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义指向与推进方略
作者: 许乐乐 彭泽平摘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高等教育要素优化升级与生态重构需要数字技术嵌入与驱动,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亦呼唤双方共融共生,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须以构建高品质共享性的教育资源、重塑高效能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能精准化的教育治理为要义指向。鉴于此,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夯实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数字底座、全面提升高校师生的数字综合素养、创新数字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构高等教育数字化新生态。
关键词: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知识生产;高质量发展
收稿日期:2024-02-17
作者简介:许乐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彭泽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研究员。(重庆/400715)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23YA2020004),宜宾市双城协议保障科研经费科技项目“普通高校异地校区办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NDX2022020019)的成果之一。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蕴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教育发展观,它强调高等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存续性。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推进力量。在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不仅为教育发展带来重大契机,而且极大催发了课程教学、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教育数字转型”[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高度重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确定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看,二者之间在内在需求上高度契合,数字技术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构建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势必需要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基于此,从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出发,阐明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指向,探索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进而将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大有裨益。
一、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高等教育在资源供给、内生动力、发展范式等方面实现时间维度上的存续发展。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关联性,数字技术在促进高等教育内容升级、结构优化、范式转换方面释放强大动能,而高等教育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倒逼数字技术深度嵌入。
(一)动能释放:数字技术驱使高等教育要素优化升级
高等教育是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的有机系统,数据驱动的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系统,绝不仅仅影响单个要素的发展趋势,而会引发核心要素的联动反应。数字技术不仅全面形塑高等教育系统,而且促进关键要素升级,最终优化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夯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首先,数字技术可促进高等教育环境要素升级。教育环境要素是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升级改造数字化环境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教学环境来看,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不仅能改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还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内在变革。数字技术通过升级高校校园网络,打造高校内部互动联通的数字化环境。微格教室、录播教室、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教学场景使授课模式从传统被动接受式向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方向发展。从学术环境来看,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营造高校学术研究氛围,达成有组织的高效科研目标。“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3],而高校的学术研究氛围是影响科学发展程度的关键所在。数字技术可搭载多维度、全方位、大视域的数字化科研平台,精准提供跨区域、跨类型、跨专业的科研数据和高质量的数字化科研资源,教师可依据自身水平和研究需要选取相契合的科研资源,建设结构合理、专业适配的科研共同体。从管理环境来看,数字技术可搭载一体化数字管理系统平台,将高校系统内部的数据融为一体,缩短数据传输距离,整体提高工作效能。
其次,数字技术可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升级。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公平与优质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升级。从要素投入视角来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更便于高效循环利用,促进高等教育绿色发展。同时,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数字化资源具有循环利用的典型特质,可节约投入成本,进而拓展其他类型资源开发与获取渠道,构建丰富优质的资源体系。从要素分配角度来看,大数据、算法等数字技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发展程度,精准测算区域间高校的资源需求实况,进而合理配置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适配性。从要素创新层面来看,迭代更新的数字技术通过拓宽教育资源来源、集合教育资源优势与释放教育资源潜力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内容和形式。质言之,数字技术介入高等教育资源开发环节,有助于建设具有时代内涵与形式多元的教育资源,奠定高等教育资源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教管理·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义指向与推进方略
最后,数字技术能弥合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鸿沟。结构合理优化的高校师资队伍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从能力结构来看,数字技术通过向教师提供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优化教师个体的能力结构。同时,数字技术可提供实时更新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弥合高校师资能力结构不合理的人力鸿沟。从专业结构来看,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采用严格的单学科人才培养范式,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与精深化。然而,在分科情境下成长的高校教师也因此缺乏跨学科意识。数字技术通过创设多模态、跨领域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强化高校教师的跨学科意识,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内需驱动:高等教育生态重构需要数字技术嵌入
数字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和测算等进行技术架构,在实施动态评价、提高知识生产效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推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生态重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等外部因素也引发高等教育在知识生产模式、教育评价模式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深刻变革。因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高等教育生态重构的内在诉求驱动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
首先,高等教育知识生产模式的创新亟待数字技术加持。高等教育是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生产高深知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推动知识生产模式逐渐从注重生产单学科知识的知识生产模式I向强调生产超学科知识的知识生产模式III转化。换言之,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模式已发生深刻变革。以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推动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关键因素。因而,高等教育知识生产模式的创新亟需数字技术的加持。具体而言,从知识生产形式来看,高等教育知识生产不再严格受限于学科范畴,而逐渐从“基于学科、由兴趣驱动的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向基于社会特定情境、由问题驱动的现代知识生产方式转变”[4]。同时,数字技术依据数据算法和技术优势,能充分整合异质性知识资源,构建关于交叉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网络,形塑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超学科知识,进而强化高等教育的区域知识网络关键节点效应。因此,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形式的变革要求数字技术的全程介入。从知识生产内容来看,高等教育强调打破学科分化藩篱,也重视本土性知识的贯通,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生产体系。数字技术在测算分析中外知识体系的差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高等教育要实现知识生产内容创新,就必须发挥数字技术的内在优势。从知识生产效益来看,为应对社会变迁,高等教育势必要加快知识生产速度、提高知识生产效率,由此,高等教育才能通过不断创造知识溢出红利得以持续发展。而人机互动、知识互联、数据共享的数字技术能实现超学科知识跨组织边界流动和价值共创共享。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生产效益,势必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
其次,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改革亟需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评价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是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据。基于此,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评价和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具体要求,还特别强调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创新评价模式。[5]可见,数字技术在促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高校教育评价改革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具体而言,从评价方式来看,高等教育评价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的趋势要求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高校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属于内容积累的认知型低阶评价,实则是量化指标的简单堆砌。[6]而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语境下,高校要积极构建兼顾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精细型高阶评价体系,势必需要依托数字技术收集高校师生参与教学、科研、实习等多环节、全过程的活动数据,以便形成综合性评价素材。从评价过程来看,高等教育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换亟需数字技术的渗透。数字技术能实时记录大学生个体的专业学习、见习与实习等过程性数据,动态监测大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刻画学生个性化数字学习画像,这与高等教育过程性评价模式的要求高度契合。
最后,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亟需数字技术辅助。“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和多种类型知识整合、重构、再创新为特征的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过程,是高等教育强校和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7]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囊括数字技术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而高等教育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也需要数字技术支撑。具体而言,一方面,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方式的实现必须将数字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工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和“研”方面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是由于场域受限、操作复杂等原因,在“产”方面的进展缓慢,因而也整体阻滞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进程。为此,数字技术可通过数据算法和数据共享精准分析区域间高等教育的相关产业需求度,优化区域间高等教育与相关产业机构的布局结构,构建高校与产业融合的基础体系。同时,鉴于高校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内产业机构完全契合,部分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AR、V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技术可通过模拟产业真实情境来缓解这一矛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对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视亟需数字技术扶持。高等教育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要促进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与效益提高,还要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中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关键。数字技术具有提高高校科研生产和成果转化效能的重要作用,高校产教研深度融合需要数字技术深度赋能。
(三)共融共生: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驱动双方逻辑互洽
数字技术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也亟需数字技术辅助,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成为沟通双方的逻辑中介。因此,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能通过高水平协同育人联结互动,最终形成逻辑互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