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源流、废止与启示
作者: 段伯渊2021年,处在剧烈变化的“社会5.0时代”中以及新冠疫情笼罩下的日本,在中央教育审议会上提出“激发所有孩子潜能,实现个体最优的学习、协作的学习”,建构“令和时代的日本式学校教育”的目标[1]。为实现此目标,中央教育审议会系统探讨了教师在培养、任用以及进修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议题便是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废止。本文将探寻日本关于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废止的具体原因及废止后的教师质量保障机制,以期为我国教师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提供一定借鉴。
一、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源流
为了定期更新教师的知识技能,保证教师的资质与能力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社会大众对教师质量的高期待,日本于2009年正式施行教师资格更新制度,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十年有效期,教师需在逾期前(两年内)修满30小时以上的教师资格更新课程,并通过资格更新课程考试,以此保持资格证书的有效性[2]。
1. 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缘起
21世纪以来,日本中小学内逃学、辍学、校园暴力等问题快速增长,民众对教师产生了信任危机,呼吁教师制度改革的声音日益高涨[3]。教育主管部门迫切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机制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挽回民众对教师的信任。200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将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构建提上日程。历经近7年的研究与讨论,文部科学省于2007年颁布《教育职员资格修正法案》,规定2009年4月1日开始施行教师资格更新制度[4]。自此,教师资格更新制度成为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
2. 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沿革
为确保资格更新制度的实效性,日本政府曾多次对制度进行探讨修改。2013年,文部科学省召开教师资格更新制度改善研讨会,会上对资格更新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调整资格更新课程必修与选修时间;统一考试形式,保障资格更新考试的公平性;调整在职教师进修制度与资格更新制度的关系;统一管理教师资格证书信息及加强更新制度宣传等。2016年11月,日本修订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提出对资格更新课程与从业十年研修制度的课程进行整理,以及促进制度间的课程相互认定。2017年,文部科学省对11个县市的教师数量不足情况展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为资格证书过期且尚未更新的教师颁发临时资格证书的举措。由于资格更新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后仍难以顺应时代需求,2021年,文部科学省最终作出废止更新制度的决定。
二、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实践困境
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施行共计十余年,其间围绕制度的设计、实施、效用等各方面的讨论从未停止。根据教师、媒体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多方讨论,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废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教师个体负担沉重
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自确立以来便遭到众多教师的抗拒乃至抵制。仅30小时的课程引起教师抵制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教师的时间成本较高。日本中小学教师本就处于高强度劳动状态下,日平均劳动时间在9~10小时的比例为31.1%,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达到57.9%,而资格更新制度带来的额外事务无疑成为“压在骆驼身上的又一根稻草” [5]。相关调查显示,参与资格更新课程的教师认为课程时间造成负担的比例高达84.7%,认为交通和住宿所耗时间造成负担的比例占到57.8% [6]。第二,资格更新的课程费用需教师自行承担,而未通过资格更新课程考试的教师还需重新缴费学习。例如,东京未来大学30小时课程的费用为32000日元[7],东京学艺大学、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等学校的课程费用均为3万日元。据调查,参与资格更新课程的教师认为课程费用造成负担的比例高达87%,认为负担严重的比例高达62.6%[6]。更新资格证书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可避免地给教师造成了诸多困扰。
2. 制度设计存在天然缺陷
一方面,十年更新一次教师资格证书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难以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匹配。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教师需要更加及时地调整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技能、强化知识储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资格更新制度十年一度的更新频率决定了其效能有限。另一方面,资格更新制度与2003年开始施行的从业十年研修制度间的关系模糊不清。两者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教师每十年参与研修课程的形式保障教师质量。而且,两者还存在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并且在历经文部科学省多次调整后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诸多教师认为,在从业十年研修制度的基础上设置资格更新制度实属多此一举[8]。
3. 制度实施与现实基础脱节
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在实施上与现实基础脱节,集中表现在教师需修满30课时更新课程的硬性规定与教师实际参与课程难度大之间的冲突。首先,资格更新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地点有限。资格更新制度并未设置专门的课程开设单位,而是依托大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开设课程。其中,大学作为课程的主要开设单位需保证自身教学活动不受干扰,这就导致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地点受限。而且日本大学地区分布不均,也加大了教师参与课程学习的难度,如鹿儿岛等地区的教师参与更新课程学习往往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6]。因此,许多教师在选课时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往往要低于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其次,资格更新的课程资源供给难以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在2021年更新课程不符合预期的调查中(见表1),“课程内容不符合预期”所占比例最高,“受课程容量限制未能选上心仪课程”和“受授课地点限制可选课程有限”次之。可见,资格更新制度在课程开设、资源供给方式与教师参课等具体环节落实上与日本的现实基础脱节,导致教师难以立足自身需求选择课程,课程实际效用大打折扣。
