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性骚扰的成因及防治策略
作者: 苗高萌 李乐
摘要:当前高校性骚扰现象出现了显著的“虚拟化”特征,这表明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失范行为获取了虚拟性特质。“虚拟性骚扰”已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主流违规失范行为之一。通过对近期集中爆发的高校“虚拟性骚扰”案件进行分析,归纳出该行为借助互联网的隐匿性、分享性、即时性等特质所呈现出的系列新变化,包括骚扰的方式由完全隐蔽转化为局部公开、内容由言语接触转化为影像获取、主体由单一主导到集体参与、目标由欲望满足到获取利益等四个方面。研究立足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与行为基本模式,实现了“虚拟性骚扰”的内涵界定、逻辑厘清与防治策略构建,有助于推动高校开展校园性骚扰防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
关键词:虚拟性骚扰;性骚扰;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失范行为
2022年3月17-20日,网络社交媒体平台集中爆发三起高校性骚扰舆情事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甚至逐渐上升至以“女权主义”为核心的群体性社会话题讨论。通过审视与分析其发展经过,不难发现性骚扰作为人类社会长期普遍存在的行为失范现象,在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已呈现出显著变化,传统的性骚扰概念已经无法准确界定这种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与手段实施的性骚扰。本研究由此提出虚拟性骚扰的学术概念,以上述事件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立足大学生群体由于生理特点处于性冲动的高发期,以及作为网络深度用户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已受到网络虚拟性全方位影响的基本现实,选定高校性骚扰这一研究视阈,聚焦内涵解读、成因分析与策略构建的逻辑链路达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当前高校性骚扰现象防治研究的学理性探索。
一、虚拟性骚扰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一)虚拟性骚扰的基本内涵
特定概念内涵的清晰界定缘于对这一概念所描述现象内在逻辑或理论基础的精确阐释与高度提炼。虚拟性骚扰作为性骚扰现象的进一步细分与发展,其内涵指向既与性骚扰的普遍意义保持基本一致,但同时却又呈现出自身特点。因此辨析性骚扰概念与当前虚拟性骚扰的联系与差异是对虚拟性骚扰科学界定的前提,而对虚拟性骚扰的自身特点的分析与阐释是进行内涵界定的关键。
从现象描述的根源剖析角度看,最早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学术概念界定的内容是不平等的一方强加给另一方的令人不愉悦的性要求,包括性暗示和戏谑等(Mackinnon,1970),其创设背景基于当时美国男女权利地位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女性经济弱势地位,性骚扰作为女性受到支配与控制的特定社会现实反映,这一概念视角后期成为职场性骚扰的基本解释框架。由此可见,这一概念更多聚焦于性骚扰产生的不平等社会根源。高校性骚扰现象因其显著场域特质形成了学术性骚扰概念,也有学者将其称作师源型性骚扰(李佳源,2017),或校园性骚扰(任海涛,2018),即基于师生权力与地位的不平等展开的性骚扰行为。但显然这一定义无法解释上述案例中男女双方均为学生身份的平等社会地位与权力状态下何以产生骚扰行为。从现象描述的内容构成角度看,有学者将性骚扰定义为不受欢迎的以性为目的的行为,包括身体接触、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唐灿,2012),并将其细分为语言性骚扰、身体性骚扰、环境性骚扰(林建军,2007),其中环境性骚扰是指行为人通过在某一场所播放色情电影、展示淫秽图片物品等所创造的一个胁迫、敌意、羞辱或冒犯性的环境。而在上述案例所呈现出的实施骚扰行为的方式均不在该界定范围之内,且行为人双方没有现实接触与即时互动,受害人第一时间均未察觉自身受到骚扰与侵害,其共同点集中表现为实施性骚扰手段与呈现形式的虚拟性造成了受害人反应的滞后性。从现象描述的立法表达角度看,考察2020年10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与2022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相关文本表述,均未对性骚扰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强调了“违背意愿”与“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的要素表达。尽管“图像”的增加已经反映出网络信息化的现实特征,但是对于性骚扰概念的内涵推进与外延构建仍存在一定空间,无法完整覆盖如上述案例所呈现出在网络虚拟空间以P图、造谣和色情评价直接损害受害人名誉权,间接实施性骚扰的违法本质。
