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神奇

作者: 华应龙

学生为什么说“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这个成语一般形容凭空捏造,多含贬义。它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来人们习惯用它的字面意思了。

而我真正理解“无中生有”的蕴涵,得益于我的学生。

那是我和五年级学生分享“我不是笨小孩”一课。课到尾声,有的学生感慨:“投石问路的祖传秘方真好,一道难题迎刃而解!”有的学生热泪盈眶:“这堂课,我的表现最棒!以前的数学课,我都不动脑筋,今天这道难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有的学生感叹:“太神奇了,简直是无中生有!”听到学生说“无中生有”,当时的我先是一惊,继而欣喜万分。那位发出 “简直是无中生有”感慨的学生的真诚表情,历历在目。

是学生提醒了我:执教这节课,我不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无中生有”嘛!本来学生们对一道难题束手无策、茫然无绪。思考3分钟后,有学生说:“我死活想不出来。”有学生说:“我不知道用什么公式。”有学生说:“原来遇上难题,我能列方程解答。可是这道题,我列不出方程。”……在介绍祖传秘方“投石问路”之后,我退到幕后,学生们自己找到了解题思路,自己得到了正确答案,自己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自己对“我是个笨小孩”予以否定,自己对自己有了兴趣。的确,这些不可思议的“有”都是生于“无”的。

十分感谢领导们给予我多次执教这节课的机会!这样的课,我一次次见到学生和听课老师热泪盈眶。这可不是“无中生有”,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是难以置信。

那是一节什么样的课?

偶然间,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道好玩的数学题—“徒弟:师父您多大了?师父: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请问:徒弟几岁?师父几岁?”这道题太有意思了,一师一徒,一问一答,一进一退,既简单又丰富,简直是妙手偶得。几经努力,我终于可以拿来和学生们分享。

我给学生上课,都有很多老师听课。我请听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解这道题,限时3分钟。一般地,学生会有两三人做出答案,基本都是错的,但我不会说破;听课老师会有十分之二做出答案,对还是错,我不得而知。

学生们面露难色,我说:“没问题,没问题!这道题真难,数学老师也不能很快做出来。”学生们释然。我说:“关于这道题我起码有8种解答方法,但今天,我都不想和同学们分享。我想教大家一个遇到难题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非常有用的‘祖传秘方’。只要同学们积极思考,下课时全班同学都会自己做出来。不信?我们一起拭目以待。”然后,我问已经有答案的同学能不能先憋着不说。不管学生答“能”还是“不能”,我都说:“有科学研究表明,能憋着不说的人,将来会更有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他人。我相信,做出来的同学一说,大家肯定都明白。但是如果他不说,就让我们自己有了思考、发现的机会,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也就会自己思考了。同学们,你愿意自己思考还是听同学说?”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我们自己思考。”

全班形成共识之后,我请学生们说说“刚才做这道题的时候你们碰到什么难处”。学生们七嘴八舌,我总结道:“大家遇到的难处大概有三种。第一,题目没读懂;第二,关系找不到;第三,完全没思路。”

题目没读懂,怎么办?我说:“我有祖传秘方—”而后板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读读、说说,举例试试。

关系找不到,怎么办?完全没思路,怎么办?我说:“有个祖传秘方可以一起解决。”而后板书:投石问路。这时候,学生们才明白数学课的课前参与为什么让大家了解成语“投石问路”的意思和典故。

接着,我示范:“投石问路很简单,题目问什么,就试着投什么。问徒弟和师父现在的年龄,我们就投个石子,随意假设一下。比如:假设徒弟现在22岁,师父现在32岁。(标出点并板书:现徒22、现师32)请问,当师父是徒弟这么大的时候,徒弟多少岁?”

生:12岁。

师:怎么算出来的?

生(七嘴八舌):用32减22等于10,再用22减10等于12岁。

师:这个12岁是指什么?