首先,在岗位缺口方面,据统计,北海道、茨城县等11个县市地区在雇佣大量的临时教师后,小学、中学仍分别有311个、254个教师岗位缺口,教师数量难以保障[9]。其次,在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方面,日本公立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整体偏老龄化,未来几年或将有较高比例的教师退休,若没有充足的新任教师补充,教师的岗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最后,在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方面,据统计,2020年报考公立小学教师任用选拔考试的人数为44710人,比2019年减少2951人,竞争倍数下降为2.7(报考数量/录用数量);2020年报考公立中学教师选拔考试的人数为45763人,比2019年减少3427人,竞争倍数下降为6.1[10],近年来教师的供给规模呈缩减趋势。根据规定,教师在资格证书失效后无法从事教师相关职业,且未及时更新教师资格证书将参照《地方公务员法》规定按失职处理,可能失去教育公务员的身份[11]。因此,许多教师由于资格证书失效而不得不离开正常教学岗位,甚至失去公务员身份。另外,教师资格更新也可能导致部分教师提前退休。据调查,超过1/3的教师认为在55岁时更新教师资格将成为负担,并将以此为契机提前退休[6]。可见,资格更新制度已成为维持教师队伍数量稳定的现实障碍,废除资格更新制度成为促进日本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考量。
三、日本教师质量保障的制度规划及对我国的启示
1.日本“新教师学习形态”的制度规划
根据对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实践与改良的反思,日本提出了“新教师学习形态”的概念。所谓“新教师学习形态”,是指承担“令和时期日本学校教育”任务的教师在质量保障方面的构想,内涵可概括为教师学习可持续、个性化,学习内容供给高质量,学习成果可视化及组织共有[12] 。首先,“新教师学习形态”注重教师学习的持续性,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以适应时代变化的现实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其次,“新教师学习形态”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学习资源供给服务平台,强化高质量学习资源的供给,使教师学习突破时间、地点、制度等方面限制。最后,“新教师学习形态”指出教育管理机构及各学校要通过设立教师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学习成果可视化等举措加强对教师学习的动态把握,使教育管理机构及各学校能充分发掘优秀教师、优化教师人员结构配置。
为推进“新教师学习形态”落地,日本计划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设立教师支持机构负责构建全新的教师学习及质量保障机制。“新教师学习形态”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教师研修履历管理系统及“三位一体”的管理系统推进教师学习、资质与能力保障[12]。其中,研修履历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师研修记录实行履历化管理,将教师的学习记录,如学习内容、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信息整合,使教师能够自主回顾学习经历,教育管理机构能够监督管理教师学习。“三位一体”管理系统则包括“高质量学习内容的保障机制”“一站式学习内容信息收集、整理和供给机制”“学习信息可视化管理机制”。“高质量学习内容的保障机制”的功能在于依据教师的学习目标,审查各类学习资源的内容安排、实施方法及评价标准等设置情况,确保教师能参照自身需求选择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一站式学习信息收集、整理和供给机制”则负责学习内容的信息采集,将通过审查的学习内容分类梳理,附上类型标签后导入学习平台,形成各类学习内容信息的一站式供给。 “学习信息可视化管理机制”将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信息化处理,使教师各项记录及成果可视化。总之,日本试图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及质量保障机制,使教育管理机构能够在教师学习管理上打破现有教师学习制度之间的壁垒,全面把握教师的学习内容、进展等情况,并为教师学习与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方案指导、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及经济有效的学习形式。
2. 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废止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保障教师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是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表现。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发展历程可为我国的教师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一定启示。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在施行上着眼于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却忽视了教师的现实处境,始终未处理好教师质量保障和教师负担的关系、资格证书更新制度与教师研修制度的关系以及保障教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疲于应对资格更新的种种要求,始终无法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时,既应从教育各个环节、各个维度出发全方位考量,也应重点着眼于教师的现实处境与需求。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要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关键在于建构科学的教师学习与发展机制。以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废止为鉴,我们在构建教师质量保障机制时,应当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关注教师的现实负担情况。当前,我国教师的负担也较沉重,同样处于高负荷、长时间的劳动状态下。因此,教师培训制度设计应从教师的现实处境出发,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与任务量,灵活利用寒暑假等空闲时间段,尽可能地减少教师的额外负担。其次,采取可持续、个性化的落实方式,建构科学的教师培训机制。在教师培训课程的供给机制上,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师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强化高质量学习资源供给,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升学习的便利性,突破培训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对教师学习的限制,满足教师“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实需求。最后,持续改善教师的社会处境。日本的前车之鉴已经证实,教师的社会处境将深刻影响教师质量的提升,如教师的岗位缺口、职业吸引力及年龄结构等都与教师的社会处境紧密相关。为持续保障教师质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弘扬尊师重教风气等,着力改善我国教师的社会处境。总之,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既要改善教师的学习环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也要关注教师作为“人”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文部科学省.「令和の日本型学校教育」を担う新たな教師の学ひの姿の実現に向けて審議まとめ(案)[EB/OL].(2021-09-21)[2021-10-22].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10921-mxt_kyoikujinzai02-000018077_02.pdf.
[2] 文部科学省.教員免許更新制の概要[EB/OL].(2020-12-24)[2021-10-22].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01224-mxt_kyoikujinzai02-100002386_1_1.pdf.
[3] 教育改革国民会議.教育を取り巻く現状に関する資料[EB/OL].(2000-04-14)[2021-10-22].https://www.kantei.go.jp/jp/kyouiku/dai2/2siryou.html.
[4] 沈鸿敏,卢慕稚,刘求实.日本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8(9):19-24.
[5] 文部科学省.令和2年度免許更新高度化ための調査研究事業報告書[EB/OL].(2021-04-30)[2021-10-22].https://www.mext.go.jp/kaigisiryo/content/20210430-mxt_kyoikujinzai02-000014649_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