此外,目前学界已普遍将性骚扰现象的生成机制概括为自然生理、组织机构、社会文化、性别角色溢出等四类理论基础,不同理论视角下对性骚扰基本内涵的解读也各有侧重。如自然生理观点认为男性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性冲动,男女间对以性为核心的认知与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性骚扰正是基于这种自然性别差异的误解具象。组织机构论认为等级制度的组织环境中性资源被视作一种能够交易以达成目标的筹码,而性骚扰则是企图完成这种交易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文化论则指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男女间某些语言、行为是否存在性骚扰判定标准不同。性别角色溢出则是性别角色掩盖社会角色,如前几年频繁出现的高校学术性骚扰事件中,女学生在男教师的认知中更多被视作成年女性这一自然性别身份,而非自己所教授或指导在校学生的社会伦理身份。
通过上述关于性骚扰概念界定的两类基础性研究简要回顾,结合近期典型案例及网络空间中相关主题的社会现象,在符合目前学界已经达成广泛共识的判断指向前提下,文章将虚拟性骚扰界定为通过借助或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源为媒介对特定主体开展具有色情性质的猥亵、污蔑、侮辱等言行,但同时行为主客体双方并未发生直接现实接触,且使得受害人及其所处空间成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并作出维权反应的性骚扰行为。该内涵界定主要聚焦于虚拟性骚扰所呈现出方式的隐蔽性、现实的隔离性、应对的滞后性、影响的公共性等重要特征。
(二)虚拟性骚扰的主要特点
内涵的界定是深刻理解某一概念或现象的前提,尤其是面临与相近概念的辨析,两者或多个概念外延厘定的核心在于对内涵充分确证。而特点的阐释则是进行这种确证的具体路径,对虚拟性骚扰主要特点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系统和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这一现象,从而实现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地进行防治策略构建。需要强调的是,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网络空间开展性骚扰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平板等网络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虚拟性骚扰将越发成为性骚扰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上述三起案例发生在青年群体高度集中的大学校园,案例本身以及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十分具有代表性。立足当前网络空间基本样态与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本研究重点归纳总结出虚拟性骚扰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实施方式由现实接触转向影像获取。上述案例十分直观地体现出性骚扰行为的实施不再通过现实中不恰当的肢体接触或语言表达得以完成,此外社会中层出不穷的各类偷拍偷窥等侵犯女性隐私的犯罪行为表明,虚拟性骚扰均以图片、影像的获取展开。这反映出不同于传统性骚扰,虚拟性骚扰发生后通常受害人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才能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信息来源获得自身已遭受侵犯与骚扰的事实,甚至始终无法获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图片、影像的传播不仅严重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同时因其内容与性质会对受害人造成以持续性社会污名化的精神伤害为基础的各类困扰。
二是实施主体由个体主导转向群体参与。这里的集体参与指的是受害人图片与影像不再是由施害人个体留存,而是被发布在网络公共空间失去传播控制权。因为网络信息反馈的即时性与传播的广泛化,使得这场原本由单一个体主导的性骚扰行为,在极短时间内转变为多人围观参与的群体行为。一方面施害人在围观中获得更为复杂变态的心理满足,不断强化与巩固其再次实施虚拟性骚扰的犯罪动机,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受害人因群体规模的扩大面临更高的社会污名化成本与身心困扰。
三是实施行为由完全隐蔽转向特定公开。传统性骚扰普遍发生在隐蔽环境下,且具有瞬时性,即受害人在感知后能够作出即时反应打断与反抗这种骚扰与侵害行为。正如上文所提及虚拟性骚扰产生的影音资料将会通过网络空间在特定范围进行公开,将这种骚扰的持续性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特定范围既是施害人获取窥视窥私等变态性满足的场域,也是完成虚拟性骚扰的空间闭环,其根源在于网络的隐匿性满足了性骚扰这一违法失范行为隐蔽性的需要。
