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

作者: 卢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获得文化认同感、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课程综合改革的综合要求。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笔者以古诗词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在知识传授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古诗词,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学习特点,深入理解和领会古诗词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思想风貌,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发挥文化的感化作用。

1. 营造情境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链接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为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表现的情志做铺垫。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将课本上或课本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进行汇总,开展诗词“飞花令”比赛,根据描写场景默写诗词,根据诗词内容画图,以及诗词听写大赛等,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赛,并制订相应的比赛规则,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记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晦涩难懂,让学生不再对语文感到陌生。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专门设置一个传统文化角,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制作手抄报、传统工艺品、书法作品等,并将作品陈列于文化角,丰富班级文化,让师生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读书分享会,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加愿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了解背景

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仅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这里所言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表达出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未能很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那么将很难理解古诗词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意义。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对所学作品的创作者及时代背景进行概述,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学习《短歌行》时,教师通过简要地介绍曹操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当时为实现自己统一三国霸业渴求贤才的心情,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让学生看到了穿青色衣服的学子,听到了麋鹿呦呦的鸣叫,感受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愿望。如果不能将“子衿”“鹿鸣”分别代表的意义解释清楚,表达出曹操当时对贤才的无比渴求之情,也就很难理解他为何要创作这一作品。

再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预习,查阅、了解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料,标注生字,再辅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开始上课前,展示一段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走进作品,进而真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聆听范读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凌云之志,再由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朗诵,帮助学生再次加深这种人文情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点明作品中毛泽东同志想要救民于水火,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崇高精神,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3. 探究意象

意象是古诗词重要的表现方式,其蕴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鲜活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意象探究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意象设置,引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学习意象背后蕴含的文化本源,使学生理解意象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抓住“明月”这一重要意象,并以此为原点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月”代表的“思想、怀人”的情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明月”进行内容扩充,使学生认识到“明月”与审美、哲学等相关的文化符号,让学生在意象探究中真正了解古诗词的内涵,感悟其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在活动创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做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设置趣味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展设置一些趣味文化活动。例如,在春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联比拼”,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意、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辩论赛、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人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同的,如何打破历史的局限,实现“古代+现代”的有机融合,将文化与生活相结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当承担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的使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在生活中完成文化传承,向学生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穿插讲解端午节、划龙舟的来历,再通过组织包粽子、观看划龙舟比赛的视频等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屈原救国救民胸怀的同时,感受他为后人留下的丰富文化财富,从而由衷地生发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开展校本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校本活动,通过让学生读“大自然”这本书,实现课堂学习的延伸,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晨诵”活动,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按照季节、节日、人物等进行阅读,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个人、集体等诵读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扩充学生的阅读量。

校本活动的开发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要关注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与古诗词学习链接起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依托地方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3. 进行模仿创作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关文本内容后,进行模仿创作。例如,在教授《敕勒歌》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当然,学生模仿创作诗歌,对于诗词的押韵和平仄可以不用像所学的格律诗那么严谨,重点让学生抓住诗词的句式,借助具体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积累的知识,以现代的眼光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在课外阅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虽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拓展课外阅读,从教材出发,以点带面,让学生学习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者不同诗人的同类型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一些合适的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分享,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断拓展教学方式和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59-60.

[2] 张双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8):53-54.

[3] 宁德松.初中古诗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4] 张丹.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以《论语》为例[J].语文建设,2018(14):75-77.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致远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上一篇: 小图形 大舞台
下一篇: 无中生有的神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