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的出版,是教育界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情。为了更好地学习该著作,本刊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盛兵谈到,《论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教育
笔谈 | 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的出版,是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论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笔谈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
笔谈 | 全面把握教育的社会职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教育的基本功能做了
笔谈 |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产生与形成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论教育》中的第三篇,系2013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该文稿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
笔谈 | 新时代如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论教育》一书,首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这是全书四十七篇文稿中篇幅最长、全面系统阐述教育的重要文章。全文着重就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五个重大问题,即坚持优先发展教
笔谈 |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建成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论教育》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实现这些战略部署,特别是体系
专栏 |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特邀主持人  罗海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达之讲座教授)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专栏 |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1)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来的,后来教育部党组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又进一步指出,“需要在教学和评价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质培养”。笔者在提
专栏 |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谋划了围绕
专栏 |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
专栏 | 除了技术,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还应教会学生什么?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一段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
高教管理 | 网络关联强度视域下高等教育政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政策过程对政策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学界较少从分类视角关注高等教育政策过程的差异化特征和效果,本文基于政策过程理论和网络嵌入理论构建了“强关联和弱关联政策过程模型”,以“双高”建设政策为研究
高教管理 | 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义指向与推进方略 摘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高等教育要素优化升级与生态重
高教管理 |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政策嬗变与展望 摘要:顺应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趋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政策。通过梳理发现,自2012年以来我国出台了46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政策,借助政策“主题-工具-评价”三维分析框架,运用
高教管理 | 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摘要:我国各省市高校分类发展正处于政策颁布和分类建设的关键阶段,2020年北京市对21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进行分类。以北京市为案例,实证研究分类政策的科学性及实施效果,对全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具有一定的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优秀研究生导师成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在当前加快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程中,探索优秀导师成长阶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聚焦我国5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351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在履历信息梳理的基础上,采用生存分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规模扩招后的质量保障诉求与路径创新 摘要:从学生视角切入研究生培养过程,发掘扩招背景下的研究生质量诉求,对于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15所高校的22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后,提炼出8个概念类属
国际教育 | “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高校国际教师是在地国际化的重要群体,分析其流动经历与学术职业发展之间的张力是提升高校在地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通过对18位在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作的国际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
教育史研究 | 民国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内在逻辑及历史评价 摘要:教授治校制度旨在给予教授以制度化的身份参与大学校政的权力,保障教授群体以组织化的形式参与关涉大学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国大学教授治校制度萌芽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30年代前后呈现式微态势。
高校思政 | 主体交互: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实践审思及其优化 摘要:主体性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引入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实践发现,对分课堂有助于学生主体达成知识内化,但对学生
大学生发展 | 什么影响了中国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 摘要:全球胜任力高低是评判国际化人才优劣的重要指标。中国对于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也愈发高涨。本研究以动机理论、态度习得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大学生发展 | 圈层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获得感的追寻、困境及引导 摘要:在圈层化背景下,处于“成人初显期”的高校大学生,其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之间并不同步,在追寻获得感的过程中有着独特体验。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研究发现,传统评价体系仍然被认为是获得感的主要来源,但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