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教学状况及思考

作者: 郭欣 谭旭东

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教学状况及思考0

摘 要:对加拿大7所知名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深度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加拿大儿童文学高等教育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方式。我国儿童文学高等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加强基础理论传授的同时,拓展跨文化和跨学科视野;拓展理论的广度与深度,抓好理论教材建设;设计多样化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丰富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儿童文学;高等教育;加拿大高校;特色

在儿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的语境中,关于儿童文学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的儿童文学高等教育已经存在70余年。20世纪40年代,儿童文学及青年读物这一课程作为选修课出现在大学的师范学院课程中[1];20世纪5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为本科生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迄今我国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本科高校有十几所,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0所高校有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可以说,我国儿童文学高等教育在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儿童文学还是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三个一级学科下的交叉学科,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地位,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如何完善我国儿童文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儿童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相关高校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与我国相似的是,加拿大儿童文学高等教育于20世纪下半叶起步。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新布伦瑞克大学、约克大学等8所高校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其中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卡尔加里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圭尔夫大学5所高校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时至今日,加拿大开设儿童文学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高校已有30多所,这些高校在儿童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先进的理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既往国内对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教学状况关注较少,目前,在知网检索到的相关论文仅有10余篇,且已有研究集中在加拿大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对高等教育的解读较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考察了加拿大排名前20的一流高校,从中选取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7所高校,通过对7所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深入分析,提炼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理念与特色,以期为我国的儿童文学高等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教学状况

本研究选取的加拿大高校是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卡尔加里大学、韦仕敦大学和萨斯喀彻温大学,这些高校不但排名靠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也比较早,其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基本可以代表并体现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特色。鉴于“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向导……课程大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课程的全部思想和内容”[2],本研究聚焦以上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从教学大纲最重要的五个方面——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材料、教学方式和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总结共同经验和鲜明特色。教学大纲资料均来源于各高校官方网站

(一)课程设置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缺乏,各国高校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较少,且课程设置较为零散,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难以进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体制。[3]以加拿大7所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为例,其儿童文学课程主要由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和教育学院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在不同的学院和学科挂靠的现实体现了当今国际上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另一方面,由于身份上的跨学科属性,7所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普遍强调将儿童文学置于文化、历史、社会、教育、政治等背景下考察,并引导学生借用文化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文本。7所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设置详见表1。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发展哪些技能和能力,期望学生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4]。加拿大7所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大纲中大都有清晰的描述,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儿童文学的概念、形式、类型、主题等基本知识,也要求他们熟悉文学理论、重要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与此同时,学生还需具有运用文学理论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材料

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各高校采用的教学材料主要有加拿大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儿童文学研究论文和理论专著以及网络资源等。

多伦多大学的18世纪儿童文学课程和韦仕敦大学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材料包括加拿大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论文和专著。前者以帕特丽夏·德默斯(Patricia Demers)的《从教育到娱乐:1850年以前的儿童文学选集》(From Instruction to Delight:An Antholog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1850)为主;后者围绕童话、冒险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家庭小说、动物故事和幻想小说等类型列出20余部经典作品,并研讨佩里·诺德曼(Perry Nodelman)、杰基·F.伊士曼(Jackie F.Eastman)和苏珊·德雷恩(Susan Drain)等学者的论文和专著。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儿童文学教学论课程无一以贯之的教科书。教学材料与课程主题有关,包含与课程有关的论文、视频、参考书和网络资源等。

阿尔伯塔大学的斯堪的纳维亚儿童文学课程和蒙特利尔大学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材料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前者包括《安徒生童话》(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Fairytales)、《尼尔斯骑鹅旅行记》(The Wonderful Adventures of Nils)和《长袜子皮皮》(Pippi Longstocking)等;后者包括《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一个奴隶女孩生活中的事件》(Incid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Girl)和《少女的日记》(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等。

卡尔加里大学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课程的教学材料不仅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也有改编的影视作品。教学材料包括《儿童圣歌》(Divine Songs for Children)、《紫罐》(The Purple Jar)和《彼得·潘》(Peter Pan)等,选取的电影是迪士尼经典影片——《闯入森林》(Into the Woods)。

萨斯喀彻温大学的加拿大儿童文学:社会政治评论课程的教学材料包括《加拿大儿童图画书:批判性评论》(Canadia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A Critical Review)、《家园:一个难民的故事》(Homes:A Refugee Story)、《一个叫女王的男孩》(A Boy Named Queen)等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加拿大儿童图书资讯、加拿大剧作家、故事工坊以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等。

综合7所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可以发现如下共性:一是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教学材料包括加拿大、英国、美国、丹麦、德国、瑞典、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二是既有各体裁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又有配套理论论文和专著;三是既有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又有时下的流行作品;四是在作品形式上,既有纸质版图书,又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影视化改编。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加拿大7所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如多伦多大学的18世纪儿童文学课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课程围绕六次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实施。卡尔加里大学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课程则采用课堂汇报、阅读测验和创意写作等教学形式。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卡尔加里大学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课程虽然是线下课程,但为便于课程材料发放和课堂活动管理,授课教师要求学生携带可联网的设备上课。同时,信息技术也广泛用于课后反馈、作业布置和提交等。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一方面有利于高效、快捷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师生信息共享。

(五)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7所高校采用了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培养质量。7所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整理如表3所示。综观7所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各高校具体的评价方式和要求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采用了课堂小组讨论、课程论文撰写、课堂汇报、课程反馈、期中和期末测试等形式。

二、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特色

加拿大儿童文学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方式。

(一)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儿童文学“兼容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童年史)、人类文化学、生物学、民间文学、美术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5],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体现了儿童文学的跨学科性。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了学科身份的局限,从文化学、教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进入儿童文学领域,设置儿童文学与文化、历史、社会和教育等研究相结合的课程,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在教学目标上,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政治、宗教、哲学、历史和教育等元素,使学生接触不同的研究视角,培养学生宽广的跨学科视野。

(二)注重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对其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索,高校儿童文学教育在促进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以及培养儿童文学研究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显示了授课教师对学生学术素养的重视。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例,多伦多大学的18世纪儿童文学课程强调学生文献检索和阐释文本的能力;阿尔伯塔大学的斯堪的纳维亚儿童文学课程和卡尔加里大学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课程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方法,鼓励学生从事儿童文学课题研究,加强学术训练,提升学术素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方面,加拿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研究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文献评论以及论文写作。多伦多大学的18世纪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研究论文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并以女性作家研究为例,引导学生思考 “书中的女性角色被赋权了吗?”“她们的权力受限了吗?”“这些儿童读物是如何描绘女教师(母亲、家庭教师)的?”“就像迈尔斯和其他人所说的那样,儿童初级读物的女性作者是否已被浪漫主义文学史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