生:徒弟过去的年龄。

师(板书:过徒):那当徒弟长到师父的年龄的时候,师父多少岁?

生:42岁。

师:这个42岁是指师父—

生:师父未来的年龄。

师(板书:未师):孩子们,你们瞧,我现在投出去两颗石子,对了吗?(生摇头)不对没关系,只要不放弃。我们能发现12和42之间的关系吗?

有几个反应快的同学发出“哦—”声。

师(示意那几个反应快的同学把手放下):孩子们,你能不能学着我的样子,试着投出石子,找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尝试,选2~3人汇报板书。如右图。

师:我们投石是为了什么?

生:问路。

师:对!投石问路的关键是什么?

生:问。

师:是呀!投石的目的是要问路,也就是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思路。(在“石”字和“路”字下方画圈)问什么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什么规律?我还能发现什么?(边说边在“问”字下方画两条实线,中间再画一条虚线。然后指着三条线)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次数多了,就有了路。

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师:现在,大家能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手指板书12和42、11和71、5和86,再指5和71)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独立思考。

约2分钟后。

师:孩子们,发现了规律吗?找到“路”了没?(生跃跃欲试)(师静静地竖着板书:题试三回,定能生慧)现在你们会做这道题了吗?

全班同学喜笑颜开,都能独立正确解答。

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怎么会的?”异口同声、非常自豪的声音:“我们自己想的!”我再问:“投石问路的祖传秘方好不好?”学生高声叫好。我不紧不慢地说:“好就好在它是个傻瓜都会的方法,何况我们不是傻瓜,我们不是笨小孩!孩子,其实,越是‘笨’的方法越简单,越有用。投石问路,假设一个数,有数了,有什么好?方便我们算出来。所以说,等不是办法,投才有希望。”而后,我在课题的“投”字下方加“☆”。

最后,我让学生们议一议,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谁的进步最大?有的学生推举先做出答案的同学。理由是:“原来上课,他总抢着说,今天能憋着了,让我们也享受到了发现的快乐。”我顺势对一直憋着的同学说:“实在对不起,这节课让你白上了!”得到的回应常常是:“不,我开始做错了。我也很有收获,学到了遇到难题时很有用的方法。”

有的学生推举多年来数学课上不说一句话的同学。理由是:“她课上从来没有站起来说过一句话,今天她说话了,并且说对了。这道难题,她也做对了。”

最激动人心的是,全班同学一致认为:“全班同学都表现得非常棒!因为我们都是自己想出来的。”

最感人的是,后进学生毛遂自荐:“这堂课,我表现最棒!因为以前的数学课,我都趴在桌上睡觉,不听课。今天,我听懂了,题目也做对了。”

我为什么会上这节课?

第一,传播“祖传秘方”。

一道难题摆在面前,学生束手无策,“我死活做不出来”“我找不到公式”……那,我们该不该教学生如何应对?

举国上下追求“中国智造”,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临无数没有解决过的难题,怎么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我们,现在该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有方法的数学才值得教。这道数学趣题上承载着方法,我把这个方法命名为“投石问路”。“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投石”不是目的,“问路”才是旨归。这一古老的智慧,在学生解题时基本绝迹。没有公式可套,没有经验可用,学生们只有枯坐干等。

胡适先生说:“自古成功在尝试。” 学生真的“死活做不出来”吗?这道题中,师徒的年龄是不是就在5到71这一有限的区间内?愚公能移山,学生真去试试呢?是不是动手试了,就会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般发现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果学生从小就没有体验过发现的幸福,他会奋斗吗?

