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王哲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对物积极驾驭、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致力并依赖于人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而言具有指引方向、激发动力、引导超越三重意义,对集体来说具有认知自觉、行为规范、共识凝聚三种价值。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正视代际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国际关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为与重要担当。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探索出的伟大创举,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实践进路,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思想观念、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以人的现代化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为与重要担当。

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表征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范畴,在一般性的意义上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2]。资本主义文明在历史上由于较早实现了现代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掌控“现代化”话语权,为其赋予了特定内涵与指向。然而人类文明的形态是丰富而多元的,不同民族出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质,各自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也绝不会定于一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探索出的适应历史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物化”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

(一)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发展与解放的当代表征

将“现代化”概念置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历史视域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的本质力量不断释放和彰显,以探索更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解放史。“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3],作为一种超越性存在,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了人类绝不会满足于当下既有的存在状态,而是会不断地探索和突破。人类社会从原初的封闭孤立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正是这种超越性的体现,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孕育产生了“现代化”概念。

资本主义文明在战胜封建制度、实现机器大生产及促进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马克思曾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然而,资本不仅具有实现现代化的“文明面”,同时也内蕴着不可避免的“野蛮面”,成为阻碍历史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桎梏。资本不断实现自身增值的内在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物化”的现代化。“物化”意味着商品、货币、资本等具有了“拜物教”的神秘属性,人被物所控制,人的主体性从属于资本的逻辑,在克服了传统“人的依赖关系”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5],走向了自身发展的对立面。在这种“物化”的现代化中,资本是目的,人沦为手段,以资本增值为轴心的逻辑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与自然的对立、国际关系的紧张,现代化陷入自我悖反的尴尬处境。

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逻辑意味着,当“现代化”陷入自我否定的历史环节时,也就开启了步入更高阶段的进程。对于资本,既要充分利用和释放其发展生产的潜能,也要有强大的驾驭和制约力量,控制其无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将资本置于国家权力的主导和驾驭之下,控制其野蛮生长的弊端,使其在有序空间中发挥对生产的积极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文明中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由此便将资本主义现代化中颠倒了的“人-物”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因此从历史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发展进程在资本主义文明之后新的突破和超越,是人类解放的当代表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时代呼唤的先进性。

(二)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本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人-物颠倒的历史局限,更重要的是立足我国现实国情,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这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所在,也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首先,“人口规模巨大”是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真实反映。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民众素质存在差异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既蕴含着无比强大的主体力量,也面临着化解差异、凝聚共识的巨大挑战。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和平发展道路”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和实现方式,不是致力于少数人的发展,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和发展,是以往任何文明和国家现代化模式所无可比拟的;同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以损害、牺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实现方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最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属性,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实性、系统性、辩证性等特征。现实性体现为立足我国人口国情和文化传统,实事求是;系统性涉及物质和精神、自我与他人、社会与自然、本国与外国等多重关系,并从不同层面和维度对这些关系加以协调使之保持稳定有序状态;辩证性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谐”“中庸”的古代智慧,不是机械、人为地消除差异和矛盾,而是顺势制衡矛盾,实现“人”在天地间的自在而守矩。共同贯穿于这些特征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彰显,既是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进步发展,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理念和突出特征。

(三)中心原理:中国式现代化致力并依赖于人的现代化

无论是超越“物化”模式的历史进步性、还是彰显人民立场的现实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离不开一个“人”字。这里的“人”有两重含义,其一是个体的人在“人-物”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其二是整体的人民所共同享有的物质精神资料与发展空间,社会绝不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个人既是积极作为的贡献者,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原理在于:依靠人民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成果造福人民,是致力并依赖于人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群众不懈探索与实践的产物。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事业,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仅仅依靠少数先进分子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进程中,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的提升是关键,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社会生产进步的积极意义是前提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广大群众实现自身人的现代化而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为指向。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人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没有任何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既体现为否定以资为本、人是工具的物化逻辑;又表现在作为“本”的人并非少数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依赖于人的现代化而实现,又进一步促进全体人民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

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塑造

在社会主义语境下,人的现代化有两重规定,其一是个体的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自身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提升与升华,“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其二是全体民众的共同发展,不是致力于少数人的发展进步,而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共同投身于现代化事业、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不论是对个体的人的能力素质和精神世界的现代化,还是对整体民众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发展需要

是否拥有精神世界、以意识对客观世界加以观照是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而主体精神世界的发展水平则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将“美好生活需要”确立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对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程度的历史自觉与积极建构。原因在于“美好生活”不仅包含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物质丰富基础上的精神充盈;同时“需要”本身也是一个主观范畴,意识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并由此产生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自我满足的积极意愿,是人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标志。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世界的建构对人发展的积极意义犹如“普照光”,其本身超脱于个体的局限,同时又对个人认知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方向导引和动力支持,是基于现实而又不断超越现实的强大力量。

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义。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指引方向、激发动力、引导超越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方向。“向何处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首先会面临和要思考的问题,没有目标和方向就会迷茫混乱,既会导致辛勤的付出和实践效率低下、做大量无用功,又容易因看不到希望而产生消极懈怠乃至放弃的想法。在选择走什么道路这一问题上,方向的确立具有先在和决定性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阐发国家社会发展的前途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同向而行,确立起崇高而又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9]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给人提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动力。在明确目标方向的基础之上,个体便进入朝向理想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过程。理想之所以称之为理想源于其对现实的超越,因而实现理想的过程必然是长期且艰巨的,也将经历反复乃至倒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大的精神激励和动力维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揭示了“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10],深化了关于“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论断的认识和理解[11],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使人坚定意志、不懈努力。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立足现实又不断超越现实,充分释放并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超越性存在,不断否定和变革现实是人主体性的显现,这里的关键在于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自在走向自为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扮演催化角色。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先导,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说到底是在深刻理解人的本质及历史进程基础上的自我觉醒和超越,明确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坚信自己能够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所为,从而产生变革现实的革命力量,使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愈发符合“人”的本质规定,同时具有超越观念的主体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实现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自觉

意识到作为“完整的人”去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历史不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竞技场”,而是无数人民群众的“大舞台”。在历史这部舞台剧中,每个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其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何种程度上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角色,对其创造历史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培养人民群众主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其二,这种主体自觉的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掌握群众,直接作用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较之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释放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造历史的潜在力量。其三,既然这一过程是全体人民群众的集体行动,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秩序问题,其中的规律性、伦理性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和澄清。在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在三方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