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课说“理”内涵与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 晨曦 葛玉荣 林谷俞摘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新论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思政课的本质”问题。高校思政课说“理”,应然包括:治国理政的政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以及用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事理。通过融合高校思政课说“理”方法、发挥高校思政课说“理”艺术、增强高校思政课说“理”效能、评估高校思政课说“理”效度,实现思政课社会政治属性与教育教学属性的价值统一。
关键词:思政课;说“理”;机制创新;路径勘察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又一重要论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思政课的本质”问题。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新时代思政课要在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只有将真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做到有力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才能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实现高校思政课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
一、历史应然与时代必然:高校思政课说“理”的价值耦合
说理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课具有说“理”功能是历史应然与时代必然的统一,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至今文化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价值统一。说“理”不仅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文化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总结,更是新时代宣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内在规定的价值耦合。
(一)说“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文化遵循
说“理”即以“理”育人,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阐明道理、分析理论和受教育者知晓道理、内化践行的统一。说理教育可理解为灌输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教育依据,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方法。这一教育方法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的俄国,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民党内存在的盲目崇拜自发论的错误倾向,在《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提出“灌输”一词。他写道:“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能通过灌输(即教育、学习、宣传)的方式才能形成,绝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逐渐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凸显,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理应坚持说理功能,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加以阐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坚持说“理”育人,既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文化遵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现实意义所在,合乎历史规律性和文化发展逻辑。
(二)说“理”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说理教育,以“理”育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传统优势和宝贵经验,是我党克敌制胜、团结人民、自我革新的法宝。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研究工会的专门性组织,并将“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3]作为宣传动员的核心任务加以开展。这一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说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工人运动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实践中。在此期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以“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4]对我党早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以概括。这里所谓“说服的方法”也就是说理教育,以理服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发展,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可能,以灌输的方式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说理阐释和明理辨析,使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成时代所需,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说理实践效果显著。新时代十年来,我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鼓励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在青少年成长的“拔苗孕穗期”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和宣讲者,生动说理、妙喻明理,更好实现以“理”育人。
(三)说“理”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内在规定
说理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目的。思政课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增强说理能力,只有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活,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让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到实处。高校思政课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又要讲透治国理政的政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事理,通过以“例”说理、以“情”说理、以“案”说理等,帮助学生明世情、通国情、知党情,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真正达到以“理”育人目的。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强调实践性;既要侧重学理性,又要兼顾通俗性;既要体现社会性,又要彰显历史性;既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主体间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力求将高深晦涩的理论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讲到学生心坎里,做到理论教学既有“理”又有力,在痛点、难点问题上澄清认知,探索新知。学生通过说理认知,理论学习有收获,实践探索有共鸣,彰显思政课的说“理”本质,并在实际工作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自觉回想,实现说“理”育人闭环。
二、意涵澄明与范式界定:高校思政课说“理”的内涵外延
高校思政课说“理”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既包括治国理政的政理,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还包括用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事理。清晰界定说“理”内涵,是讲好道理的前提,也是深化认知、穷理达道、融会贯通的过程。
(一)治国理政的政理是高校思政课说“理”的价值归宿
高校思政课内在遵循政治性和德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其所凸显的政治属性是底线,也是红线。讲好党的大政方针、讲好“四项基本原则”,讲好爱党爱国真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也是彰显社会主义办学特色,坚持党的领导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治国理政的政理既包括事关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包括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特色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治党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军事等纵深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充分展现了“世界之问”困局下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担当,揭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擘画出当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把治国理政的政理讲好、讲透、讲活,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人格品德端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社会主义办学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价值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是高校思政课说“理”的内在意蕴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系统性认知,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板块构成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确立正确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到揭露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再到构建人类未来发展远景,最终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理论逻辑闭环。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是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统一,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也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层面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等诸多现实难题,集总结历史、分析现实和预测未来为一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讲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用真理武装学生头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既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意蕴,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
(三)用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事理是高校思政课说“理”的应有之义
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弘扬中国力量,传递中国声音,凸显中华文化价值底蕴,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新时代中国新形象是高校思政课说“理”的应有之义,是理论自信、实践自觉的价值统一和情感观照。中华文明5000年璀璨历史,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具有历史的纵深性和现实的具像性,既能展现历史智慧,又能回应现实需求。高校思政课要深挖历史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注重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理论阐释,以“四史”为时间轴,加强“叙事说理”性解说,在“叙事”中答时代所问、解时代所困,讲清其历史关联、内在逻辑等,鼓励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勇担时代重任;另一方面,要树立大历史观研究视野,以史为鉴。总结梳理中华民族历史文脉、道德传统、精神基因,阐析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历史演化过程,并以“5000年文明历史、180年近现代历史、100年中国共产党党史、70多年新中国历史、4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史”为逻辑线,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说理教育目标。
三、路径勘察与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说“理”的实践维度
高校思政课说到底是讲道理的课程,如何将道理讲清、讲深、讲透、讲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性问题。涉及到说“理”方法的融合、说“理”艺术的发挥、说“理”效能的增强以及说“理”效度的科学化评估,需要构建起多维协同、创新发展、一体推进的高校思政课说理新机制。
(一)融合高校思政课说“理”方法
1.从“灌输教育”到“心理疏导”。灌输教育即理论教育法,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是高校思政课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灌输教育具有明显的方法论优势,凸显了高校思政课说“理”的政治性和教育实效性的高度契合,旗帜鲜明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内核。随着社会多元化和知识获得渠道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灌输教育的固有局限性越发限制高校思政课说理效果。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形式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并存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人的主体性得到明显发展,个体成长中所展现的创造性和个性需求更加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关注人的内心成长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从片面强调“灌输教育”到融入“心理疏导”,实现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思政课教师掌握必要的咨询理论,通过语言、文字、绘画、沙盘等交流媒介,灵活运用心理疏导技巧,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启发和引导,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2.从“理论说教”到“实践养成”。所谓从“理论说教”到“实践养成”,也就是避免照本宣科和“填鸭式”教学,突破单纯依靠理论教育达到知理懂理识理的目的的局限性,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觉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锻造个人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事实上,实践锻炼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为直接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实操实训能力,掌握劳动技能的必由之路,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的时代意蕴和价值旨归。当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快速发展,成为实践锻炼法的现代化范式。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破除理论说教的单一化壁垒,将说“理”与践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盈并检验理论,是融合高校思政课说“理”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