钱穆先生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能人”也要下“笨劲”,何况“笨人”呢?数学趣题中所蕴藏的奥妙,常常难以一眼看穿,一旦看穿了,看破了,则可以以巧取胜。可是“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一次又一次“拙”的累积引起的质的飞跃,或者说“拙是巧之母”。华罗庚先生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题试三回,就是一种“勤”。

学会了“投石问路”,学生在面对陌生的问题时,才会以从容的心态,以能力所及的、看似“拙”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尝试探究,最终在自我感悟中获得真知和巧思,而不是死套类型,硬搬现成的套路,糊里糊涂地“走捷径”。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才不会惧怕风雨坎坷,不惜走一段弯路,才懂得必须深入社会,丰富阅历,以获得人生智慧,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胡适先生还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这节课能让学生们感悟到“肯下笨功夫,才有真功夫”,应该是有意义的追求。

第二,传播化错思想。

就像《笨小孩》中唱的那样—“笨小孩依然是坚强得像石头一块,最无奈他自己,总是会慢人家一拍。朋友们不用去灌溉,花自然会开。”像石头一样的笨小孩,总是会慢人家一拍,我们肯直面这样的现实,才能感化他。不用催他,等着就好。如若不肯等,做出“秀才逼花红”的傻事,笨小孩只会更笨。数学,不是老师讲明白的,而是学生自己想清楚的。所以,课中,我创造性地让有想法的学生不举手,只在胸前竖起大拇指。

我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全校复习动员时曾说:“成绩可以不优秀,但不可以不努力。成绩好,没努力,那是父母遗传给你的,我们没法欣赏;成绩不好,还努力,这样的人值得敬佩,将来定会有出息!”所以,课中,我引导学生制订新标准:表现最棒,那是和自己比,看进步大小,看努力程度。“胜己”胜于“胜人”。所以,我常常说:“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错着,错着,错着,就对了。”

化错,不是纠错,不是“揪”着差错中的错不放,而是把差错“倒”过来,发现和欣赏差错中的正确。第一次“投石”就发现12和42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错中的对,这就是解题的关键。再投,再错,但都是验证、确认正确的关系。

这样的化错学习经历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强了。

第三,增强学习自信。

这节课,是讲怎样解决这道难题,还是讲怎样找到解决难题方法的方法?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吗?

几经推敲,我确定这节课教学目标是—

1. 经历遇到难题、茫然无措、“投石问路”、柳暗花明的过程。

2. 初步学会“投石问路”的方法。

3. 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发现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少学生重拾丧失已久的学习数学的信心,更准确地说,是重建了他们以往没有的信心。有信心的学生,自有一种光彩。在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我代表学校发言的题目是《学校的美景写在学生眼睛里》。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应给受教育者以知识,但应该是借着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我们不能再做“买椟还珠”的傻事,知识只是个盒子,盒子里装的是方法和兴趣。教育应该想办法造就一个人,而不是摧毁一个人,至少使他自得、快乐,而不是使他迷失、悲伤。我们的教育,让成绩好的学生得到鼓舞,使他们自信饱满,却使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感到羞辱,让他们的自信荡然无存。实际上,那些被轻视的成绩差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需要教导和关心。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说:“没有一个孩子是可以被放弃的,在教育的历程中,没有一个受教育的人是该被放弃的。”我十分赞同。唯教师有教的耐心,学生才会有学的信心。我始终相信教育的伟力!

借这节课,我特别想探讨一个有价值的话题—“课堂教学中的画龙点睛,谁来点?” 我的答案是:学生第一,教师第二。这个学生,不是优生,而是学生自己。学生自己捅破那层窗户纸,自己发现解题的关键,那种兴奋体验,那股福流,千金难买。

“功成事遂,学生皆谓我自然。”这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大家向往的课堂。所以,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郭庆松老师、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冯卫东副院长、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孙雪梅教授、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潘红娟老师、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李统兴博士、湖北省教科院刘莉主任、四川省阆中市教科局陈恩礼科长等专家学者纷纷撰写长篇评论,有的长达1万多字,表达对这节课的赞赏。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评论文章《他的数学课让我热泪盈眶》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

“无中生有”,就是创造。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创造学生从未有过的神奇的经验。因为,属于学生自己的“一盎司的经验胜过一吨的理论”。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