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管理 | 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进路 摘要:以自主选课为核心的学分制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满足智能社会多样化需要,激励教师主动的“教”与学生主动的“学”等方面发
高教管理 | 人工智能嵌入大学治理的理论图景、价值蕴含与实现路径 摘要: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和基本要素。研究通过“理念指导—范式转型—主体协同—过程融合”的理论图景,构架了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大学治理的分析框架与实现路径。数字化大学治理在理
高教管理 | 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风险及应对策略 摘要:ChatGPT介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教育将面临新的冲击,因材施教的学习或将成为主流,批判思维或将是学习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教学变革必将成为常态,搜索学习或将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ChatG
学科与专业 | 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探究 摘要: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是在高校学科发展过程中,“优势学科”的发展对其他学科所产生的联动作用,主要通过学科生态演化机制、知识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学科治理耦合机制来实现。通过对近几年各高校发展情况
课程与教学 | 三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转型升级”的必要意义与着力方向 摘要:国家级、省级、校级构成的三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历经十余年发展成型,起到了重视本科教学、提升质量、存史资政等重要作用。但同时存在自说自话、无法真实反映教学质量、未形成反馈闭环等突出问题,局制了
学位与研究生 |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负向指征及其修正 摘要:作为博士生教育最直接的利益主体,博士生具备天然的“自评资质”。基于2019年《Nature》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为切入点,借鉴“I-E-O模型”,通过学生参与视角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与破解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产教融合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以多元主体合作协同为特征,包含不同主体间的行为互动。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从微观情境剖析专
比较教育 | 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跨学科人才? 摘要:跨学科或学科交叉是取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措施。哈佛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该校以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从本科通识教育阶段开
比较教育 | 管控与自主:美国社区学院决策机制变迁的“钟摆现象” 摘要:决策机制是对权力的配置和行使,在当前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改革意义。基于规划者、制定者与实施者的职能安排,美国社区学院在一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决策机制变迁轨迹,相继经
比较教育 | 丹麦研究生科教融合培养路径、机制及其启示 摘要:丹麦在创新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丹麦大学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丹麦大学在创新产出、创新转化、顶尖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丹麦
职业教育 | 高职院校院系治理现代化何以实现 摘要:院系治理现代化决定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进程。基于堕距理论系统审视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中院系在行动者选择策略、制度结构设置以及文化环境营造方面出现的多重滞后表现,认为利益相关者传统管理思想与共治理念之
人文与德育 | 人学视域下高校德育的现实藩篱与理路建构 摘要:在高校场域中,“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及其所树立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人学与高校德育的缘结所在,亦是高校德育的应然向度。然而,高校德育在实然向度中境遇诸多的现代性问题,人学也由此尽显困顿。对高
高校思政 | 高校思政课说“理”内涵与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新论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思政课的本质”问题。高校思政课说“理”,应然包括:治国理政的政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以及用中国故
大学美育 | 中华美学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转化与生成路径研究 摘要: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西方美育思想的引进至新时代美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景观、思想和话语资源,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核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在当下
大学生发展 | 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性骚扰的成因及防治策略 摘要:当前高校性骚扰现象出现了显著的“虚拟化”特征,这表明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失范行为获取了虚拟性特质。“虚拟性骚扰”已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主流违规失范行为之一。通过对近期集中爆发的高校“虚拟性骚
大学生发展 | 技术应用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 摘要:为了探究技术应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作用效果,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42项技术应用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发现:技术应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具有中等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