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刘世波 吴会丽

摘 要: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直接关系着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推进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建设工作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对研究生导师能力中所包含的默会知识认识不到位不深刻。默会知识,具有个人性、实践性、情境性和根源性等特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不利于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中默会知识的习得。高校要聚焦默会知识培养,通过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传帮带制度、推动研究生导师共同体构建等促进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

关键词:青年;导师能力;默会知识;路径

2022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由2012年的29.8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万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并且可以预见伴随着研究生导师规模的加速扩大,青年研究生导师的比例还会持续增加。青年研究生导师基本都是从高校、科研院所等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经验不足、人生阅历相对不深。因此,高校加强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建设极为重要且迫在眉睫。从现实看,作为研究生导师管理主体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加强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纷纷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措施强化对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培养。然而,实际效果不尽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的认知不够全面准确,在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上走错了方向、选错了路子、用错了方法。

本文拟以默会知识为视角,全面分析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详细论述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中默会知识的性质特点,重点指出高校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对默会知识的训练与培养,其中包括健全青年研究生导师传帮带制度、完善青年研究生导师交流机制、推动研究生导师共同体构建、引导青年研究生导师强化个人反思等,不断助推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

一、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高校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工作实效性不高原因在于对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制约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的默会知识,没有从默会知识的视角出发,规划设计教育培训内容、方式、途径。

虽然很少有专家学者对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做过专门的研究,但聚焦研究生导师能力,不同的专家学者从岗位责任、素质、角色和胜任力等多个角度进行过分析解读,我们可以参考借鉴。西北工业大学的陈烨老师认为:“研究生导师能力是指身为高校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为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等工作应该具备的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1]李露、苏娜、何齐宗、吕催芳、彭兰等学者从岗位胜任力的角度对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进行了深刻研究。归纳起来,研究生导师能力主要由个人特质、教学指导能力、学术能力、管理能力等组成。而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工作,既指通过教育培训引导青年研究生导师不断增强提升自身岗位能力的自觉性,又指高校作为青年研究生导师管理的主责单位,通过构建机制、健全制度、构筑平台,推动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

高校往往采取多种措施助力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一方面是加强培训,特别是岗前培训。针对新聘任的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年青研究生导师,绝大多数高校都会或强制性,或引导性地开展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一般涉及国家研究生教育政策规定、导师岗位职责、研究生教学指导、研究生管理技巧等。另一方面是通过考核激励引导研究生导师自觉提升岗位履职能力。为确保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指导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确保研究生导师掌握相应的教育指导能力,绝大部分高校均有相应的周期性考核机制,或对研究生导师参加学习培训、参与交流研讨等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或评优选先,激励引导研究生导师持续提升岗位履职能力,或监督检查,通过取消资格等手段鞭策督促导师强化认识,主动提升。

总体看,尽管高校在研究生导师能力管理与培养方面推进了很多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国外高校、结合调研和访谈结果,发现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除了对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不够、对岗前培训、发展性培训重视不够等问题外,以默会知识为视角,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理论、政策相关内容占比较大,对实践操作类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开展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就培训内容而言,更多的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生培养政策规定、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等,抽象的理论学习多,具体的实操技巧类内容少。结果,尽管青年研究生导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宏观政策、基础理论了解和学习很多,但是具体到如何指导研究生却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二是教育培训整齐划一,针对性、个性化不强。从内容上看,除了上面提到的重在理论政策的培训外,坚持需求导向不够,没有针对不同的对象分门别类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入门培训和发展性培训的区分,对青年、中年、年龄较大的研究生导师的区别、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导师能力的不同侧重等很少给予应有的重视。从培训形式上看,更多采取网上培训、报告或者讲座的形式,而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专题研讨、主题观摩、工作坊较少。三是注重显性知识培养,对默会知识的重视不够。因对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的认知原因,高校在推进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过程中,更多关注和重视的是可以准确定义、明确表达、清晰理解的显性知识。诸如研究生教育的政策、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职责、研究生培养指导的具体要求等。对于情境性、个体化、非系统性的实践行动性知识重视不够。四是坚持学校主导,对导师个人反思和团队构建重视不够。高校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研究生导师的统一教育培训上,并没有认识到研究生导师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路径是个人反思和导师间的良性互动。

二、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中的默会知识分析

高校在促进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对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认识不够,抑或更为直接地说,没有全面深刻认识理解研究生导师能力中的默会知识及其重要性。何为默会知识,其特征是什么?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中涵盖哪些默会知识?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研究。

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或者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可以言明的、准确的表达的知识相对,首先是由匈牙利裔英籍哲学家波兰尼提出。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2]绝大部分人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前一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是我们所需要努力学习掌握的,并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恰恰相反,相对于显性知识,默会知识更加重要。因为默会知识不仅更加丰富多样,更是显性知识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默会知识为显性知识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背景和辅助支撑。

