受度,引领团队设置阶段性有限目标,把理想一步步做出来。
她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年级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脱离学生和学校的现实,理想化的活动、超出现实师生承受范围的颠覆式项目,最后一定难以走向基于美好想象的方向。不急切,有耐心,步子小一点,稳一些,便一定可以循着从前方理想中分解出的“阶段性有限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走,最后走向理想,从而引领年级走向发展之路。
高一阶段,梁老师以“养成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发起了“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的年级项目活动,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她围绕高一第一学期的教育重点“适应、转变、规范、养成”,并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6大素养18个要点的内容,确定高一上学期养成教育德育公共课的主题为“健全人格”“乐学善学”“自我管理”“家国认同”,下设16个小主题,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学习和常规上“双入轨”。
高二阶段,梁老师以“生涯指导教育课程”为依托,发起了“我的人生我做主”年级系列活动,为学生建立高度自主的生涯发展信念,引导学生对未来有积极的关注、好奇、自信和控制感,使学生开始形成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和个性化追求。高二第一学期侧重发展自我概念,认识自我,培养自主管理、主动学习的能力,适应高中生活;高二第二学期侧重自主规划专业、认识大学专业、认识职业要求、适应新高考政策下的学习要求。
高三阶段,梁老师依据这一学年特殊的备考时间段,设计了“过渡期”“提升期”“适应期”和“冲刺、调整期”不同阶段的各具特点又一以贯之的年级活动,为每位学生在高三年级备考的过程中提供在体验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舞台,引领其在实现自己大学梦的同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计划、实施、检查、改进优化并不断创新,让工作落实下来,这是梁老师的工作常态。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梁老师正是喜欢在事上磨的人,她享受带领大家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乐趣。做清单管理,做项目推进,提高会议效率……梁老师擅长在做事时给它“画像”,如何开场、如何推进、如何收尾,犹如导一部影片一样,每一个细节、每一帧画面都要精雕细琢。她总能全方位、立体地思考清楚,然后带领团队笃定地做,这个过程每一个参与者、执行者工作清晰、有效果,人人都有参与感、成就感。
“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这既是梁老师带领团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坚定信念,亦是点滴积累和日月耕耘后那份静待花开的从容不迫。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