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生成机制与提升策略

作者: 谭秋浩 温晓年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由内容吸引力、方法亲和力、过程感染力、结果实效力以及主体威信力构成,遵从“期待—参与—认同—信服”的生成逻辑。应从提高内容的供给质量、创新方法、优化过程和增强主体威信力等角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内涵与构成;生成机制;提升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的本质具有同一性,都是指向教育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坚定教育对象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和行动自觉。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教育对象朝教育者所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靠拢,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稳定性建立在教育对象心甘情愿、心悦诚服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不是靠强制性灌输或者在压力下的被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理性、精神关照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和实践导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研究较少,从学理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内涵与构成、生成机制以及提升策略十分必要,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 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内涵

“信服”是指“相信、认同、接受并服气的意思”,是对人或事务的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思想、行为、价值认同和心理自觉,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发的、愉悦的认知思维状态,一种心悦诚服、欣赏赞叹、完全赞成的具体情绪反映”[1]。“信服力”就是让受众发自内心相信、认同和接受教育者传播的信息内容的能力,使教育对象信服教育者到何种程度的力量,通常是教育者通过以理服人化解教育对象存在的矛盾或思想困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相契合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教育对象对其所输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接受、心悦诚服等多种正面积极心理主观体验,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教育对象长期稳定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理想信念、外化为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实践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生成是通过教育者以说理、谈话等方式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解决教育对象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价值诉求,满足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需求,教育对象才能认同接受并践行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所传递的价值目标。”[2]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反映的是教育者驾驭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魅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机结合,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价值理性、精神关照和人文关怀。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要把具有科学性、抽象性和严肃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外化于日常行为规范,就是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这个“根本”,而教育对象的根本就是教育对象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言说叙事的信服和认同,也就是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前提是教育对象相信并接受教育者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在价值观念和认知上认同教育者的言说叙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前提性的意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生成的逻辑归因。教育对象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信服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和谈话将无法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二) 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形成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有机协同和效能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不断优化的系统性作用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吸引力、方法亲和力、情境感染力、结果有效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威信力五个方面。

1.内容吸引力

   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生成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形成的各要素中居于支配地位。教育对象信服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然要契合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能抓住教育对象心中存在的“梗”,能把教育对象的注意力、关注点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境中。这就要求教育者深入受众群体中,了解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精准掌握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诉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备科学性和真理性价值,能真正回应和解决教育对象在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实际问题和价值诉求,能指引教育对象形成与国家意志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在不断发展的动态实践中得到检验和确证,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吸引教育对象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参与和躬身实践感知思想政治教育所彰显的思想伟力,进而使教育对象逐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传递的科学真理和价值规范。

2.方法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亲和力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变量,是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中介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亲和力是指教育者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予教育对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契合教育对象的心理、话语特征和载体方式,能把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转化为日常的生活化语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有亲和力,能让教育对象更容易相信、认同、接受、服气教育者的言说和叙事,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也更有信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程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感染力是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发出亲近感、和谐感和趋同感的力量。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需要水滴石穿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累积中形成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断互动中产生一次次的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时形成的,教育对象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悟、善的感召、美的感化,才会对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认同和信服。

    4.结果实效力

   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实效力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认知体验,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价值诉求,能不能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能不能使教育对象生成三维核心价值——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对象能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日常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严密逻辑辩证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的逻辑前提,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结果的实效力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高低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实效性的高低。

5.主体威信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威信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威望和信誉,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威信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生成影响很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威信不是制度结构安排中给予的正式的规范性权力,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逐渐积累的形象、威望和信誉,犹如一个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美誉度和信用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种非正式的软权力形式,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具备很高的人格魅力、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受众群体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威信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成较强的正向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威信力越高,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就越高,自然而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也越容易生成。

二、 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生成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生成过程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形成秉承“期待—参与—认同—信服”的生成机制。

   (一) 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

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生成的发端。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一定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的动因来自于教育对象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需求,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能给予我什么”。因此,教育者要精准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高质量解决其思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预期。

   (二) 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教育对象亲自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亲身体验而来。在参与过程中,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进行感知和互动,进而会参照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本期待。这些体验参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生成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思想层面、知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教育对象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情感共鸣和正向获得体验不断累积和上升时,将会不断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心理认同。只有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教育对象才会发自内心地相信和接受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趋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的来源和基础在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和实际获得是否统一,当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了教育对象的期待,教育对象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心理落差,甚至会怀疑和抵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将无法得到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满足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求和心理期待,激发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共鸣,引导教育对象自主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四)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

如果说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是教育对象思想和行动的自为状态,那么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蕴含的真理、思想、价值内化为教育对象长久、稳定的精神信仰和精神实践,是教育对象思维观念的自觉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魅力、思想伟力、价值威力的表达,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服力的最终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的生成遵循教育对象心理期待—参与获得—价值认同—信服生成的逻辑过程,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由懵懂到认知、由认知到认同、由认同到信仰的心理和思想的锐变过程。这种锐变状态体现为教育对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作为自身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实践形态,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

下一篇: