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 槐福乐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0

摘 要:学习投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研究基于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13976份样本,深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与差异以及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研究发现:在学习投入现状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处于一般水平,其中互动性学习投入得分高于自主性学习投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亟待提高;在学习投入差异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在性别、城乡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升学打算、学生干部、第一代大学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受个体因素与院校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学生干部、学业规划、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办学体制、院校支持力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有显著影响。基于此,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激发大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提升其自主性学习能力,加大对教师教学、实习实践和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的建议,以此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影响因素

一、问题提出

工学学科(以下简称为“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14个学科门类中最大的学科门类,我国90%以上的高等院校均开设了工科专业。[1]同时,工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工程人才均出自于各工科专业,有研究表明,工科毕业生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最大,在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也排第二位,这凸显了工科专业学生体量之庞大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工科人才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由此可知,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的颁布,国家开始关注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逐步向“扎扎实实”的实践落实和质量提升迈进。[3]培养社会大量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责任所在,其定位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人才,主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岗位技能和全面素质为特色[4],但就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来看,仍面临着难以满足产业战略发展需要、缺少情景化案例教学、跨学科教育式微、工程实践不足等现实困境,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学习与投入,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5]学习投入是高等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6],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对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现状开展调查研究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制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学习投入入手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对河北省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现状及其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建议,以此为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现实性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概念

学界对于学习投入的概念界定、内涵与划分维度尚未统一。在学习投入概念界定方面,阿斯汀(Astin)与库(Kuh)认为学习参与与学习投入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7]在我国,有学者将“Student engagement”译为学生学习参与度[8]、学生学业参与[9]、学生学习投入[10]、学生学习性投入[11]、学生投入[12],虽然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同意将学习投入与学习参与等同,但类似的研究并未将其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13]

在学习投入的内涵与划分维度方面,学者们从学习者层面与组织层面展开了充分讨论,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从学习者层面出发,学者们将学习投入分为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14]如郭建鹏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量表包括情感和行为两种学习投入[15],此种划分方式以自我调节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等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将学习投入的内涵认定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心理状态。[16]从组织层面出发,学者们基于任务学习理论、学习努力质量理论、大学生参与理论、社会与学术整合等理论与模型,将学习投入分为自主性学习投入与互动性学习投入,该种划分方式认为学习投入本质是学生学习行为与院校提供的资源、条件的相互作用,如蔡檬檬等人将学生个体与院校作为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17]

从个体与院校两方面揭示学习投入与学生、院校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更利于发现与解决高等教育“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用从组织层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的界定方式,并展开讨论与研究。

(二)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

在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差异方面,崔文琴认为男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学习投入整体水平及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18]徐丹等人在另一项研究中指出,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学习投入存在学科差异,应用学科专业大学生在学业挑战度、课程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水平方面均显著高于纯学科专业大学生[19],这与上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学习投入整体水平和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相悖。

与此同时,肖湘龙在另一项研究中指出,女大学生在课堂学习投入、作业完成投入与考试应对投入三个维度的均值均大于男大学生,而不同专业类别、生源差异的大学生在课堂学习投入、考试应对投入维度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0]李瑞琳等人从性别与城乡两个维度对大学生学习投入进行了比较,丰富了以上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女大学生与城市女大学生、农村男大学生与城市男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具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师生互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1]上述研究选择的变量及其关系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

郭建鹏等人基于自我系统的学习投入模型,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融合学习方式和自我调节学习内容,构建了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外部影响模型,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投入受内外部两个系统的影响。[22]内部系统如大学生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类型、家庭资本、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中类型、学科以及学生健康状况等)[23]、学生认知变量(积极学习观、消极学习观等)与感知变量(归属感、满意度等)[24],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等[25],这些内部系统影响因素多以大学生的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努力)因素为主;外部系统如教师教学投入[26]、教学服务质量[27]、师生关系[28]、院校声誉[29]、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院校支持度等[30],这些外部系统影响因素多以教育性因素和院校因素为主。[31]借鉴上述模型,本研究重点探讨个体因素和院校因素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开发的“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生综合素养、学生学习满意度、学生毕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本研究从2021年回收的数据中抽取了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样本,其中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4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6所,共获得工科大学生样本16394份,清洗后获得有效样本13976份,有效率为85.25%。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女大学生占比分别为76.75%、23.25%,家庭所在地城市与农村的占比分别为31.86%、68.1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占比分别为33.65%、66.35%,一代大学生与非一代大学生占比分别为81.92%、19.08%,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占比分别为52.61%、47.39%。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发展调查问卷”中学习投入量表包含14个题项,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学习投入量表的效度进行检验,KMO值为0.889,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P<0.005),降维为4类,各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6,能解释方差的75.75%。对其信度进行检验,各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均介于0.754~0.912之间,说明学习投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所得数据可用于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变量说明

本研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及其特征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主要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分析,线性回归主要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将因变量分为自主性学习投入和互动性学习投入,自变量包括学生个体因素和院校因素两个方面(表2)。

第一,学生个体因素包括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努力)因素。先赋性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或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包括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一代大学生等维度,均为类别变量。自致性因素也可称之为努力因素,是指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或者改变的因素,自致性(努力)因素由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组成,其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业规划为类别变量,学业基础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两个因子)为连续变量。

第二,院校因素包括院校办学体制和院校支持力度。院校办学体制即所属院校是由谁来办学,即办学主体的问题,根据样本实际将院校按照办学体制划分为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并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参照组。院校支持力度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所感知到的院校对教师教学、校园环境、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教师教学支持力度是指学生能够感知到的学校对教师教学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力度是指学生能够感知到的院校在专业学习指导、医疗保健、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创业与就业、校园文体活动、校风学风、奖助学金以及学习与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支持程度;实习实训支持力度是指学生能够感知到的院校对实习实训中的研究问题、前沿发展、设备条件与资源配置、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的支持与重视程度。

四、研究发现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其特征

如表3所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状况得分为3.43,转化为百分比是68.6%,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得分状况较为一般,学习投入总体水平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互动性学习投入得分为3.65,自主性学习投入得分为3.22,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的互动性学习投入得分高于自主性学习投入。

进一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得分情况,发现反思性学习、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因子得分分别为3.54、3.61和3.68,而主动性学习因子得分仅为2.89。反思性学习、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因子得分相对较高,但主动性学习因子得分较低,这显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自主性学习投入有待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的差异

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在一些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性别方面,工科男大学生与工科女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投入、互动性学习投入、学习投入总体状况平均值分别为3.23和3.17、3.63和3.68、3.44和3.43,工科男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投入和学习投入总体状况得分的平均值略高于工科女大学生。在工科专业中,实操性质课程与教学占比较高,对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可能是导致工科男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得分与自主性学习投入得分高于女大学生的原因。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性别之间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