默会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人性、实践性、情境性和根源性等特点。首先,默会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人性特征。波兰尼认为认知活动必然涉及个人的情感因素,任何精确科学体系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个人的参与,精确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实际上是某种个人化的技能或者技艺。波兰尼指出:“科学家正是通过行使自己的技能而形成了他的科学知识。”[3]其次,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特点。默会知识又称为“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行动中的知识”。从知识的来源来,默会知识都是亿万个社会个体在不同领域和情势的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起来的知识,甚至有可能实践者本人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同时,默会知识的运用与呈现也只能体现在个人的实践行动中,而非系统的理论阐释、逻辑推演和规则说明中。再次,默会知识具有情境性特点。默会知识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在一定的任务情景中个人面对某一具象问题所进行的直觉把握和整体考量。“每当我们试图理解世界的时候,我们都得依赖于世界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以及我们身体对这些影响的复杂反应的默会知识。”[4]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默会知识的学习和传递也必须创设或者回到一定的情境中才可能呈现或者观察习得。最后,默会知识还具有根源性特点。波兰尼强调,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认为“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默会维度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5]。显性知识必须依赖默会知识才能理解和运用。更有学者形象地提出冰山模型理论,显性知识仅仅是浮在海平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大量的默会知识隐藏于海平面之下,却发挥着更为基础重要的作用。

以默会知识理论审视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其默会知识维度则显而易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研究生教育培养相关理论、导师岗位职责、教学、指导过程具体环节及要求等都属于显性知识。然而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仅仅具备以上显性知识是不够的。在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过程中,年青的研究生导师可能不自觉地按照当年老师教授自己的样子机械地传授知识;在面对性格各异、基础参差不齐的研究生个体时,年青的研究生导师很多情况下可能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学术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压力过大、交流沟通不畅等问题时,年青的研究生导师需要因地因时因势给予灵活多样的指导和帮扶。所有这些都很难通过整体划一的教育培训来实现,只能通过导师个人在长期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积累。它们以碎片化经验和技巧的形式存在于导师个人头脑中并为导师所独有,亦即我们上面重点强调的富有个体性、实践性的默会知识。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必须高度重视默会知识。换言之,必须从默会知识视角出发,从整体上重构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的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

三、助力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路径

默会知识主要由直觉、顿悟和灵感所组成的经验构成,而这样的经验不但不能清楚地说出,而且也很难经由整齐划一的教育培训所习得。默会知识能否习得、如何习得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点,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经过长期研究,坚信默会知识是能够显性化的——他认为将默会知识显性化仅仅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6]也就是说,默会知识尽管不能言传,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方式方法、渠道途径去感知、体悟乃至习得,而是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叙事、体悟、回溯反思等方式来感知的。由此,我们认为研究生导师能力中的默会知识可以用有别于显性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得以呈现,进而让其他导师观察、感悟、体会到。因此,针对默会知识,学校在推进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导师传帮带制度,让青年研究生导师在一对一贴身式模仿学习中提升;进一步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研究生导师在深层次的交流中擦出火花、引起共鸣;推动研究生导师共同体构建,让导师在共情与价值认同中进步;引导青年研究生导师强化个人反思,让导师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一)健全青年研究生导师传帮带制度

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中的默会知识是可以通过建立一对一、手把手的“导师制”来传递和习得的。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作为杰出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之间的代际传递现象,重点指出师徒关系是传承隐性知识的重要形式,在当代高级别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师傅”那里主要学到的不是显性知识,而是诸如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隐性知识。因此,在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完善并有效落实好研究生导师传帮带制度,充分发挥杰出研究生导师在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在完善落实传帮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导师选择、传帮带的职责与要求和管理考核等问题。首先,给青年研究生导师选配导师不只是业务优秀一个视角,还要全方位衡量老教师的学术志趣、学科背景,乃至性格特点、业余爱好、生活习惯等。一如前述,默会知识的习得不是通过正规传统的讲授,而是通过青年教师随时随地地观察、见习、感受、模仿。满足这一点的前提就是青年研究生导师与老教师行动上的“如影随形”,全方位的“情投意合”。因此,在选择老教师时,就必须结合以上因素综合考量。其次要细化职责要求。如果老教师的选择是前提性谋划,明确的职责要求则是系统性推进。针对默会知识的习得特点,对青年研究生导师和老教师的要求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教育指导,而是要更加地日常化和生活化。不是抽象的工作叙述,而是具体化、碎片性的工作生活要求。显性的成果产出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有效的接触和见习实践。再次,强化考核评价。针对默会知识的习得特点,学校在推进考核评价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填表、总结等僵化冰冷的方式,代之以工作汇报、经验交流、心得分享,更多呈现的是全方位的交流互动过程,具象生活化的沟通细节。因此,学校需要定期举办青年研究生导师座谈会,通过面对面交流,分享感悟、共享体会。唯有这种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展示青年研究生导师在传帮带过程中习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