四是实施目标由欲望满足转向利益获取。这种转向目前看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次骚扰与伤害中即以物质利益获取为行为动机,如南华大学某男生通过盗用受害人照片视频打造放荡女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形象用以欺骗他人有偿添加微信从而获取金钱利益。二是在受害人图片、影像的网络传播阶段完成由现实性资源到虚拟性资产的转变,满足不法分子用以出售牟利的需要。这既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同时也扩大了对受害人骚扰与侵害的规模与深度。由此可见,一旦受害人此类图片、影像被上传到网络空间,就在传播中失去最初施害人的控制,成为制作与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用以牟利的“生产资料”。
二、当代大学生虚拟性骚扰现象的成因分析
性骚扰作为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及表现涉及性别心理、社会文化、道德传统、法治环境、个体经历等多重因素,因此学界相关研究大多符合弗里茨·海德多线索归因的分析模式,普遍进行了多维度的成因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如周小李(2020)现代大学治理多元化举措、刘旭东(2019)校园法治化路径探究、马春波(2023)从制度体系设计视角出发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立足信息化所呈现出的重大时代特质分析,并以此展开相关研究的成果目前仍然十分有限,特别是并未发展出虚拟性骚扰的概念予以准确界定。按照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当代大学生虚拟性骚扰现象实质为自然生理行为与社会文化行为的交互作用表现,依据“环境—认知—行为”经典分析路径,选取当代“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空间作为他们后天行为习得基础性场域的客观现实,本研究分别从网络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即网络环境、网络文化、网络社交三个方面出发,聚焦对虚拟性骚扰现象催生逻辑的分析。
(一)网络环境:软色情现象泛滥模糊个体边界感
尽管网络环境的构成要素与主题类型复杂多样,但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考察可见其表达形式集中体现在网络空间中各类视听语言共同构成的信息综合体,其实质是具有虚拟性的社会人文环境。现实充分表明作为负荷各类信息、表达各种观点、追求不同审美、满足多种需求的网络环境将会发挥其内在的社会化育人效能,直接全面地对用户价值观念、认知判断、言行举止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思想观念正处于逐步成熟定型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环境对其思想动态的长期性、基础性、全面性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如5G和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实现了由传统web的图文形式向图像视频的全方位转变。这为人们获取资讯、组织生产、丰富生活等方面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催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职业形式与经济业态,在活动网络空间中获取流量进行利益变现的商业逻辑已高度成熟。由此催生出的“流量至上”的网络现象反映出拜金主义在信息化时代的崭新外在,且已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标题党”“审丑”“刻奇”“造谣”等博取公众注意力的网络行为,其实质仍是对物质利益不择手段毫无底线追逐的具体表现,而以“擦边”为标识的网络软色情现象正是其中长期存在的毒瘤之一。相较于网络色情直接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管与制裁,网络软色情因缺乏清晰法理依据导致执法困境从而持续泛滥。所谓网络软色情就是不直接暴露隐私部位,而是进行大幅度的暴露与饱含性暗示的图文音像展示。一项截至2021年的调查显示,“00后”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几率较大,98%的受访者有浏览不良信息的经历,有将近65%的人认为自己在面对不良信息时欠缺理智分析能力。[1]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普遍持续受到网络色情信息的影响,间接表明网络环境中的色情信息,特别是软色情现象的高度泛滥。其中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即时互动性软色情现象,使得当代大学生对异性认知与评价产生严重错位。案例中重庆大学贺某某所在QQ群中的侮辱性评价,大量来自网络空间软色情集群地。这表明个别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软色情长期影响,现实与网络间个体边界感模糊错位,已经不自觉地将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们而言,虚拟性骚扰是在网络软色情诱导下常态化的思想动态及言行模式表达,这表明现实生活中虚拟性骚扰现象的根源在于网络空间内的集体行为失范,即虚拟开放的技术架构与转轨时期的道德裂谷催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